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基于高分辨MRI形态学特征及原发肿瘤影像组学所建立的联合模型预测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术前经3.0 T MRI检查且手术病理证实为T1~2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MRI形态学特征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以及MRI形态学-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三组预测模型的效能。采用自助重抽样法(Bootstrap)重复抽样1000次进行内部验证,从而评估模型的稳定性。最后,选取最优模型创建用于临床应用的列线图,以校准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联合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效能,在训练集(AUC=0.888,95%CI:0.824~0.943)和测试集(AUC=0.862,95%CI:0.723~0.972)中的AUC值均最高。联合模型在重抽样内部验证集中的AUC值为(AUC=0.874,95%CI:0.751~0.996)。DCA表明,联合模型的净效益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比其他两种模型更高。结论高分辨MRI形态学-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在预测T_(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个性化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目的基于4D Flow MRI技术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left ventricular,LV)腔内局部血流动能(kinetic energy,KE)改变。方法纳入30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和20名对照者。应用4D Flow MRI技术定量评价左心室腔内血流动能,包括左心室平均动能、最小动能、收缩期动能、舒张期动能以及平面内动能(in-plane kinetic energy,In-plane KE)百分比。比较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梗死节段与非梗死节段之间血流动能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左心室整体平均动能(10.7μJ/mL±3.3 vs 14.7μJ/mL±3.6,P<0.001)、收缩期动能(14.6μJ/mL±5.1 vs 18.9μJ/mL±3.9,P=0.003)及舒张期动能(7.9μJ/mL±2.5 vs 10.6μJ/mL±3.8,P=0.018)均显著降低,其中梗死节段较非梗死节段邻近心腔血流的平均动能降低而收缩期平面内动能百分比增加(49.5μJ/mL±18.7 vs 126.3μJ/mL±50.7,P<0.001;61.8%±11.5 vs 42.9%±14.4,P=0.001)。结论4D Flow MRI技术可定量评价左心室腔内局部血流动能参数。急性心肌梗死后整体心腔血流动能减低,而梗死节段邻近心腔局部血流平面内动能百分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