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莉娟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民办
  • 3篇农村
  • 3篇农村城市化
  • 3篇农村城市化进...
  • 3篇民办教育
  • 3篇教育
  • 3篇角色
  • 3篇城市
  • 3篇城市化
  • 3篇城市化进程
  • 2篇供给者
  • 1篇大学生
  • 1篇医学生
  • 1篇育发
  • 1篇中介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背景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民办高校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5篇张莉娟
  • 3篇阎凤桥
  • 2篇于洁
  • 2篇李虔
  • 1篇栗晓红
  • 1篇于洁
  • 1篇郑兰斌

传媒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规章制度研究-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案例分析
张莉娟
关键词:民办高校合法性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身份影响新生适应的中介机制研究——基于某顶尖大学医学生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5年
利用某顶尖大学中国医学生培养与发展(CMSS)2023级新生基线调查数据,对家庭文化资本对于新生适应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学习适应、社交适应与情绪适应等方面的得分都显著低于非一代大学生,但是在控制个人特质、家庭经济资本和高中经历等变量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身份只对学习适应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对社交适应与情绪适应虽有负面影响,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后者更多是通过家庭经济资本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匮乏之所以导致学习适应劣势至少存在三条作用渠道:大学与专业了解不足、未来学习与生活规划不够清晰、专业选择内在动机较弱。要切实提升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适应需要更多的主体和资源投入,积极构建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信息差;加强高中阶段的制度化支持能力,提升第一代大学生的规划意识与能力;创新高校新生适应教育的时间管理与内容供给,增强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构建非营利组织的专业化支持网络,服务第一代大学生的需求。
栗晓红杨歌郑兰斌张莉娟
关键词:医学生
民办教育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所扮演的教育供给者角色——基于华东某市的调研
2013年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独特社会背景是城市化进程。中国有相当比例的民办学校分布在农村,很多民办学校接纳的是社会弱势人群的子女。通过对华东某市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大多设置在城区和县城的民办学校,具有收费低、规模大的特点,满足了大量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
阎凤桥张莉娟于洁李虔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进程民办教育发展供给者社会背景
民办教育在农村城市化进程教育供给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华东某市的调研
城市化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态势。与此相伴随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徙以及满足社会流动人口学龄子女接受教育和不随父母迁徙的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特殊问题。限于公共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公共制度的约束,民办教育在城市化过程中...
阎凤桥张莉娟于洁李虔
关键词:民办教育城市化
民办教育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所扮演的教育供给者角色——基于华东某市的调研被引量:6
2013年
与农村城市化相伴随出现了流动人口学龄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通过对华东某市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大多设置在城区和县城的民办学校,具有收费低、规模大的特点,满足了大量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该市民办教育15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至2006年,一批民办学校分别在乡镇、县城、市区建立起来,同时一些公立学校实现了向民办学校的转制,形成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并存的格局。第二个阶段从2006年到现在。随着公共教育经费的增加,公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再加上学龄儿童的减少,对于民办学校的办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民办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及其效率优势是其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阎凤桥张莉娟于洁李虔
关键词:民办教育城市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