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坤
- 作品数:44 被引量:101H指数:5
-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治疗被引量:5
- 2020年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又是其最常见的部位。MCA狭窄可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目前的血管内治疗主要针对有症状狭窄。早期药物治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自然病程。文章从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治疗2个方面对有症状MCA狭窄的治疗进行了综述。
- 李晖刘华坤初建峰
-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卒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血管成形术
- 肛肠疾病手术前后动力学检测研究被引量:4
- 1998年
- 对63例肛肠疾病患者进行手术前后动力学检测研究。结果提示:术后直肠肛门反射能完全恢复或敏感性提高(P<0.01);肛管收缩压明显增强(P<0.01);肛管最长收缩时间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直肠静息压明显降低(P<0.01);肛管静息压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从而说明肛肠疾病患者术后的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能完全恢复到术前或有所提高。
- 张荣在余智涛张道麟叶挺生林新华李义文刘华坤
- 关键词:肛肠疾病动力学生理功能外科手术
- 类脑卒中起病的偏瘫型偏头痛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25年
- 偏瘫型偏头痛(HM)是先兆性偏头痛的一种特殊亚型,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多样,诊断较为困难。本文报道1例以偏瘫起病的HM患者,该患者发病时间长、病情危重,并伴有顽固性癫痫发作,结合文献复习,以帮助提高临床医生对HM的认识。
- 景文君刘华坤郭智鹏
- 关键词:偏头痛脑卒中癫痫
- 替罗非班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血栓事件发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基础上术中预防性加用替罗非班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其对血栓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7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0例患者在术前仅接受传统的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处理(经典组).自2018年I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5例患者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基础上术中预防性加用替罗非班(改良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血栓事件发生的差异。结果经典组与改良组术中可视血栓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4%(7/110)和1.2%(2/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5%(5/110)和2.4%(4/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1%(10/110)和21.2%(3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6%(15/110)和19.4%(32/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有急性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发生,尿道黏膜出血及牙龈出血均为一过性,均自行缓解。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时,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基础上,术中预防性加用替罗非班可以减少术中可视血栓事件的发生,且不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 刘华坤王鹏张磊刘朝来周亚飞卢哲李晖闫中瑞初建峰
- 关键词:替罗非班血栓事件弹簧圈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 永存原始三叉动脉闭塞合并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ADAPT血管内治疗后成功再通: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永存原始三叉动脉(persistent primitive trigeminal artery,PPTA)是一种连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罕见脑血管变异,发生率仅为0.5%~0.7%[1],其存在可能会引起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三叉神经痛以及缺血性卒中等。由于大部分流向脑桥上部、中脑、小脑以及颞叶和枕叶基底面的血液可由ICA通过PPTA供应,因此ICA的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可能导致后循环缺血[2],而且PPTA本身闭塞即可导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3]。
- 郭智鹏刘华坤王艳红蔡玉森
-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后循环缺血动静脉畸形
- 造影剂脑病继发多灶性脑梗死一例报道被引量:1
- 2021年
-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介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报道也逐渐增多。其中,造影剂脑病就是介入术中应用造影剂后发生的一类临床少见的并发症,主要症状呈多样化,可包括肢体瘫痪、癫痫、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精神症状、皮质偏盲等,这些症状一般是可逆的,并且不会遗留明显后遗症[1,2,3,4]。但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后出现造影剂脑病且继发多灶性脑梗死的情况则较为少见。笔者现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该类情况患者的诊疗经过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们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 李晖刘华坤刘朝来初建峰
- 关键词:支架置入术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管理
- 2024年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全世界范围内缺血性卒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多种因素与ICAS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包括性别、年龄、持续炎症状态、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尽早识别ICAS的危险因素并予以适当管理,对于积极防治ICAS和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和复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路扬刘华坤初建峰
-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应用
- 2025年
- 近年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s)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n-3 PUFAs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降低卒中发病风险和改善卒中转归,包括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生成及抗细胞凋亡等,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展现出潜力。文章对n-3 PUFAs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
- 张瑞萍刘华坤初建峰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二十碳五烯酸营养保健品
- 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大血管闭塞所致前循环进展性卒中患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 PIS)是一种特殊的卒中类型, 是指经过规范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仍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恶化, 治疗难度大, 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目前PIS的定义仍未达成共识, 主要体现在评价时间窗和评估方法的不同。2004年, 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European Progressing Stroke Study, EPSS)[1]应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 SSS)提出PIS的诊断标准:患者在基线评估后3 d内出现意识水平、眼球运动或上下肢运动SSS评分降低≥2分, 和/或语言评分降低≥3分, 或在发病72 h内死亡。也有研究将PIS定义为卒中发病后2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增加≥2分, 或发病3 d内NIHSS评分增加≥4分[2,3]。刘庆新等[4]将PIS定义为发病6 h至1周内出现神经缺损进一步进展, 且NIHSS评分增加≥2分。PI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可能涉及多种机制, 包括血流动力学变化、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和感染、脑水肿、高血糖等[5]。
- 王艳红蔡玉森刘华坤
- 关键词:前循环PIS文献复习
- 丁苯酞腹腔注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观察丁苯酞腹腔注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6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各20只,A组大鼠腹腔注射400 mg/(kg·d)丁苯酞,B、C组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共1周。A、B组均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组仅暴露颈总动脉及分叉处。比较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凋亡细胞数、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NF-κB mRNA。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神经行为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及NF-κB蛋白、mRNA阳性细胞数增加;与B组比较,A组神经行为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及NF-κB蛋白、mRNA阳性细胞数减少;P均<0.01。结论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表达、减少脑组织凋亡细胞有关。
- 王鹏刘华坤张磊李玉芝王凯丽
- 关键词:丁苯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核转录因子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