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启
- 作品数:79 被引量:246H指数:10
-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滨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药学会临床药学奥赛康中青年科研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LCZ696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 2019年
- 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肾脏功能损害,肾脏功能损害后也会引起高血压,两者互为因果。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例如血管容量负荷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氧化应激与炎性反应以及遗传和代谢因素。LCZ696能通过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容量负荷,显著降低高血压。本文通过详细介绍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以及LCZ696的作用机制及近期研究,综述LCZ696治疗对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金林刘云启潘立平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高血压肾损害
- 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2025年
- 目的用meta分析法评估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s,MRAs)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到2024年10月关于非甾体MRAs治疗慢性肾脏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涉及163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非甾体MRAs组的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UACR)的降低幅度大于安慰剂组[加权平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0.35(-0.41,-0.28),P<0.00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的降低幅度大于安慰剂组[WMD=-3.26(-4.86,-1.67),P<0.0001],eGFR下降≥30%和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比例低于安慰剂组[风险比(risk ratio,RR)=0.85(0.78,0.93),P=0.0003;RR=0.80(0.65,0.99),P=0.04]。从安全性来看,非甾体MRAs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RR=0.88(0.81,0.95),P=0.002]。虽然非甾体MRAs组的血清钾浓度升高幅度大于安慰剂组[WMD=0.17(0.14,0.21),P<0.00001],高钾血症比例高于安慰剂组[RR=2.01(1.81,2.23),P<0.00001],但两组之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RR=1.00(0.98,1.01),P=0.68]。结论非甾体MRAs有助于降低UACR,可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恶化,有显著的心肾保护作用。与安慰剂组相比,非甾体MRAs组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较高,但总体不良事件风险无明显差异。
- 李昕萌刘倩倩边左珺刘云启
-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META分析
- 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Evans综合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 2018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突出表现有多种自身抗体并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造成全身多系统受累,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起病的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AMI为首发表现,病程中出现Evans综合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SLE 1例。
- 王雅宁王海婷吕敏刘云启
- 关键词:首发表现红斑狼疮EVANS综合征深静脉血栓
- 肾病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3
- 2010年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数量或功能的降低可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肾病综合征(NS)与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CD4、CD25和CD127三标法检测初诊及不同治疗阶段NS患者外周血中该群细胞,观察活化效应细胞/调节性细胞(CD127hi/CD127low)的改变,
- 于金香刘云启王艳春
- 关键词:CD4^+CD25^+调节性T细胞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自身免疫性CD127疾病发生
- Wilms瘤1基因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Wilms肿瘤1基因(WT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TEC)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将体外原代培养TEC分别置含IL-1α(10ng/ml)、IL-1α+抗WT1中和抗体(10μg/ml)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观察TEC的形态变化及免疫学特征。采用RT-PCR检测各组TEC中WT1及α-SMA的表达。结果经IL-1α掺入培养5d后,体外培养的TEC形态特征趋于成纤维细胞化,细胞拉长、梭形变.失去原有的呈铺路石样的生长方式。电镜下细胞极性丧失,表面微绒毛消失。正常情况下,成年TEC不表达WT1。经IL-1α掺入培养1d后,TEC重新表达WT1,同时伴有α-SMA的表达;3d后WT1表达消失,呈一过性特征,而α-SMA的表达则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在培养中掺入抗WT1抗体以中和WT1基因产物后,尽管仍给予IL-1α刺激,TEC大都保持原有特征不变,α-SMA及WT1mRNA仅呈微弱表达。结论高浓度IL-1α可导致TEC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在TEC的转分化过程中,WT1基因的重新、一过性表达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成年TEC重新获得WT1表达,可能是其发生转分化的内在启动机制。体外中和WT1的基因产物可明显抑制TEC的转分化进程,并可能籍此影响肾脏的纤维化发生。
- 姜傥袁飞刘云启杜勇周建中
- 关键词:肾小管转分化免疫学特征RT-PCR检测肾炎
-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自发性脾破裂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一例
- 2023年
