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鹏

作品数:28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0篇骨折
  • 7篇关节
  • 6篇内固定
  • 5篇手术
  • 5篇关节镜
  • 4篇疗效
  • 4篇股骨
  • 4篇钢板
  • 3篇韧带
  • 3篇髓内
  • 3篇脱位
  • 3篇临床疗效
  • 3篇内固定治疗
  • 3篇老年
  • 3篇老年股骨
  • 3篇复位
  • 2篇信号
  • 2篇韧带重建
  • 2篇入路
  • 2篇四肢

机构

  • 28篇宁夏医科大学
  • 3篇宁夏大学
  • 2篇北方民族大学
  • 2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作者

  • 28篇叶鹏
  • 10篇杨海波
  • 6篇安维军
  • 5篇丁小力
  • 5篇郭玮玮
  • 4篇王拯
  • 3篇乔泽文
  • 3篇陆志东
  • 3篇邱少东
  • 3篇冯育
  • 2篇孙建斌
  • 2篇姜春岩
  • 2篇李奉龙
  • 2篇米占虎
  • 2篇赵静
  • 2篇韦海成
  • 2篇徐国栋
  • 1篇董辉
  • 1篇朱涛
  • 1篇李莉

传媒

  • 6篇宁夏医学杂志
  • 3篇宁夏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肩肘外科...

