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康

作品数:53 被引量:172H指数:9
供职机构:杜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文学
  • 12篇文化科学
  • 6篇哲学宗教
  • 4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8篇主义
  • 6篇文学
  • 5篇学术
  • 5篇文论
  • 5篇美学
  • 5篇后殖民
  • 4篇殖民主义
  • 4篇谱系
  • 4篇谱系学
  • 4篇文艺
  • 4篇马克思主义
  • 4篇后殖民主义
  • 4篇国文
  • 3篇代文
  • 3篇意识形态
  • 3篇詹姆逊
  • 3篇历史化
  • 3篇美国化
  • 3篇范式
  • 3篇访谈

机构

  • 48篇杜克大学
  • 20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武汉大学
  • 7篇上海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美利坚大学
  • 1篇美国夏威夷大...

作者

  • 48篇刘康
  • 7篇刘康
  • 5篇李松
  • 4篇曾军
  • 2篇朱国华
  • 2篇朱立元
  • 1篇徐炯
  • 1篇胡伟
  • 1篇葛兆光
  • 1篇张福贵
  • 1篇高瑞泉
  • 1篇刘康
  • 1篇刘康
  • 1篇单小曦
  • 1篇罗莹
  • 1篇李辉
  • 1篇陶东风
  • 1篇何建华
  • 1篇秦朔
  • 1篇陆小华

传媒

  • 7篇文艺争鸣
  • 2篇世界华文文学...
  • 2篇湖北大学学报...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2篇探索与争鸣
  • 2篇上海大学学报...
  • 2篇学术月刊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社会科学文摘
  • 2篇国际传播
  • 2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传媒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当代文坛

