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志刚
- 作品数:25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回归民族文化原本 探究中国悲剧精神——百年来“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被引量:1
- 2019年
-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 南志刚王佳佳
- 关键词:中国悲剧精神西方话语民族文化
- 以创新为导向深化专业改革——创新教育体制下地方性综合大学中文专业改革初探被引量:2
- 2007年
- 面对国家创新和地方创新建设的新语境,传统中文专业如何改革,是当前普遍关系的问题。本文围绕地方性综合大学中文专业如何深化改革,构建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目标,就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改革整体方向,以及改革中必须处理的矛盾问题,提出初步的设想。
- 南志刚
- 关键词:中文专业
- 从思想解放和新启蒙运动关系中重温朦胧诗论争被引量:1
- 2021年
- 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论争,从一开始就受到“思想解放运动”和“新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朦胧诗论争的焦点是当代诗歌话语权争夺,双方依据不同的诗学传统评价朦胧诗:一种为左翼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所建构的人民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诗学传统;一种是“五四”开拓的现代主义、个人主义、世界性的文学传统。论争出现新诗两种方向的较量:一种是大众化、民族化的诗学方向;一种是现代性、世界性的诗学方向。关于朦胧诗的论争远远超出朦胧诗本身,进入到中国现代诗歌传统和未来方向的讨论。从朦胧诗论争与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新启蒙运动的关系中考察,激辩仍然围绕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走向世界的时代大潮展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既构成第三代诗人群体“反叛”朦胧诗的根由,也构成90年代以后,谢冕、孙绍振等“崛起派”代表人物反思“新诗潮”的内在动因。
- 南志刚
- 关键词:朦胧诗新启蒙主义历史评价
- 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
- 本文以文化本土化和审美主体性为基本立场,运用比较叙事学的方法,在全球化视野中分析西方现代叙事学和中国叙事传统的冲突与融合,通过解剖以马原、余华、莫言、苏童、格非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叙事特征和美学属性,探讨中国文学面...
- 南志刚
- 关键词:文化本土化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特征先锋小说文学价值观
- 文献传递
- 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被引量:1
- 2002年
- 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发现:艺术虽然在一般意义上体现为具有“物因素”的具体作品,但艺术在根本上并不是“物品”.文章认为:文学作品不是物化的、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的存在;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独主创作完成的,而是在文学活动中,经过文学创作者、文学传播者和文学接受者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它经过了文学手稿、文学文本和文本图景等三个基本阶段.
- 南志刚
-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文本文学创作
- 求解“狂人”的世纪呐喊
- 2002年
-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在今天的深刻意义不仅在于对“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和批判 ,也不仅在于对于“我也吃过人”的洞见 ,而在于对于“吃人者”全是被“吃”空了灵魂的揭示。鲁迅先生的“赎罪”意识是启蒙思想的具体体现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启蒙文学”的性质不容怀疑。“救救孩子”,从“娘老子”着手是破坏 ,给孩子自主的灵魂是建设 。
- 南志刚
- 关键词:《狂人日记》中国新文学启蒙文学文本选择
- 中国现代性文学史观念的奠基意义与先天不足——以胡适“文学史观”为中心的考察
- 2012年
- 经过王国维、刘师培、胡适、鲁迅、郑振铎等人的不断努力,富有现代性中国文学史观念得以逐步确立,其中胡适所建构的文学史发展工具论、历史进化论文学史观、双线文学的观念和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等,真正确立了新文学观念和新文学史的写作规范与叙述逻辑,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对于中国现代性文学史观念而言,无疑具有奠基的意义。然而,胡适的文学史观念过于强调时代性、应用性,存在着学理上的严重不足:文学史发展工具论武断地视文言文打为'死文字',古典文学为'死文学',割裂了新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传承性,彻底将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表现形式——旧体文学——排除出中国文学史叙述范畴之外;双线文学的观念最后演变为单线的白话文学史观,严重地否定了典雅文学的审美趣味,降低了文学的门槛,模糊了文学的边界,为庸俗化文学观念和实用化文学观念的肆意出台埋下了伏笔;'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强化文学发展过程中'变'的同时,忽略了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变'因素,削弱了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学精神。胡适文学史观念的这些不足,恰恰是中国现代性文学史观念的先天不足,对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和中国文学史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南志刚
- 关键词:文学史观念
- 从《疲惫者》到《运秧驼背》——论巴人短篇小说改编的文本策略与价值取向被引量:1
- 2011年
- 由中华民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转型,扭转了许多现代作家的生存境遇和艺术轨迹,改编自己的代表作成为一种"集体行为",改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存压力和价值取向?通过《疲惫者》与《运秧驼背》的文本对读,解析巴人努力适应共和国文学语境,不断消减"个人伤感"因素,增强"集体话语"成分,从"五四"文学话语向当代文学话语转型的文本策略和心理动因,揭示巴人自觉的政治迎合与无奈的精神救赎。
- 南志刚张蒲荣
- 关键词:巴人短篇小说
- 21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现当代文学学科会议”综述被引量:3
- 2003年
- 南志刚陈黎明
- 关键词:审美体验文学观念写作特点
- 历史的时空存在与文学史叙述
- 2005年
- 历史叙述大多以时间为轴心建立历史叙述的逻辑性,这种对历史空间性存在的不平等,使历史的时间性遮蔽了历史的空间性,阻滞了人们在更高层次上对历史叙述的多元选择。本文认为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并不是叙述与“本来的历史”之间的关系,而是叙述者和另一叙述者的话语关系。提出历史和文学史的时间性叙述应该把时间的体验性和历史认识的逻辑性结合起来,同时建立历史和文学史的空间性叙述,以历史的空间性为叙述坐标,重视历史事项和历史因素的空间性存在状态,把历史的内空间和外空间结合起来,打破历史的时间性叙述的统治地位,扩大历史、文学史叙述的视野。
- 南志刚
- 关键词:历史存在文学史叙述时间性空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