年份

  • 5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膝关节镜下钛缆内固定治疗胫骨前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关节镜钛缆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髁前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创伤骨科自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均采用膝关节镜下钛缆内固定治疗胫骨前髁间棘骨折16例,男:10例,女:6例,其中青少年2例(分别为1...
叶鹏
关键词:膝关节镜钛缆
巨大及不可修复肩袖损伤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4
2017年
巨大及不可修复肩袖损伤并无通用的概念,欧洲地区将巨大及不可修复的肩袖损伤定义为:多根肩袖撕裂(3根以上)或单根肩袖撕裂,断端回缩3cm以上,或者断裂肩袖的退变程度达到Goutallier3级或4级[1];而北美地区将巨大肩袖损伤定义为撕裂的直径>5cm[2]。巨大及不可修复肩袖损伤由于慢性病程导致的肩袖肌肉内脂肪浸润、肩袖组织萎缩等因素,导致巨大损伤修复的失败率高达94%。
叶鹏李奉龙姜春岩杨海波朱涛
关键词:肩袖损伤肩袖撕裂脂肪浸润慢性病程
垂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两种固定方式的力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2025年
目的用力学实验及有限元分析比较PauwelsⅢ型垂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在不同垂直负荷下骨折的移位。方法将12根仿真骨自股骨小转子下10 cm处横形截断,使用摆锯制成Pauwels角为70°的股骨颈骨折模型,然后将其平均分为2组(n=6):A组骨折复位后使用3枚空心钉固定(方案A),B组骨折复位后使用3枚空心钉联合自制前内侧支撑钢板固定(方案B)。使用力学测试机施加连续性垂直力,并记录移位变化,绘制负荷-位移曲线。选取1例志愿者(女性,28岁,身高168 cm,体重65 kg)双下肢CT图像进行有限元分析,分别测试方案A和方案B各自最大位移及最大Mises应力。结果分别在A、B两组中,测试出6根仿真骨有相似的载荷、位移曲线,在不同的负荷点上(NX)骨折发生了相近的位移(DX),6根仿真骨的曲线均用S形曲线方程拟合后显示拟合度高(r方值接近1)。在初始载荷段(0 N0.05);载荷在100 N
安维军余俊辉曲爱丽张海霞叶鹏郭玮玮邱少东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骨折固定术抗剪切强度有限元分析
结构型骨移植与颗粒型骨移植在修复不同程度骨缺损中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对比评价两种(结构型和颗粒型)不同自体骨移植形式修复不同长度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制作成不同长度双侧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0.5 cm缺损组,1.0 cm缺损组,1.5 cm缺损组),取自体髂骨以不同形式分别植入左右两侧。术后4、8、12及16周进行一般情况,大体解剖,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4、8、12及16周3组兔结构型植骨侧与0.5 cm缺损组颗粒型植骨侧缺损逐步修复,1.0 cm缺损组及1.5 cm缺损组颗粒型植骨侧修复效果差,1.5 cm缺损与1.0 cm缺损组结构型植骨侧影像学评分高于颗粒型植骨侧(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与之一致。0.5 cm缺损组两侧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结构型植骨修复中大段骨缺损优于颗粒型植骨。
安维军邱少东乔泽文叶鹏
关键词:骨缺损自体骨骨修复
一种可控制旋转方向的折弯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控制旋转方向的折弯器,包括垂直段和固定连接于垂直段端部的折弯段,所述折弯段的外壁开设有穿孔,所述垂直段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内壁...
丁小力叶鹏王拯陆志东
一种骨科治疗用手术辅助复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装置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骨科治疗用手术辅助复位装置。该骨科治疗用手术辅助复位装置,通过设置连接帽、推动杆、固定杆、压缩弹簧和支撑杆,推动杆向下移动,压缩弹簧受力挤压时固定杆与推动杆之间呈直角状,通过...
叶鹏
IL-1β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抑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200表达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
2024年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调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200表达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获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CD90、CD105、CD14、CD34、CD45、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确定间充质干细胞属性;20 ng/mL IL-1β处理hUC-MSC 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0阳性细胞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D20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佛波酯(PMA)诱导THP-1巨噬细胞活化,并与IL-1β处理感染CD200过表达慢病毒的hUC-MSC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c和CD206阳性细胞比例;IL-1β联合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处理hUC-MSC,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分子与CD200的表达。结果IL-1β显著下调hUC-MSC CD200蛋白表达与CD200阳性细胞率;过表达CD200显著上调hUC-MSC CD200表达,且CD200过表达hUC-MSC提高巨噬细胞CD206阳性细胞比率;IL-1β激活hUC-MSC的ERK1/2信号通路,PD98059上调IL-1β处理后hUC-MSC中CD200的蛋白表达。结论IL-1β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抑制CD200的表达,进而抑制hUC-MSC对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促进作用。
朱永朝李莉王拯谭希鹏陶金丁璐董辉叶鹏
关键词:CD200
动力髋螺钉与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倒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倒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问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28例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HS组68例,男4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8.0±7.4)岁;采用DHS固定。LISS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79.1±7.8)岁;采用股骨远端LISS钢板倒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DH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LISS组长,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较LISS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52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0.8)年;LISS组45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0.6)年。末次随访时DHS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82.7±10.8)分]较LISS组[(93.3±5.9)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相比,股骨远端LISS钢板倒置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接受X线辐射量更少。
安维军郭玮玮邱少东乔泽文叶鹏
关键词:髋骨折骨钉骨板
一种便于取出弹性髓内钉的加持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便于取出弹性髓内钉的加持器,包括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与加持头螺纹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固定筒的内部上方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安装有两个呈相对设置的夹持部,两个...
丁小力叶鹏王拯陆志东
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评价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采用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20例获得随访患者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28~76岁,平均51.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8d,平均6d。术后复查X线片,根据复查结果指导患者逐渐进行主动及力量锻炼。术前、术后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v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merican Shoulder&Elbow Surgeons,ASE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比较患侧与健侧肩关节活动度,包括前屈上举、外旋及内旋。结果20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无一例出现骨折移位或不愈合、固定失效、切口感染等情况。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平均168°±7.54°(范围,150°-180°),外旋平均65.5°±6.71°(范围,50°-70°),内旋平均摸背水平为T6(T4~T10)。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93.50±3.24)分,ASES评分平均(90.80±4.72)分、VAS评分平均(0.30±0.57)分,UCLA评分平均(32.40±1.90)分。末次随访时,患侧肩关节前屈上举、外旋及内旋分别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肩关节功能满意。2例合并Bankart损伤,给予关节镜下带线锚钉修复。结论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可以有效分散缝线的剪切力和扭转力,加大固定面积以促进愈合,术后不需取出内固定,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叶鹏李奉龙杨海波姜春岩
关键词:肩关节关节镜检查肱骨骨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