年份

  • 2篇2025
  • 10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7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5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话语体系的转换被引量:1
2021年
中国文艺理论的话语体系的转换是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的重要部分。"中国式德苏话语"是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主流,显现了回归德国古典即康德、黑格尔一脉的特征。"中国式后学话语"是2000年以来中国文论界大量译介西方后学(后结构、后现代、后殖民)形成的学术时尚,力图超越德国理性主义和启蒙话语。但两种话语互不交集、各说各话,几乎是近十几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常态。要实现不同话语的转换,需要开展多元对话与争鸣。一方面对于各种理论的教条化要保持警觉,另一方面要不忘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世俗关怀。
刘康
关键词:话语转换
余华的世界与世界的余华--刘康访谈录
2024年
一、从二十年前的一篇文章谈起李立超:刘康教授您好!您的《马克思主义与美学》《对话的喧声》等著作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您堪称世界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您的研究涉及了多个领域,例如西方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国际传媒与意识形态研究等等。但贯穿其中的是您对“中国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思索。在这样的总体语境下,我个人关注更多的是您通过文学作品,通过对中国当代作家,特别是余华的研究来表达您对“中国问题”的理解。
李立超刘康
关键词:国际传媒中国问题专家中国当代作家文学作品
大数据与大机遇——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英双边对话论坛嘉宾演讲实录
2013年
主办方: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谢耘耕工作室时间:2012年12月9日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浩然楼论坛主席:谢耘耕(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持人:刘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杜克大学教授)钟杨(美国田纳西大学终身教授.
谢耘耕谢耘耕钟杨刘康高云微(整理)
关键词:新媒体嘉宾
什么是“中国美学(Chinese Meixue)”?被引量:2
2024年
美学(感性学)在中国现代性话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横跨文学与哲学两大学科领域,独具中国特色。与中国不同,“aesthetics”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在欧美早已式微,但其所涉及的情感、感性与意识形态等议题始终是欧美思想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西方左翼思潮的核心议题,它们虽无美学之名,却有美学之实。当下,中国美学与那些较少或不再使用“aesthetics”话语概念的“后学”理论之间交流甚少。有鉴于此,“中国美学”的英文或许可译为“Chinese Meixue”,以与“aesthetics”相区分,凸显其中国特色。同时,这也为我们在更广泛的情感、感性与意识形态等内涵的基础上,将中国美学与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及后现代左翼思潮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契机,我们也可借此进一步探讨“中国美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意义。
刘康刘康
关键词:中国美学AESTHETICS
世界的中国:来自南京的学者对话
2019年
2019年3月,我借杜克大学放春假之机,匆匆赶回故乡南京,为在南京降生的孙子刘向原庆祝"宝宝百岁"。南京民间对于这些传统礼仪习俗,还是相当讲究的。孙子和我,都是南京出生,虽然我儿子David(大卫)是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出生。短暂的两周,没好好在家乡停留,却还是跑去了扬州邵伯、上海和北京多处。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林荣教授主持的一个会上,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李良博士不期而遇,实在是参加北京这个小小会议的一个大大收获。
刘康
关键词:礼仪习俗
传媒精英对话传媒学子 上海交通大学远东大讲堂成功举办
2010年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最终动力,新闻行业更是如此,进入新媒体时代,新旧媒体如何融合,如何打造新一代的媒体人日益引起传媒业界的热议。在本届远东大讲堂上,多位业界精英就新闻从业者的素养、新旧媒体共融等话题发表了演讲。
徐炯郭曼陈保平何建华陆小华高韵斐王茂亮周志懿杨晖于威秦朔秦朔刘康李本乾刘康张勇滕俊杰徐浩然
关键词:中国传媒讲堂精英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以学术范式、方法、批评实践为切入点被引量:28
2019年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大量进入中国,形成"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的轨迹。本文拟从思想史角度,以詹姆逊、阿尔都塞、巴赫金为例,探索新的视角,将中国问题作为西方理论本身、内在的问题,来思考中国在西方理论中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学术范式与方法和批评实践这几个方面入手,讨论詹姆逊如何运用中国问题的隐喻来建构其文学阐释;阿尔都塞如何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毛主义)吸纳到他的核心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理论;巴赫金的理论如何从文化转型和文艺批评实践方面与中国形成折叠与对话。
刘康
战争与人类命运——南京大屠杀叙事
2025年
不同于中国抗战的其他任何事件和战役,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人对平民的暴行,是反人类的罪行。德国纳粹的反犹太人大屠杀80年来受到全世界高度关注,南京大屠杀也应该作为反人类罪行,成为人类历史不可忘却的一页。比司法正义更为深远的是诗性正义。在当代南京大屠杀的叙事中,叶兆言、房伟和哈金的小说,以及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纪实,采用了不同的叙事形式,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但都指向了马尔罗和阿伦特所揭示的人类命运或境遇这一无法终结的终极问题。
刘康
关键词:反人类罪情感记忆
世界中的中国和西方:“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对谈被引量:6
2021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文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从面对西方理论的焦虑,中西交流的不对等、不平衡状况,到当下中国学者有意识地走向世界,与西方理论界展开对话,把中国问题带到世界和全球问题中去,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体现。鉴于此,上海大学曾军教授约请朱立元、王宁、刘康等三位教授就"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展开对谈,力图超越以往"中西之间"的讨论模式,而将问题设置于"世界中的中国和西方"维度上,尝试接近一种具有范式意义的中国式的研究路径,进而推动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建构。现将对谈精华择要发布,以飨读者。
曾军刘康王宁朱立元
关键词:中西交流主体性建构
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命运——詹姆逊与詹姆逊主义被引量:34
2018年
本文以美国理论家詹姆逊为例,对近四十年来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的碰撞、变异、转化,从思想史和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本文分析了"译介开路、借用西方","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的背景,分析中国的詹姆逊主义,即围绕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和第三世界寓言这两大主题,建构出的一种顺应中国学术环境和大背景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詹姆逊主义跟詹姆逊的理论本身相差甚远。中国学术界对西方理论选择性的误读和错位,导致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遮蔽和对话的缺失。
刘康
关键词:误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