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超群

作品数:28 被引量:11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1篇盆地
  • 7篇储层
  • 5篇地层
  • 5篇油气
  • 5篇孔隙
  • 4篇旋回
  • 4篇油层
  • 4篇油田
  • 4篇三角洲
  • 4篇层序
  • 3篇松辽盆地
  • 3篇塔里木盆地
  • 3篇气藏
  • 3篇浅水
  • 3篇浅水三角洲
  • 3篇克拉苏构造带
  • 3篇构造带
  • 3篇鄂尔多斯盆地
  • 3篇高分辨率
  • 3篇高分辨率层序

机构

  • 15篇中国石油天然...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塔里...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26篇史超群
  • 6篇鲍志东
  • 5篇张金亮
  • 5篇蒋俊
  • 5篇袁文芳
  • 5篇张慧芳
  • 4篇杨果
  • 4篇张星
  • 4篇王振鸿
  • 3篇王祥
  • 3篇段云江
  • 3篇罗彩明
  • 3篇左小军
  • 3篇陶醉
  • 3篇方松
  • 3篇朱文慧
  • 3篇吕惠贤
  • 2篇魏红兴
  • 2篇窦鲁星
  • 2篇吴超

传媒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第四届全国特...
  • 1篇地质学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深地能源科技
  • 1篇中国南海深水...
  • 1篇第五届中国石...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鄂尔多斯盆地...

