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大放

作品数:118 被引量:996H指数:18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经济管理
  • 16篇文化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建筑科学
  • 9篇天文地球
  • 4篇历史地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0篇土地利用
  • 24篇耕地
  • 16篇生态
  • 14篇教学
  • 10篇课程
  • 9篇基于GIS
  • 8篇地理
  • 8篇土地利用变化
  • 8篇耕地生态
  • 7篇土地利用规划
  • 7篇主成分
  • 7篇主成分分析
  • 7篇城市
  • 6篇生态安全
  • 6篇驱动力
  • 5篇大学城
  • 5篇实践教学
  • 5篇资源环境
  • 5篇耕地生态安全
  • 5篇广州大学城

机构

  • 92篇广州大学
  • 18篇中山大学
  • 11篇湖南农业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3篇广东省科学院
  • 2篇广东工业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省生态环...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中国土地勘测...
  • 1篇广州市城市规...
  • 1篇湖南省第一测...
  • 1篇交通运输部
  • 1篇广州市国土资...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110篇吴大放
  • 45篇刘艳艳
  • 20篇刘毅华
  • 15篇杨木壮
  • 8篇董玉祥
  • 7篇冯艳芬
  • 6篇文倩
  • 5篇陈浩龙
  • 5篇曾娟
  • 4篇关欣
  • 4篇林媚珍
  • 4篇王朝晖
  • 4篇陈梅英
  • 4篇吴嘉欣
  • 3篇吴志峰
  • 3篇陆启荣
  • 3篇崔卫国
  • 2篇张占录
  • 2篇杨君
  • 2篇宋小青

