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兰措卓玛

作品数:28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9篇政治法律
  • 4篇社会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失地
  • 5篇失地农民
  • 5篇农民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4篇旅游
  • 4篇法治
  • 3篇依法
  • 3篇法律
  • 2篇行政
  • 2篇遗址
  • 2篇治国
  • 2篇社会保障
  • 2篇文化
  • 2篇文化旅游
  • 2篇民族
  • 2篇民族文化
  • 2篇民族文化旅游
  • 2篇古遗址
  • 2篇法治化

机构

  • 11篇中共青海省委...
  • 8篇青海大学
  • 5篇青海师范大学
  • 3篇青海省委党校
  • 1篇青海民族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4篇兰措卓玛
  • 2篇侯光良
  • 1篇边世平
  • 1篇王寒冬
  • 1篇牛丽云
  • 1篇徐芳

传媒

  • 5篇青海社会科学
  • 4篇攀登(哲学社...
  • 2篇党的生活(青...
  • 2篇中共银川市委...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草业科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群文天地
  • 1篇新校园(上旬...
  • 1篇人民论坛(中...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青藏高原论坛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4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以青海西宁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失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虽然身份与户籍上变成了市民,但是他们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各种社会权利以保障他们享有与市民同等的基本社会待遇。养老保障权是失地农民享受市民权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他们享受宪法赋予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表现。本文以青海西宁为例,在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兰措卓玛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调查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既关乎女性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在对青海省非国有企业女职工调查采访的基础上,探讨分析非国有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现状和缺陷,剖析其深层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女职工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兰措卓玛
关键词: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
权利视角下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以西宁市为例被引量:2
2012年
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后,许多失地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由此引发了失地农民一系列生存问题。本文在对西宁市四区三县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失地农民生存权、发展权、社会保障权为视角,探讨失地农民权利保障问题。
兰措卓玛
关键词:失地农民权利社会保障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与分区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但并非是生命的禁区。确切证据表明,末次冰消期人类已扩张至高原地区,并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交通路线格局。通过构建自然因子模拟—遗址分布校正方法,利用GIS得到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模拟结果,再结合考古证据对模拟路线进行印证。依据模拟结果将高原分为以下4个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南区以及西北无人区。其中东北区路线遗址点密度高,落入路线内的遗址点数量占总数的88.56%。路线形成于旧石器时期,其方向为东西向,密切联系东北区的内部,并向外沟通黄土高原与北方地区,其形成与发展为彩陶、粟黍、小麦的传播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南区路线为南北走向,北与黄河上游地区连接,南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沟通,加强了南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是民族融合与交流的大走廊。西南区位于高原的腹心地带,模拟的路线体现了人类对青藏高原主体的征服,其线路总长度4602.32 km为3个区域内最长,是人类向高原进军的第2条重要通道。西北无人区主要为高寒荒漠区,其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故无路线分布。
朱燕侯光良侯光良兰措卓玛庞龙辉
关键词:交通路线考古遗址GIS青藏高原
河西走廊古遗址时空演变与环境变迁被引量:11
2019年
河西走廊在史前和历史时期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该区域考古调查、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为研究局域地貌内遗址时空演变与环境变迁提供可能。通过整理河西走廊考古调查资料,应用文化分布界值、文化重心等方法综合分析该区古文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并应用GIS技术提取相应遗址点现今的环境(高程、河流、植被和沙地)信息,结合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测该区古今环境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了该区域古文化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3.5 ka BP前,古文化主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扩散;3.5—3.0 ka BP古文化仅分布在河西东部地区;3.0—2.4 ka BP骟马文化和沙井文化重新分布在河西的东部和西部地区;约4.0 ka BP、3.6 ka BP和3.0 ka BP的极端气候使古遗址的高程分布发生显著变化,遗址点所在地的河流、植被、沙地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变化是河西走廊古文化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战争战乱和境外文化的传入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高靖易侯光良兰措卓玛朱燕侯小青
关键词:河西走廊古遗址环境变迁
法治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近年来,因征地而引发的农民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究其原因,是由于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及时的满足。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现状的分析,进而探寻失地农民利益表达失范的原因,并从法治视角出发,就如何畅通我国已有的利益表达渠道,保证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得以规范、合理地表达,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兰措卓玛
关键词:法治失地农民
青海省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2019年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重视解决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由于各地区社会环境、失地农民自身特征、生存环境及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性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得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凸显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青海省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解决既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制度保障及政策支持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兰措卓玛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环境农民问题经济发展小康社会
青藏高原早期交流路线的形成原因
2024年
青藏高原从新石器至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时段、不同人群、多样化的迁徙、交流、扩散路线,且彼此之间存在联系与演变关系。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和考古证据的梳理,深入探讨了青藏高原交流路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发现,高原的生业模式直接影响着人类交流模式,从新石器时期分散的粟作农业区域串联起稳定的交流路线,到青铜时期对高海拔区域的开拓,再到历史时期对高原的全面开发,交流路线呈现出逐步稳定和扩展的趋势。研究还表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业模式的改变与跨大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强化密切相关。从交流强度和范围来看,新石器时期至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交流路线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变,尤其是青铜时期至历史时期,内外部交流全面加强,形成了复杂的交流网络。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景观,以及其在亚欧文化交流中的关键地位,同时也能从历史性的演化规律中,进一步把握青藏高原在亚欧文化交流中所处的地位。
兰措卓玛侯光良
关键词:青藏高原
关系视角下旅游发展对青海民族村寨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民族村寨作为青海民族地区最具代表的"地方"成为众多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对青海民族村寨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旅游发展这一背景下,民族村寨原住居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利他"到"利己"观念转变,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发生了从"敬畏-依赖-和谐"到"无谓-开发-破坏"的转变,人与文化的关系发生了从"继承传统"到"消费传统"的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是在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巨大的经济效应与民族村寨原住居民文化变迁的冲突;也是游客追求深层次旅游体验与民族村寨文化表象化的矛盾。而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原住居民的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掌握自我文化的解释权,这将是未来民族村寨开发需要努力的发展方向。
兰措卓玛
关键词:旅游发展民族村寨
公司债权人保护之比较法研究——兼论新《公司法》之立法选择被引量:3
2008年
传统的公司法理论,在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机制上过分相信并依赖于资本的担保功能,不注重其他法律制度的设计,结果导致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只停留于形式。笔者通过分析债权人保护模式上的差异,认为新公司法对债权人的保护,不仅要有事前的预防措施,也应有事后的救济途径。
牛丽云兰措卓玛
关键词:公司债权人法律保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