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立
- 作品数:20 被引量:21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速度分布和界面位置的联合反演被引量:14
- 1997年
- 提出了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由地震波走时资料同时反演介质速度分布和界面位置的方法.计算中,由于变步长技术和线性内插技术(包括理论走时和偏导矩阵的线性内插)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与国内目前流行的同类程序相比,运算速度快5倍以上.而且,在界面位置的反演中,除反射波外,还考虑了透射波走时对于界面位置的偏导数,从而充分利用了各类透射波资料中所含界面位置的信息,加快了收敛速度.
- 李松林吴宁远宋占隆石金虎张先康杨健宋建立
- 关键词:联合反演地震勘探
- 地壳深部探测的发展与展望
- 张先康方盛明宋建立
- 泰安-忻州剖面S波资料解释及与邢台地震的相关性分析
- 泰安-隆尧-忻州剖面是一条方位约N60W、全长480 km的三分向记录的宽角反射/折射DSS剖面, 剖面大部位于华北平原,所经地段在区域构造上属中朝板块内的华北裂谷(南部)。1966年邢台地震群即发生在该裂谷的三级凹陷—...
- 宋松岩周雪松王椿镛张先康宋建立龚怡
- 关键词:断裂带
- 文献传递
- 地壳三维结构的层析成像方法──爆炸和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被引量:14
- 1995年
- 给出了利用人工爆炸和天然地震资料联合反演获得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层析成像的理论和方法.地壳速度结构被看作是空间坐标的连续函数,而不事先把速度模型参数化,从而避免了不同的参数化过程对反演解带来的不确定影响.给出了把两类资料联系在一起的积分核的具体表达式.用文中的方法处理了唐山滦县地区的实测资料,获得了该区中、上地壳三维结构的层析成像结果.并与仅用人工地震资料所获得的结果做了对比.
- 张先康杨卓欣杨玉春杨健宋建立赵平
- 关键词:地壳结构层析成像联合反演地震数据
- 繁峙—太仆寺旗剖面地壳上地幔波速比和泊松比结构研究
- 通过对繁峙—怀安—太仆寺旗三分向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 S 波信息进行处理,结合 P 波结果,计算出包括 S 波速度 V、P 波速度与 S 波速度之比γ及泊松比σ在内的二维结构,综合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参照国...
- 周雪松宋松岩张先康邱淑燕龚怡宋建立
- 关键词:波速比地壳上地幔中地壳
- 文献传递
-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被引量:108
- 1996年
-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km;下部地壳具有强烈的反射性质,厚约14-15km.壳幔过渡带是由双程走时约2s和厚约5-6km的水平反射叠层所组成,莫霍界面具有深度深(约39-40km)和平坦的特点。
- 张先康王椿镛刘国栋宋建立罗力雷吴涛吴建春
- 关键词:深地震反射地壳细结构地壳结构
- 三维深地震测深方法及其在非烃类气体勘探中的应用
-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非烃类气体,特别是氦气(He)和二氧化碳气(CO2),其来源主要是幔源,也包括部分壳源。为了研究这种非烃类气的生成、运移和富集条件,就必须对相应地区的地壳上地幔三维深部构造和结构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提...
- 张先康刘国栋刘泰生王椿镛李清河张成科宋建立
- 关键词:深断裂惠民凹陷
- 文献传递
- 地壳深部断层的三维成像
- 李松林张先康赖晓玲樊计昌邓宏钊段永红石金虎杨健宋战隆张成科宋建立
- 提出了利用地震学手段进行断层成像的方法并编制了有关计算程序。基于地震三维成像技术,首先利用地震波走时资料联合反演地震震源位置和介质三维速度结构。然后利用地震波形资料反演介质Q值结构。综合介质三维速度结构和三维Q值结构,并...
- 关键词:
- 关键词:断层层析成像地壳结构
- 由深地震反射剖面得到的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
- 1992年底,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该区地壳细结构的探测研究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象的关系。在延...
- 张先康王椿镛刘国栋宋建立罗力雷吴涛吴建春
- 关键词:细结构地震发生深地震反射剖面
- 文献传递
- 繁峙-太仆寺旗剖面 S 波资料解释及深部构造特征与地震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
- 1997年
- 通过对繁峙-怀安-太仆寺旗三分向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S波资料进行处理,结合P波处理结果,给出了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VS及介质物性参数泊松比σ的二维结构;综合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参照国内外岩石物理参数的实验结果,对地壳深部结构、构造及岩性进行了解释和推测。其结论为:中上地壳大部分地区σ值不大于025,岩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整体呈脆性;其中阳原-怀安间的上地壳下层岩体,含有来自上地幔的无机CO2气体并还原释放出碳;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层σ值大部分大于026,整体呈相对塑性;下地壳岩性在怀安以北地区为中酸性麻粒岩、怀安至阳原为英角闪片麻岩、阳原以南为石英岩;莫霍\过渡层主要由剖面两端的基性麻粒岩-闪岩和剖面中部地区的石英云母片岩-中性麻粒岩所组成。根据σ值的横向变化并结合震相特征,推断了阳原及张北附近的超壳断裂带和怀安的深断裂带。结合地震活动性,对地震较为集中发生的阳原上地壳下层进行了解释,认定是由于该岩体较脆硬且“漂浮”在下部的较塑性岩体之上,受超壳断裂带、区域应力场及上地幔物质上涌的影响,岩体容易在σ值显著变化的部位产生错动、滑动,引发地震,且地震多集中于σ值较小的脆硬岩体一侧。
- 周雪松宋松岩张先康邱淑燕龚怡宋建立
- 关键词:S波速度泊松比地震波地震深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