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雅新

作品数:12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星海音乐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艺术

主题

  • 2篇演奏
  • 2篇音乐
  • 2篇施特劳斯
  • 2篇提琴
  • 2篇中提琴
  • 2篇中提琴协奏曲
  • 2篇协奏
  • 2篇协奏曲
  • 2篇理查·施特劳...
  • 2篇钢琴
  • 2篇《最后四首歌...
  • 2篇大调
  • 1篇德沃夏克
  • 1篇调性音乐
  • 1篇独奏
  • 1篇修辞
  • 1篇宣泄
  • 1篇演奏诠释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歌曲

机构

  • 9篇星海音乐学院

作者

  • 9篇刘雅新
  • 1篇赵媛媛
  • 1篇雷光耀
  • 1篇霍橡楠
  • 1篇聂晶

传媒

  • 2篇星海音乐学院...
  • 2篇当代音乐
  • 1篇戏剧之家
  • 1篇音乐大观
  • 1篇艺术研究(哈...
  • 1篇黄河之声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乔治·波尔《六首钢琴前奏曲》Op.28No.3音乐形态分析
2012年
20世纪"新维也纳乐派"核心人物—勋伯格所使用的"十二音体系"作为挑战传统调性体系的一种创新性作曲技法,深受20世纪后众多作曲家的青睐,并将他们带进了"无调性"的世界。本文通过对美国作曲家乔治·波尔在1946年创作的《六首钢琴前奏曲》(Op.28)第三首乐曲的音乐形态分析,较深入地去了解这位20世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及十二音作曲理念如何在其音乐作品中得到体现。
刘雅新
关键词:无调性音乐
格劳普纳《D大调柔音中提琴协奏曲》中的巴洛克元素——以第一乐章为例
2025年
克里斯托夫·格劳普纳(Christoph Graupner,1683—1760)是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其创作涵盖当时多种音乐体裁,作品总量逾千部。虽然当今学界对格劳普纳的音乐研究尚不充分,但从音乐史多元叙事的角度考量,其作品无疑为重新审视巴洛克晚期音乐风格提供了重要视角。本文以其《D大调柔音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整体结构、创作手法及音乐逻辑,系统阐释该乐章所体现的巴洛克元素。
刘雅新
论咏叹调《快来吧,我的痛苦!》中器乐的戏剧性表达
2025年
《快来吧,我的痛苦!》(“Mea tormenta,properate!”)是巴洛克晚期德国作曲家约翰·阿道夫·哈塞创作的清唱剧《圣彼得与抹大拉的玛丽亚》中圣彼得的咏叹调。这一唱段以高难度的演唱技巧与丰富的戏剧性表达著称,深受当代国内外歌者青睐。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此作品的研究文献较为匮乏。本文以戏剧性表达为核心,结合咏叹调歌词与结构分析,以及笔者对两个历史知情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HIP)版本的聆听体验,探究作曲家如何通过作曲技术手段强化器乐的戏剧功能。
刘雅新
关键词:咏叹调戏剧性修辞弦乐
姜万通《鸿雁主题随想》二重协作中的钢琴演奏探究
2023年
国内著名作曲家姜万通于2014年创作的《鸿雁主题随想——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现已出版多种版本,其中包括有大提琴与钢琴版本。而目前跟这部作品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提琴与管弦乐队版本,本文尝试从理性分析与表演实践角度切入,通过对作品音乐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探究该作品(大提琴与钢琴版本)二重协作中独特的音乐表达与钢琴演奏的对应。
刘雅新聂晶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个性化主题曲调特征分析
2012年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在捷克音乐历史上,与稍早的斯美塔纳(Bedrich Smetana,1824-1884)及后来的雅纳切克(Leos Janacek,1854-1928)并称为"捷克三杰"的作曲家。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以其独特、优美而富于内涵的旋律主题,加上作曲家利用精湛的技艺,巧妙地将独奏大提琴与管弦乐队两者相互融合,使它在浪漫主义时期为数不多的大提琴协奏曲中,脱颖而出。本文透过分析该大提琴协奏曲那优美质朴、富于风俗性的主题曲调,对作曲家极具个性化的创作思路进行解析。
刘雅新
关键词:民族性黑人灵歌
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精神意蕴被引量:2
2012年
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虽然不算是其"绝笔"之作,但透过它,我们可以感觉到理查.施特劳斯晚年感伤、迷茫的心况。文章以《最后四首歌》的音乐形态分析为基础,借助社会学的视角作深入研究,对理查.施特劳斯创作前以及创作过程中精神状态进行探究,试图揭示出这部作品深层的精神意蕴。
刘雅新
关键词: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精神意蕴情感宣泄
人之将逝 其鸣也哀 ——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分析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国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身为作曲家的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大量艺术歌曲、交响诗和歌剧。其中,艺术歌曲的创作贯穿了作曲家的一生。本论文以理查·施特劳斯《...
刘雅新
关键词: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
文献传递
从“良好品味”探究泰勒曼《G大调中提琴协奏曲》的当代演奏诠释
2025年
被视为西方音乐史上的第一部中提琴协奏曲——德国作曲家泰勒曼的《G大调中提琴协奏曲》(TWV51:G9),在呈现巴洛克晚期器乐协奏曲“竞奏”特色的同时,由法国音乐的华丽、典雅与意大利音乐的自然、明快碰撞所产生的独特音乐风格令这部作品在协奏曲领域里脱颖而出。文章以这部协奏曲为例,对两个演奏版本进行有选择性的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历史知情表演”(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即“HIP”)探寻当代西方古乐演奏诠释的多元可能性。
刘雅新
关键词:泰勒曼HIP历史意识
音乐院校招生考试视唱练耳试题改革探索被引量:1
2014年
视唱练耳入学考试,既是音乐院校招生考试的重要科目,也是整个视唱练耳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其结果更是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随着国民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和高等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音乐院校人才选拔标准和培养定位不断调整,对视唱练耳入学考试试题改革的要求也日趋强烈。文章通过梳理我国几十年以来音乐院校招生考试中视唱练耳试题模式改革发展的脉络,通过分析其变化演进的规律,提出当下改革应遵循"点—线—面统筹"、"水平考试与素质测试兼顾"和"技术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原则,同时也列举了题型作为示例。
雷光耀赵媛媛霍橡楠刘雅新
关键词:视唱练耳招生考试试题改革试题题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