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一种用于露天煤矿复垦的土壤改良装置
- 本发明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露天煤矿复垦的土壤改良装置,包括改良车,改良车的尾部设有翻耕组件;翻耕组件包括连接杆,连接杆远离改良车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遮挡板,遮挡板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的输出轴...
- 原野周正伟张帅航赵嘉瑜王霜李倩
- 浅谈开展黄河中上游(山西段)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的展望被引量:1
- 2020年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2019年9月18日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山西省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省份,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实施为抓手实施国家战略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分析了黄河中上游(山西段)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的迫切性,提出了该项重大工程实施的工作思路。
- 薄江宏原野庞晓婷
- 关键词:黄河中上游
- 黄土丘陵区露天煤矿复垦生态系统先锋树种水分利用效率
- 2025年
- 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反映了其固碳能力与水分消耗的平衡关系,揭示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我国黄土丘陵区典型露天煤矿——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区复垦生态系统不同复垦年限(5 a、15 a、20 a、28 a)的3种先锋树种(油松、榆树、刺槐)为研究对象,在对树种叶片的碳(C)、氮(N)含量及C/N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树种WUE随复垦年限的演变规律,并分析叶片C/N与植物WUE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刺槐和榆树叶片C、N含量随复垦年限增加,而油松叶片C、N含量高值则分别出现在复垦15 a和20 a。油松叶片的C含量、C/N均显著高于榆树,N含量低于其他两树种(P<0.05)。刺槐叶片的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树种(P<0.05)。(2)同一树种在不同生长年期WUE随复垦年限表现的规律为:油松复垦5 a最大,复垦28 a最小;榆树复垦28 a最大,复垦5 a最小;刺槐复垦15 a最大,而复垦5 a最小(P<0.05)。树种间WUE的差异表现为,油松高于榆树和刺槐。(3)3种树种的WUE与叶片C含量及C/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叶片N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平朔矿区植被重建工作中先锋树种WUE特征,可为黄土丘陵区露天煤矿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王霜原野袁媛李倩李倩杨蓉欣杨雨青
-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含量
-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复垦24a土壤碳氮组分特征被引量:16
- 2021年
- 研究大型露天煤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碳、氮组分特征,为深入理解露天煤矿高压实复垦土壤碳、氮固持过程及复垦土壤成土过程提供依据。以黄土区典型露天煤矿—平朔露天煤矿的复垦24a的刺槐-油松混交林(RP)、刺槐纯林(RM)、白杆-青杆-沙棘混交林(PPH)、沙棘纯林(HM)4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样地及未复垦样地(UR)、原地貌样地(UD)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碳、氮组分特征。结果表明:1)经过24a演替,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提高,但各样地间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显著。2)同UR样地相比,RP、RM和PPH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594.03%、158.66%、99.25%;RP和PPH样地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则分别提高174.68%、209.34%;RP和HM样地的水溶性碳分别提高110.13%、82.99%;RP、RM样地的易氧化碳含量则分别为UR样地的35.55倍和7倍。3)与UR样地相比,RP、RM、PPH、HM样地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413.24%、250.00%、100%和82.35%;RP、PPH、HM样地的水溶性氮含量分别提高206.33%、153.02%、99.95%;PPH样地的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368.07%。4)复垦土壤碳、氮组分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与全钾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土地复垦显著提高了土壤碳、氮组分含量,尤以刺槐-油松混交林效果较好,但复垦24a后,矿区土壤可能存在钾限制的现象。
- 原野原野高嫄赵艺芳赵中秋
- 关键词:复垦土壤有机碳露天煤矿
-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特征与应用研究——以山西省高等教育评价为例
- 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改革方向已经被人们逐渐接受和认可,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还不够成熟,所以难免在教...
- 原野
-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 文献传递
- 黄土丘陵区露天煤矿复垦土壤熟化过程中团聚体碳氮演变特征被引量:4
- 2022年
- 矿区土地复垦中,由于机械碾压导致复垦土壤呈现高压实状态,复垦土壤的有机质则因机械扰动而矿化。探究复垦土壤团聚体与有机质恢复机理,可为深入理解露天煤矿高压实复垦土壤质量演替规律提供依据。以平朔露天煤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刺槐纯林不同复垦年限(0、3、12、14、17、25、28、32 a)土壤及周边未扰动土壤(CK)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2000μm、>250~2000μm、53~250μm、<53μm)及团聚体碳(C)、氮(N)以及^(13)C和^(15)N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1)土地复垦中机械碾压破坏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但随着复垦时间增加,32 a样地>250~2000μm团聚体的比例较0 a提高737.02%,而53~250μm团聚体比例则降低19.25%;团聚体稳定性随着复垦时间而增加,表现为32 a样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较0 a提高133%。2)各粒径团聚体C、N及C/N均随着复垦时间增加而增加,>2000和>250~2000μm团聚体C和N在土壤总C和N中占主导地位。>2000和>250~2000μm团聚体C/N整体上高于53~250μm团聚体。3)各样地土壤δ^(13)C变化范围为−15.14‰~−26.40‰;δ^(15)N的变化范围为1.13‰~10.87‰。>2000、>250~2000和<53μm团聚体的δ^(13)C值及>2000μm团聚体的δ^(15)N值随复垦年限增加呈现降低趋势。与>2000μm和>250~2000μm团聚体相比,53~250和<53μm团聚体中13C显著富集(P<0.05),这表明复垦土壤熟化过程中,土壤C从大粒径团聚体向小粒径周转。4)>2000与>250~2000μm团聚体中,新C占土壤总C的比例为>80%,且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53μm团聚体中,新C的比例在复垦14~17 a间显著增加,此后则变化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土地复垦中机械碾压增加了小粒径团聚体的比例,降低了团聚体稳定性,而随着复垦时间增加,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C、N的恢复。
- 原野高嫄赵艺芳任迎香
- 关键词:复垦土壤团聚体碳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