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师师
- 作品数:9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新移民华文女性写作现象观被引量:1
- 2016年
- 与前辈相比,海外新移民女作家创作心态与处境大为不同,她们不再执着地表现漂泊的身世之痛,断根之哀,而是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文化自信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女性思维致力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她们通过对中国记忆里"女性"的叙事、跨族裔"两性关系"的表达、借"娜拉出走"模式对"身份认同"内涵的升华,表达了她们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人类普同特质的尊重,对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以及平等对话的美好诉求。
- 林丹娅周师师
- 关键词:新移民文化身份认同
- 须一瓜小说中都市家庭“人性”叙事之探
- 2018年
- 女作家须一瓜的小说创作,因其独特视角与叙事,不仅受到文学界持续增温的关注,同时也随其作品受到影视界青睐而改编的成功,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其影响力日益扩大。须一瓜小说叙事核心重在对都市家庭"人性"的深刻呈现。其大致可分为三种样态:一是用全知视角呈现中国市场经济状态下家庭空间中被异化的"人性";二是在固定式内聚焦视角模式中尝试改写家庭内涵以修复"人性";第三类综合前两类,采用固定式内聚焦追问匮乏的"家庭英雄",由此敞开"人性"中的"神性"光辉。须一瓜的小说视角与艺术,无疑丰富了文学中关于家庭伦理场域中的"人性"叙事。
- 周师师
- 关键词:家庭伦理人性叙事
- 论须一瓜《第三棵树是和平》中的性别气质与司法伦理建设
- 2016年
- 福建女作家须一瓜的《第三棵树是和平》讲述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经典命题——'杀夫'案例,但其并不像台湾李昂的《杀夫》或者武汉作家方方的《奔跑的火光》那样将叙事聚焦于妇女受制于传统宗法制父权代表者丈夫或公婆的凌虐,而是别出心裁地从一个现代女律师出于律师的现代职业道德为'杀人妇女'孙素宝取证的艰难过程及最后的失败不经意地揭露了司法环节中表现出的一个杀了男人的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的真实遭遇与需要付出的代价。
- 周师师
- 关键词:命题司法男权杀夫伦理三棵树
- “社会主义集体道德”与方方新世纪底层创作关系探析被引量:1
- 2015年
- 新世纪以来,随着对“纯文学”反思的深入,掀起了一股“底层文学”创作的热潮。方方是文学史“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成名作《风景》即以底层为描写的对象,底层一直是有着四年装卸工经历的方方持续关注的创作对象。2004年方方发表小说《出门寻死》,叙述了一个“没文化”的下岗女工因无法得到“有文化”的其他家庭成员的价值肯定,一气之下“出门寻死”,但最终“寻死”失败的故事。
- 周师师
-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德底层文学代表作家《风景》
- 福建女作家现代文学图谱概观
- 2018年
- 闽地文化与女性身份是福建女作家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根基深厚的儒家文化和开放性的海洋文化,糅合了闽地自然地理与地域环境,形成福建女作家柔净、温良、博爱而不乏机敏、尖锐、灵动的普适性心灵结构,这是她们的共性。这种共性又与女作家个体境遇及个性特质相糅合,在现当代文学书写活动中,不断投射产出特有的创作品质。她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版图,更成为福建弥足珍贵的文学、文化资源。
- 林丹娅周师师
- 关键词:女性文学地域文化
- 从张翎小说看新时期文学在海外的延播
- 2023年
- 早在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际,海外新移民代表作家张翎就已经创作了三篇小说:《迟来的春天》(1979)、《被宰割了的爱情》(1981)和《一束无法邮递的信》(1982)。本文尝试将这三篇小说纳入张翎的整体创作之中,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文化语境中阐释张翎对新时期文学思想命题的延续、重写和深化,为我们重新理解海外新移民小说提供一种崭新的路径。
- 周师师
-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情感结构人道主义
- 新的情感主体的诞生——论拉甫列涅夫《第四十一》与宗璞《红豆》中的革命书写
- 2023年
- 拉甫列涅夫《第四十一》与宗璞《红豆》都讲述了两个分属于不同阵营的“敌人”之间的“孤岛之恋”,涉及人性/阶级性、文学/革命、爱情/国家、个人/集体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乃至跨国现代思想史上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将两篇文本放置在其各自翻译和写作的历史与思想语境中,分析两部作品复杂的革命书写与新的“朝向他人”的情感主体的诞生,本文尝试寻找重新理解知识分子精神结构的契机,体认这一精神结构中蕴含的更立体而丰富的革命经验、中国内涵以及现实主义特质。
- 周师师
- 关键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