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鹏程

作品数:11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胃癌
  • 2篇细胞
  • 2篇磷脂酰肌醇
  • 2篇免疫耐受
  • 2篇肌醇
  • 2篇激酶
  • 2篇非编码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肝移植
  • 2篇LSAM
  • 2篇肠癌
  • 1篇单孔
  • 1篇单孔多通道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B
  • 1篇蛋白酶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树突状...

机构

  • 11篇川北医学院附...
  • 2篇成都医学院第...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南充市中心医...

作者

  • 11篇叶鹏程
  • 6篇魏寿江
  • 3篇唐锦
  • 3篇肖江卫
  • 2篇谢杰斌
  • 2篇吕其君
  • 2篇刘紫麟
  • 1篇何一
  • 1篇何劲松
  • 1篇杜勇
  • 1篇刘建军
  • 1篇符致明
  • 1篇向琴

传媒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D4细胞计数,IL-6/IL-10比值联合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CD4细胞计数,IL-6/IL-10比值联合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为艾滋肺炎组、100例艾滋病患者为艾滋组、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中CD4+T细胞的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6,IL-10的表达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AUC分析CD4细胞计数,IL-6/IL-10检测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中的诊断意义。结果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血清中CD4细胞数量均<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t=28.31,P<0.0001;t=36.90,P<0.0001),但是,IL-6/IL-10比值均高于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t=7.184,P<0.0001;t=19.03,P<0.0001)。CD4细胞计数,IL-6/IL-10比值联合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的的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88.00%,准确度为89.33%。结论CD4细胞计数,IL-6/IL-10比值的检测可作为诊断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潜在标志。
向琴叶鹏程何蓉会张昌艳于晓燕
关键词:CD4细胞IL-6IL-10艾滋病肺孢子菌肺炎
长非编码RNA HOXD⁃As2通路抑制直肠癌细胞增殖、转移作用机制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长非编码RNA(LncRNA)HOXD⁃As2通路抑制直肠癌细胞增殖、转移的潜在机制。方法在直肠癌HCT116与HT29细胞中,转染阴性设为对照组,转染LncRNA HOXD⁃As2过表达质粒设为HOXD⁃As2组;转染空载体Vector设为Vector组,转染HOXD8过表达质粒设为HOXD8组。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LncRNA HOXD⁃As2与靶基因HOXD8的相互作用。检测并比较4组细胞活力、增殖、侵袭、细胞迁移水平、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蛋白激酶B(p⁃AKT/AKT)、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PI3K)、磷酸化雷帕霉素机械靶蛋白/雷帕霉素机械靶蛋白(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OXD⁃As2组荧光素酶活性下降,而mRNA、蛋白相对表达情况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HOXD⁃As2组直肠癌细胞HCT116、HT29中HOXD8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ector组相比,HOXD8组直肠癌细胞HCT116、HT29细胞活力、细胞增殖、细胞侵袭、细胞迁移水平及神经性钙粘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上皮性钙粘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OXD⁃As2组直肠癌细胞HCT116、HT29中p⁃AKT/AKT、p⁃PI3K/PI3K、p⁃mTOR/mT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OXD8组直肠癌细胞HCT116、HT29中p⁃AKT/AKT、p⁃PI3K/PI3K、p⁃mTOR/mTOR水平均低于Vecto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cRNA HOXD⁃As2通过与靶基因HOXD8相互作用,上调HOXD8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抑制PI3K/Akt通路,降低直肠癌细胞增殖与转移水平。
叶鹏程杨钧淞唐锦谭淼吴东津魏寿江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激酶B直肠癌
1例巨大小肠间质瘤伴肝转移的MDT治疗
2020年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在诊治胃肠间质瘤(GIST)伴肝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8月收治的1例巨大(直径>10 cm)小肠间质瘤伴肝转移患者展开MDT讨论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该例患者为一46岁女性,初次就诊时即确诊GIST伴肝转移,已失去手术机会,采用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缩小,后经2次MDT讨论后成功完成了原发灶及转移灶的R0切除,患者术后继续口服伊马替尼600 mg/d治疗,截至目前总生存期已达31个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征象,仍继续随访中。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手术治疗是GIST伴肝转移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方式,能提高患者生存期。在临床工作中,可合理运用MDT诊疗方式并贯彻于GIST伴肝转移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最佳的治疗选择。
杜勇刘亮华叶鹏程张科魏寿江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肝转移伊马替尼
低剂量西罗莫司协同CD4^+CD25^+ T-reg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我们通过体外诱导、扩增并分选出CD4+CD25+T-reg回输入受体大鼠,并协同低剂量西罗莫司去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研究探讨CD4+CD25+T-reg细胞亚群在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急性排斥组(DA→LEW)、免疫耐受组(LEW→DA)、低剂量西罗莫司(0.1 mg·kg-1·d-1)和CD4+CD25+T-reg协同作用组(实验组)。每组8只实验动物。各组肝移植大鼠的存活率比较,应用HE染色法观察移植肝术后7 d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CD4+CD25+Foxp3+T-reg细胞亚群在各组大鼠移植肝脏、外周血总单核细胞数中所占的百分比。RT-PCR检测术后7 d移植肝脏Foxp3 m RNA的表达水平。用ELISA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TGF-β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对比排斥组,能够长期存活,获得免疫耐受(P<0.05)。实验组移植肝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亚群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排斥组(P<0.001),且在移植肝脏中,实验组Foxp3 m RNA表达含量明显增加(P<0.001)。实验组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TGF-β的表达水平高于排斥组(P<0.001)。结论我们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将体外扩增诱导成熟的受体大鼠CD4+CD25+T-reg细胞分离收集,然后回输受体协同低剂量的西罗莫司能够成功地诱导了长期肝移植免疫耐受。从而为临床应用CD4+CD25+T-reg细胞抑制免疫排斥反应,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和理论实验依据。
肖江卫刘紫麟叶鹏程罗雅军符致明魏寿江
关键词:肝移植免疫耐受