传媒

  • 8篇热带地理
  • 7篇广东农业科学
  • 6篇教育教学论坛
  • 5篇经济地理
  • 5篇地理与地理信...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中国自然资源...
  • 2篇中国资源综合...
  • 2篇国土与自然资...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广州大学学报...
  • 2篇广东土地科学
  • 2篇才智
  • 2篇物流工程与管...
  • 2篇智能城市
  • 2篇2015’全...
  • 2篇2010全国...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4篇2025
  • 7篇2024
  • 6篇2023
  • 9篇2022
  • 3篇2021
  • 9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11篇2015
  • 10篇2014
  • 7篇2013
  • 9篇2012
  • 3篇2011
  • 9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1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制作实验探究
2024年
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制作实验,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新技术推进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构建国土空间数字化生态体系。该实验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验的重点在于运用GIS技术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国土空间规划图等系列图件,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解。为顺应新时代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对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国土空间规划课程“一张图”实验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创新方向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为课程改革适应新时代教学规划目标提供参考。
吴大放张若彤袁浩斌孙辉
关键词:实验教学设计
多功能视角下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湖南省宁远县为例被引量:9
2020年
文章分别从生态、农业与建设三个功能指向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集成木桶"短板效应"、加权线性求和、多要素空间叠置等方法,对宁远县自然本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远县整体的生态保护等级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生态保护等级为Ⅳ、Ⅴ级的用地面积为240 962.31 hm^2,占比为96.33%,地理分区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部和西部偏低的特征;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总体水平较低,承载等级为Ⅳ级的用地面积为9 312.78 hm^2,占全县的3.72%,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东高西低的特征;整体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水平较高,承载等级为Ⅲ、Ⅳ级的用地面积为57 675.73 hm^2,占全县的23.06%,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东西部边缘低等特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前期基础工作,可为后期有序划定"三区三线"、科学统筹"三生空间"布局提供更明确的决策依据。
李龙吴大放刘艳艳冯兆华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短板效应
边际化背景下的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5年
受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和种粮比较收益下降的影响,中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显著。文章基于耕地边际化视角,在解析耕地非粮化发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耕地非粮化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研究展望。研究表明:1)理论解析层面,耕地边际化理论明晰了耕地非粮化的核心驱动力与现实背景,在此背景下地租理论能解释非粮化区位的选择逻辑,农户行为理论阐述了农户特征差异会影响耕地非粮化的发生;2)耕地非粮化的定义不断演化与深化,现阶段仍主要以“粮作比”为测算指标,但该种测算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3)在生产要素约束和政策激励下,非粮化程度呈现波动上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山区、粮食产销区与产销平衡区、城区与近郊区域属于耕地非粮化的多发区域;4)耕地边际化是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力,但耕地非粮化的发生还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如自然禀赋会影响种植的适宜性、农户特征影响农户的非粮化需求程度、国家政策逐渐减缓耕地非粮化进程;5)耕地非粮化为生态环境、粮食安全与农民生计带来复杂的影响;6)用途管制是中国调控耕地非粮化的主要措施,但该措施的可持续性有待商榷。面对中国耕地边际化快速扩张的趋势和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的新要求,传统的耕地非粮化认知与研究范式亟需重构,需聚焦于多阶段、多尺度与多主体的协同分析,分别探讨耕地非粮化的演变过程、发生机制与治理模式等重点内容。
李升发吴钊骏吴大放杜建会林彤马畅高子雅
关键词:粮食安全
一种基于GIS的耕地功能评价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GIS技术进行耕地功能评价的方法,包括步骤:a.确定区域耕地功能评价目标,分别选取耕地功能具有代表性的单因子评价指标;b.利用Excel对单因子评价指标进行定量评价计算,同时利用GIS软件对计算所得数据...
吴大放吴志峰刘艳艳刘毅华冯艳芬宋小青
文献传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BCAC”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被引量:8
2020年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长期以来实践教学改革备受关注.以广州大学为例,介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调整背景及实践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实践教学角度介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人才定位、课程体系设置特点和问题,重点阐述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探索路径;总结出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如何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鲜明的教学手段立足于广州市,形成自己的“BCAC”实践教学特色.“BCAC”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吴大放刘艳艳何尹杰林媚珍杨木壮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基于生态导向的四川省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评价被引量:2
2022年
基于生态导向的交通国土空间开发能减轻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运用三维魔方模型,构建基于生态导向的评价体系,对四川省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四川省各市(州)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差异明显,具有层级结构,高承载力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盆地,中低承载力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地和中部自然灾害频发区。2)1级极低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为98088.33 km^(2),占比20.18%,多分布在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水源保护地(一、二级生态禁止建设区),交通选址应尽量避开;2级低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为97024.92 km^(2),占比19.96%,交通建设时应注意整体抗灾设计;3级中度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为97260.50 km^(2),占比20.01%,所分布地区地势较高且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草地,交通建设路线密度不宜太高;4级较高、5级高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分别为98077.80 km^(2)、95687.75 km^(2),占比分别为20.17%、19.68%,可优先选用4、5级土地进行交通建设。该评价体系能客观反映省级范围的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实际情况,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作用,可为规划和管理部门在交通路线选址时提供科学依据。
何尹杰张占录朱高儒吴大放李龙刘艳艳
关键词:承载力生态导向评价体系构建
2012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青年学者论坛暨广东省地理活动日在广州大学举行
2012年
6月14-19日,南冈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和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联合主办,广东省地理学会、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广州地理研究所合作协办的2012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青年学者论坛暨广东省地理活动日在广州大学成功举行。
吴大放刘毅华
关键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青年学者华人
基于Logistic-CA的珠海市耕地变化机理分析被引量:23
2014年
以珠海市为研究区域,基于GIS、SPSS以及GeoSOS软件,在分析1973—2008年珠海市耕地动态变化,总结其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使用Logistic-CA模型从空间角度深入分析了珠海市耕地变化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973—1988年珠海市耕地面积以增加为主,1988—2008年耕地面积快速减少;从空间分布形态上看,耕地主要沿原有城市建设用地边缘和交通道路沿线减少,其中西部地区耕地减少规模较大;珠海市耕地减少是基于特定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其中地形和坡度因素对耕地分布起着明显制约作用,耕地与城镇中心距离、与交通线距离和户籍人口密度是耕地减少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吴大放刘艳艳王朝晖
关键词:耕地
基于DEM的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43
2008年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地貌图,以及野外实际调查资料,通过建立DEM、地貌分区、高程分级、叠加分析等过程,以地貌分区和高程分级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分析了湖南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差异性,各地貌分区与高程分级区域的土地利用组合不同,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貌分区和高程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海拔高程增加,林地分布比例增大,耕地、园地、城乡居民用地、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均呈减少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三维景观模型,直观地再现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有利于辨识不同地貌部位土地利用的分布规律与差异,可为研究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崔卫国文倩刘艳艳吴大放杨君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
广东省农业多功能评价及复合功能空间划分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农业功能结构性失衡、功能服务区域覆盖不均是城乡发展二元化的典型特征,农业功能空间的开发与转型是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等技术方法,分析广东省农业多功能及其各功能的发展状况,划分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类型,辨析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的发展与转型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10—2020年广东省农业多功能指数呈上升趋势,发展先慢后快,向非生产性主导的农业多功能转型发展,空间格局呈向沿海地区集聚的发展态势。农业各类功能指数均有所提高,生产功能呈现以粤东、粤西为中心集聚,并向粤北地区延伸,珠三角地区低值集聚的特点;社会服务功能在区域内中等水平均衡分布;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形成“粤北环海”的北部生态屏障与“圈层递增”的总体格局;休闲服务功能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区域,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的特点。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类型主要向生态型、休闲型复合功能空间转型,形成生产—生态服务型、生产—社会服务型、生产—休闲服务型、社会—休闲服务型、社会—生态服务型5种类型的农业复合功能空间新格局。广东省农业多功能持续融合、复合功能空间类型多元化发展,但区域间农业功能模式存在异质性。因此,本文提出应统筹规划农业功能空间的开发与转型,开发与保护并举,探索因地制宜的农业功能空间协调发展路径,以期为广东省农业功能空间格局优化、农业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赖焕明吴大放杨木壮杨木壮刘毅华吴钊骏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农业现代化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