年份

  • 5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4篇201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盐霜位置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提供一种盐霜位置的识别方法及装置,通过在测井过程中,获取测井孔隙度与测井含气饱和度,根据测井孔隙度与测井含气饱和度,建立测井含水程度曲线,并将测井含水程度曲线上测井含水程度大于含水程度阈值的点所对应的位置,确定为储...
谢会文周鹏高志勇吴超冯佳睿朱文慧莫涛史超群陈维力胡春雷史玲玲
文献传递
浅水三角洲沉积研究进展
我国浅水三角洲研究主要集中在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塔里木盆地、江汉盆地、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地。全面调研国内外浅水三角洲沉积,系统分析并总结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古构造、古地形、古水深、古河流、古物...
史超群鲍志东杨尚峰方松陶醉
关键词: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坳陷盆地
文献传递
储层沥青含量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提供一种储层沥青含量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属于油气勘探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基于测井曲线与录井资料的交互分析,获取校正测井曲线;基于重构自然伽马曲线、实测岩心伽马曲线与校正测井曲线之间的关联性,获取...
袁文芳史超群卢延俊娄洪杨果罗彩明张星陈常超周思宇吕惠贤段云江王新新程明曹少芳蒋俊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被引量:6
2016年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属于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构造裂缝普遍发育,分布复杂且对单井产量影响较大。目前针对该地区储层裂缝的研究已投入大量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裂缝的描述、表征和预测等方面,但由于该地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岩心资料少、成像测井多解性强,裂缝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生产中仅应用了裂缝密度、开度等统计数据。笔者综合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从裂缝组合的角度出发,系统开展了该地区储层裂缝及其组合特征研究。发现构造裂缝存在主次之分,主裂缝规模相对较大,一般垂直于地层,多为张性或张剪性,次级裂缝一般是主裂缝的伴生缝。裂缝之间存在多种接触关系,主要表现为"T"、"λ"、"y"、"τ"字等形状。依据裂缝之间的排列接触关系,建立了该地区储层裂缝四种组合模式,即"平行状"、"扫帚状"、"调节状"、"雁列状"。结合各裂缝组合成因的差异和断背斜形成过程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了裂缝组合平面三类成因区,即调节成因区、褶皱成因区、断裂成因区,与之对应的是高产井部署的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
周露雷刚林周鹏汪伟张星史超群王振鸿张琪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裂缝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秋里塔格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深层、高产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12
2020年
为了进一步扩大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储层的勘探成果,明确储层的形成机理,基于钻井、录井、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和物性分析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和秋里塔格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对比研究。秋里塔格地区白垩系储层粒级粗、长石含量低、岩屑含量高(以沉积岩岩屑为主);填隙物含量略低、杂基含量高、胶结物含量低;物性相对好,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具有排驱压力较高、孔喉半径中—小、细—微细喉的特征;压实作用中等,胶结作用中等,溶蚀作用较强,有利于储层孔隙的保存。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储层粒级细,以中、细砂岩为主,长石含量高,岩屑含量低,少量沉积岩岩屑;填隙物总量略高,杂基含量低,胶结致密;面孔率普遍较低,微裂缝普遍;物性差,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具有排驱压力高、孔喉半径特小、微细喉的特征;压实作用强、胶结致密、溶蚀作用弱,裂缝对储层孔隙的贡献有限,却大大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能。
史超群张慧芳周思宇王佐涛蒋俊章学岐左小军娄洪王振鸿陈常超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秋里塔格构造带孔隙演化
松辽盆地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资料,综合分析松辽盆地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储集砂岩的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和孔隙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储集层砂岩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以粉细粒为主,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少量微裂缝,孔隙结构差,储层物性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和溶蚀等成岩作用过程,储层胶结物类型多,包括各种黏土矿物胶结、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长石胶结和黄铁矿胶结等,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成岩阶段。储层特征主要受到沉积、成岩作用影响:沉积作用控制着有利储层(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的分布和原始孔隙度,储层物性与沉积物原始粒度中值、分选系数、杂基含量等沉积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压实作用是研究区储层物性最主要的破坏作用;胶结作用一方面作为骨架支撑颗粒,抵御了部分压实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成为堵塞储层孔隙的物质;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储层的孔隙度,连通了部分孔隙,增加了油气运移的通道。
史超群鲍志东方松陶醉窦鲁星姚婷婷杨尚锋杨益春
关键词:松辽盆地扶余油层成岩作用储层性质
一种叠合复合盆地地震地质的统层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叠合复合盆地地震地质统层方法,属于石油勘探开发研究技术领域,通过地震格架网的建立、标准井的选择、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地震、露头、古生物、分析化验资料,针对有标志层和无标志层的区域,识别区域不整合面,划分构...
黄少英段云江罗彩明陈才魏红兴杨芝林王斌王振鸿娄洪杨果张慧芳孙迪张星谭泽金史超群王祥张文
琼东南盆地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进展
在区域构造演化、构造单元划分及地层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琼东南盆地烃源岩、储集层、盖层、输导体系、油气成藏期次、油气运移和圈闭类型的研究进展。盆地有四套烃源岩发育,存在两套储盖组合,多种类型储集体发育,区域盖层稳定...
史超群张金亮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成藏特征油气藏类型储盖组合输导体系
文献传递
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定量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和粒度分析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压实作用是导致大安油田泉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物性变差最主要的成岩作用。研究区储集层压实程度为中等,压实破坏程度与储集层复合砂体厚度、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2)胶结作用是研究区储集层物性变差的又一重要因素。区内胶结作用强度较弱,胶结作用减孔率与相对构型界面的位置、石英绝对含量、碎屑组分含量和杂基含量等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3)溶蚀作用对区内储集层物性的改善程度相对较小。溶蚀作用增孔率与复合砂体厚度、杂基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压实、胶结、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改造程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反映砂体的垂向叠置关系、河道厚度规模、水动力强度等沉积特征对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强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史超群王云龙秦智林艳波潘兆光陈国辉刘小芹鲍志东陶醉方松窦鲁星姚婷婷杨尚锋杨益春
关键词:松辽盆地泉头组泉四段成岩作用孔隙演化
无井地震标定技术在超深古老地层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南华系-震旦系为例
2025年
塔里木盆地南华系—震旦系埋深大,钻井稀缺,导致传统井—震标定难以实施,区域地质研究长期受限于“无井可标”的瓶颈。文章以库鲁克塔格北区南华系—震旦系实测剖面为“天然井”,首次引入“无井地震标定”技术思路。(1)依据野外实测岩性组合建立岩性—波阻抗模型;(2)利用地震正演模拟生成露头合成记录;(3)在塔东地区二维地震剖面上开展层位投影、井—震标定与构造—沉积解释。结果表明:(1)冰期厚层冰碛砾岩呈杂乱弱反射,间冰期砂泥岩—碳酸盐岩界面呈平行强反射,差异显著易追踪;(2)露头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厚度及反射特征高度吻合,验证无井标定可行;(3)首次识别北东—南西向裂陷,沿走向为半地堑、垂直走向为地堑,揭示罗迪尼亚大陆南华纪启动、震旦纪持续裂解;(4)地震剖面显示裂陷中心厚、两侧收敛,晚震旦世楔状体记录“东南剥蚀—西北沉降”过程;(5)裂陷内南华系—震旦系发育4期冰期与4期间冰期旋回,形成3套生储盖组合,指明该区具有极大勘探潜力。
左小军左小军潘文庆袁文芳娄洪周思宇史超群曹少芳
关键词:生储盖组合塔里木盆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