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磊
- 作品数:145 被引量:187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盆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合并腹膜转移1例
- 2025年
- 目的分析1例女性盆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EIMS)合并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特征及诊疗过程,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和诊断能力,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女性盆腔EIMS合并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患者三合诊触及盆腔内大小约8.0 cm×9.0 cm的不规则实性包块。实验室检查显示人附睾蛋白4(HE4)154.00 pmol/L。超声表现为盆腔深部内多个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内回声不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增强CT显示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理检查显示黏液间质背景中炎症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呈圆形、上皮样,细胞核大、深染、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显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分子病理学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ALK基因扩增(阳性)。结合病理、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EIMS。结论当盆腔出现单发或多发实性或囊实性结节或肿块,强化明显,呈浸润性生长并伴有腹膜种植转移时,应想到EIMS的可能,根据病理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可做出正确诊断。
- 黄文鹏宋乐乐肖晓燕李莉明邱永康高剑波康磊
- 关键词:盆腔肿瘤
- 端粒酶靶向的RNA标记探针在肿瘤活体显像的研究
- 目的:探讨端粒酶靶向的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标记探针在肿瘤靶向活体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化学合成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
- 王荣福康磊闫平张春丽刘萌崔永刚
- 关键词:肿瘤组织病理诊断动物模型
- 一种靶向BCMA的双环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靶向BCMA的双环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的双环肽对BCMA蛋白具有高度亲和力,能够特异性靶向识别BCMA表达阳性的肿瘤。本发明的靶向BCMA双环肽可以结合抗癌制剂或者造影剂进一步设计为肿瘤靶向显像剂、免...
- 康磊王子华宋乐乐王天尧黄文鹏杨琦邱永康孙昕瑶
- ^(18)F-FDG PET/CT在不明原因发热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的51例FUO病例的FDG PET/CT检查结果。依据病理学、实验室检查或临床随访(大于3个月)得出最终病因诊断,通过定性及半定量方法对FDG PET/CT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组间t检验。结果:51例FUO患者的最终诊断包括感染32例、恶性肿瘤9例、非感染性炎症7例以及不明原因3例。单独FDG PET显像对FUO的诊断结果中,真阳性27例(52.9%),假阳性14例(27.5%),假阴性9例(17.6%),真阴性1例(2.0%)。相比之下,联合PET和CT检查的PET/CT显像诊断结果中,真阳性36例(70.6%),假阳性14例(27.5%),假阴性1例(2.0%),真阴性0例(0)。PET/CT诊断的灵敏度为97.3%(36/37),特异性为0(0/14),准确度为70.6%(36/51)。针对恶性肿瘤,PET或PET/CT的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达100.0%(9/9)。感染与恶性肿瘤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7 vs.7.7±3.5,P=0.001,t=3.6),提示SUVmax可能有助于发热病因的鉴别诊断。结论:FDG PET/CT不但能够在全身范围内发现、定位导致发热的潜在病灶,而且有助于FUO的病因诊断,特别是对恶性肿瘤的诊断。
- 康磊徐小洁范岩王荣福马超付占立张建华张旭初
- 关键词: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孤立性肺结节-周围型腺癌1例
- @@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8 岁,因“间断胸痛、胸闷3 个月”入院。患者3 个月前静息时突发胸痛及胸 闷,于外院查心电图示II、III、aVF、V8、V9 导ST 段抬高,13 小时后复查ECG 相应导联 出现病理...
- 廖栩鹤王荣福范岩张建华王彦福康磊
- 放射诱导性启动子调控的基因治疗对膀胱癌放射免疫治疗的增强作用
- 张春丽郝攀康磊闫平马超马欢王荣福
- MicroRNA靶向的放射性标记探针的制备及条件优化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以microRNA-21(miR-21)为靶点,探索制备放射性核素锝[99mTc]标记的反义寡核苷酸探针的方法与实验条件。[方法]设计化学结构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合成,利用双功能螯合剂NHS-MAG3偶联待标记探针和99mTc,优化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标记率及放化纯,并对标记产物进行凝胶电泳鉴定及稳定性评价。[结果]降低氯化亚锡的用量、减少99mTc的反应体积、适度延长标记反应时间均可显著提高标记率,最高可达97%。标记探针在血清37℃条件中孵育6h其放化纯仍可维持在96%以上。凝胶电泳结果证实核酸条带与放射性分布一致。[结论]通过优化探针设计和标记反应条件能够大大提高标记率和放化纯度,无需纯化即可进一步应用,达到简化制备程序的目的。
- 马超康磊王荣福徐小洁闫平张春丽陈雪祺
- 关键词:放射性标记
-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microRNA-21靶向探针的体外活性评价
- 康磊王荣福徐小洁闫平张春丽马超孙宏伟
- 关键词:MICRORNA-21放射性标记细胞分布
- ^(131)I-SAP的制备及应用安全性研究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淀粉样变性诊断标记物131I-SAP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安全性。方法应用Iodogen法对SAP标准品进行131I标记;纸层析法测定131I-SAP的标记率与放射化学纯度。将131I-SAP分别于4℃和37℃新鲜人血清中0h,24h,48h,72h和96h,测定放射化学纯度,评价其体外稳定性。对131I-SAP进行热原、异常毒性等安全性实验。结果131I-SAP的标记率为70.6%,96h后的放射化学纯度仍大于90%。热原、异常毒性实验均为阴性。结论131I-SAP具有较好的体外稳定性,并且无热原及明显毒性反应,适合进一步临床实验及应用的安全性。
- 魏海亮闫平张建华刘萌康磊张丽郭凤琴张春丽王荣福
- 关键词:淀粉样变性131碘毒性反应
- RGD多肽类药物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备及99mTc-cRGD二聚体的生物活性测定
- 目的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筛选出能与整合素αβ受体高特异性结合的cRGD(cyclic Arg-Gly-Asp,cRGD)多肽类肿瘤抑制剂单体。根据RGD肽类的性质,将其采用设计成为二聚体,通过受体竞争结合实验测定该分子的生...
- 张丽张春丽王荣福闫平康磊郭凤琴魏海亮崔永刚卢霞
- 关键词:生物活性测定二聚体多肽类药物RGD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