一种单孔多通道腹腔镜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孔多通道腹腔镜,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切口保护套,所述切口保护套的顶面设置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的顶面开设有若干个插入孔;套筒,所述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插入孔的内部,所述套筒的内部活动套设有第一腹腔镜,所述...
唐锦吕其君魏寿江 王一凡叶鹏程
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在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在食管胃结合部癌(AEG)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6例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分别采取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28例)和全胃切除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式(38例),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组,与全胃切除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组对比,除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进食流质时间两个方面略有差异外,无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此外,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组在术后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也要低于全胃切除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组。随访6-18个月,患者近期生活质量满意。结论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因残胃有一定储袋作用,且进食具备双通道路径,能较好地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和倾倒综合征。同时,保留了十二指肠路径,能有效刺激胆汁分泌,降低胆结石的发生率。此外,此术式清扫、切除范围合理,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是SiewertⅡ、Ⅲ型AEG根治术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之一。
肖江卫刘紫麟叶鹏程何一刘建军魏寿江
关键词:食管胃接合处
大鼠肝移植技术改进及免疫排斥初步观察
2023年
建立一种改良的大鼠肝移植技术,并观察其在大鼠肝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发生的规律。方法 采用“二袖套法”肝脏移植技术,对肝脏进行袖套制备、接受者全身麻醉、肝脏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脏下腔静脉吻合术等方面进行改进,对35只Wistar大鼠进行了SD大鼠的肝脏移植,并将其分成两组,分别给予环孢霉素(CsA,2 mg/kg,于术后1-7 d皮下给药)治疗和对照组,观察其对肝脏的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与上腔静脉的吻合时间为6.5-10.0分钟之间,无肝期为8.3~11.54分钟之间,术后存活7 d以上,占比为93%以上。对照组的大鼠在9-13天内均出现了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后死亡,而 CsA组的大鼠生存状态良好。结论 改进肝脏移植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移植后的生存率,SD大鼠肝脏移植到Wistar大鼠的组合具有高排异特性,是一个很理想肝移植动物模型。
叶鹏程
关键词:肝脏移植排异
LSAMP-AS1/LSAMP通过PI3K/Akt/MDM2/p53信号通路调控胃癌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探索长链非编码RNA边缘系统相关膜蛋白反义RNA(LSAMP-AS1)和边缘系统相关膜蛋白(LSAMP)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6-01-04-2018-06-20手术治疗的6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LSAMP-AS1、LSAMP、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鼠双微基因2(MDM2)和p5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SAMP的表达。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之间LSAMP、LSAMP-AS1表达量符合正态分布,选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比较选择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1)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LSAMP-AS1的表达量分别为1.18±1.39和2.21±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3.169,P=0.002;LSAMP的表达量分别为1.90±2.78和2.76±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2.591,P=0.012。(2)LSAMP-AS1表达与LSAMP呈正相关,r=0.740,P<0.001。(3)LSAMP-AS1低表达癌组织中,PI3K表达高于癌旁组织(Z=-1.586,P=0.063),MDM2低于癌旁组织(Z=-2.749,P=0.007),p53低于癌旁组织,Z=-2.372,P=0.018。(4)LSAMP低表达癌组织中,PI3K表达高于癌旁组织(Z=-4.240,P<0.001)、MDM2低于癌旁组织(Z=-2.749,P=0.006),p53低于癌旁组织,Z=-2.482,P=0.013。结论 (1)LSAMP-AS1和LSAMP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2)低表达LSAMP-AS1和LSAMP可作为不良预后指标,为胃癌诊断、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3)LSAMP-AS1和LSAMP可能通过PI3K/Akt/MDM2/p53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的发生发展。
向万平唐翎瀚谢杰斌叶鹏程肖江卫
关键词:胃癌磷脂酰肌醇3-激酶P53
单孔与传统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对比
2024年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各选取54例结肠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结果表明两组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流质饮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近端、远端切缘距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淋巴结清扫总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总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孔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杨钧淞唐锦吕其君何劲松叶鹏程魏寿江
关键词:流质饮食结肠癌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切口长度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具有强大的捕捉、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能力,在病原微生物或炎性因子的刺激下逐渐成熟,并由外周组织迁徙至次级淋巴器官,活化、调节效应T细胞,在调控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Cs中存在一类负向免疫调节的细胞亚群,它们通过对自身抗原或无害的外源性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来维持自身免疫的稳态,这部分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的DCs被称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DCreg)。DCreg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能够诱导免疫耐受,且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DCreg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移植排斥反应的新工具。本文就DCreg的生物学特性,DCreg与移植免疫耐受及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综述如下。
叶鹏程向琴肖江卫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调节性免疫耐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