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春艳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微囊藻毒素LR促肝癌过程p53、p16基因mRNA表达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LR(MCLR)促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二阶段致癌理论建立中期试验动物模型,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染色检验MCLR的促癌作用,并以RT-PCR结合图像分析技术精确测定大鼠肝脏p53和p16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MCLR在促大鼠肝癌过程中能显著增加γ-GT阳性率。(2)MCLR在促大鼠肝癌过程中能显著增加大鼠肝脏p53 mRNA表达强度,而对p16 mRNA表达强度没有影响。结论调节p53表达可能是MCLR促癌过程的重要机制。
- 胡志坚陈华庞春艳郑玲林奇英
- 关键词:Γ-谷氨酰转移酶毒素类
- 福建水华微囊藻粗毒素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用直接分离法进行大鼠肝细胞体外培养,研究微囊藻毒素的毒性。[方法]以大鼠作为肝细胞供体,用 直接分离法制备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藻毒素;在培养的不同时期用台盼蓝排斥法计算贴壁的活细胞 数及存活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变化。[结果]①不同浓度的藻毒素对大鼠肝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呈现出剂量 —反应关系。②直接分离法可得到大量单个分散的肝细胞,细胞数量能够满足毒理学的实验要求,在41h内细胞生长较 好,适于进行细胞毒理学的实验;65h后肝细胞功能和活力欠佳,不适于实验。[结论]微囊藻毒素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 有毒性作用;直接分离法获取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的方法可用于短期细胞毒理学的实验研究。
- 庞春艳林炜陈华林锦峰
-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原代培养毒性作用
- 微囊藻毒素促肝癌过程中p53、p21基因表达改变及其相关机理研究
- [目的]
研究微囊藻毒素(MC-LR)促肝癌过程中癌前病变组织p53、p2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癌前病变组织p53基因突变情况,为阐明微囊藻毒素致肝癌的分子机理提供依据。
[方法]
...
- 庞春艳
-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肝癌过程P53基因表达P21基因表达分子机理
- 文献传递
- 福清市水体污染状况与恶性肿瘤死亡率关系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研究水体污染状况及其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在福建省福清市和永泰县部分乡镇进行死因调查,并对其水体污染物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饮用水中超标的指标有pH值、氟、铅、铁和锰,锰的超标率福清市显著高于永泰县(P<0.05)。(2)福清市地表水总氮、磷的超标率分别为55%和25%,而永泰县这2项指标的超标率均为0%,福清市总氮、磷的超标率显著高于永泰县(P<0.05)。(3)福清市微囊藻毒素检测阳性率为46.5%,显著高于水泰县的阳性率11.0%。(4)福清市恶性肿瘤的标化死亡率是永泰县的2倍,其中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膀胱癌标化死亡率福清市均高于永泰县。结论福清市恶性肿瘤高死亡率可能与水体严重污染有关。
- 胡志坚史习舜庞春艳陈华芳林奇英
- 关键词:水体污染恶性肿瘤死亡率微囊藻毒素
- 微囊藻毒素对肝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 MC-LR 促肝癌过程对 Bcl-2和 Bax 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二阶段致癌理论建立中期试验动物模型,GGT 染色检验 MC-LR 的促癌作用,并以免疫组化法、RT-PCR 结合图像分析技术精确测定大鼠肝脏 Bcl-2和 Bax 的蛋白与 mRNA 表达情况。结果 MC-LR 在促大鼠肝癌过程中能显著增加γ-谷氨酰转肽酶(GGT)阳性率,GGT 染色的阳性率 DEN+纯毒素组为100%显著高于二乙基亚硝胺(DEN)对照组22.22%。MC-LR 在促大鼠肝癌过程中能显著增加大鼠肝脏 BCL-2蛋白表达强度和面积,Bcl-2表达的强度和面积 DEN+纯毒素组分别为0.0977和0.0315,显著高于强度和面积分别为0.0460和0.0205的 DEN 对照组。同时显著降低大鼠肝脏 Bax 蛋白表达强度和面积,Bax 蛋白表达的强度和面积 DEN+纯毒素组分别为0.0283和0.0073,显著低于强度和而积分别为0.0655和0.0244的 DEN 对照组。MC-LR 在促大鼠肝癌过程中能显著增加大鼠肝脏Bcl-2mRNA 表达强度,DEN+纯毒素组表达强度为2.244,显著高于其他各组。Bax mRNA 表达强度DEN+纯毒素组虽然比其他各组低,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节与细胞凋亡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可能是 MC-LR 促痛过程的重要机制之一。
- 胡志坚陈华庞春艳林奇英
-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Γ-谷氨酰转移酶基因基因B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