- 自发性脾破裂(spontaneous splenic rupture,SSR)是指无明确外伤史情况下出现的脾脏自发破裂的罕见急腹症,约占所有脾破裂的1%[1]。因其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极易被延误治疗,从而危及生命。而尿毒症患者并发SSR更为少见,国内外鲜有报道[2]。既往对于SSR大多选择手术切脾治疗,但尿毒症患者常存在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因素,手术风险较高[3]。因此,此类患者如何选择术式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报道1例尿毒症老年女性,因其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及腹痛被诊断为SSR,在纠正休克的同时紧急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后得以成功救治。提示对于尿毒症血液透析并发自发性脾破裂患者,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张敏王彬刘云启韩新强王雅宁
- 关键词:自发性脾破裂透析过程老年女性手术风险RUPTURE
- 牵张作用对成骨样细胞MG63的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探讨在低渗透压形成的静牵张应力环境下线粒体跨膜电位与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关系。方法:用成骨样细胞MG63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在对数生长期采用不同的低渗透压对细胞进行刺激,检测不同作用务件下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细胞增殖比例(S期百分比)以及凋亡指数。结果:240mOsm组ΔΨm呈上升趋势,4h达到峰值,6h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163 mOsm组ΔΨm在6 h时明显降低。277和240 mOsm组S期百分比在6 h和8 h达到峰值(26.54±0.71,28.10±0.39:26.96±0.33,28.55±0.26)。三个实验组的凋亡峰均提前,且大于对照组,尤以163 mOsm组为最(54.87±0.78★)。结论:成骨样细胞MG63ΔΨm的变化与时间和力学刺激强度有一定的依赖性,预示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增殖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 张卫群刘云启朱智敏巢永烈
- 关键词:成骨样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凋亡
- 1,25(OH)_(2)VD_(3)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足细胞内质网应激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1,25(OH)_(2)VD_(3)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足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骨化三醇治疗足细胞损伤产生的蛋白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足细胞系(MPC5),随机分为对照组、AngⅡ组(10^(-6)mol/L的AngⅡ)、1,25(OH)_(2)VD_(3)组[10^(-6)mmol/L的AngⅡ+10^(-8)mol/L的1,25(OH)_(2)VD_(3)]。各组均在给药处理6、12、18、24 h后收集细胞,分别应用实时定量PCR、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样本中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及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ngⅡ组GRP78、PERK mRNA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增加(P<0.01)。与AngⅡ组比较,1,25(OH)_(2)VD_(3)组GRP78、PERK mRNA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降低(P<0.01或<0.05),相应的GRP78、PERK蛋白表达均较低。AngⅡ组给药处理12 h后GRP78、PERK mRNA表达量较6 h 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1);AngⅡ组给药处理18 h后GRP78、PERK mRNA表达量较12 h 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1,P<0.05)。结论AngⅡ可以诱导足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其发生强度与药物作用时间有关,而1,25(OH)_(2)VD_(3)能通过抑制AngⅡ诱导的足细胞内质网应激,起到保护足细胞的作用。
- 杨敏金林王雅宁梁栋王海婷刘云启
-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葡萄糖调节蛋白
- 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及延缓策略被引量:1
- 2024年
-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病程复杂的慢性疾病,早期往往无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导致肾功能障碍并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并伴随心血管疾病(CVD)等多种并发症。CKD的易感因素包括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及家族遗传因素等,疾病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糖尿病、蛋白尿、高脂血症及尿毒素的累积等。目前,CKD治疗目的为减缓其进展和预防CVD,需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阻止。本文主要对CKD进展的危险因素及延缓策略进行综述。
- 李昕萌刘倩倩刘云启
-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终末期肾病
- 骨化三醇在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转运型骨病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观察骨化三醇在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转运型骨病的临床应用中,应用血液透析联合大剂量骨化三醇冲击(对照组)和血液透析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每日治疗(观察组)哪组效果肯定,钙磷水平变化最小,不良反应最小。方法选取某院维持性血透高转运性骨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规律性血液透析联合大剂量骨化三醇冲击治疗,观察组予以规律性血液透析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治疗。结果经过12周的观察,两组对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控制均明显有效(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出现更明显的钙磷水平超标(P<0.05)。结论骨化三醇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转运型骨病病人的治疗中,大剂量冲击治疗更容易出现钙磷代谢紊乱,建议应用小剂量骨化三醇每日治疗。
- 林春妮刘云启
- 关键词:肾性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