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秦 作品数:29 被引量:114 H指数:6 供职机构: 达州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麝香正骨酊联合活血止痛散治疗急性外伤肿痛的临床观察 2015年 目的:观察麝香正骨酊联合活血止痛散治疗急性外伤肿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0例急性外伤肿痛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麝香正骨酊外用涂抹伤处,tid;B组患者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止痛散1.5 g,口服,tid。两组患者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7、14 d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肿胀缓解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 d后,A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肿胀缓解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两组显著低于同组治疗7 d后,且治疗7 d后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肿胀缓解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麝香正骨酊联合活血止痛散相比单用麝香正骨酊治疗急性外伤肿痛起效更快,可在更短时间内缓解疼痛、肿胀情况,且安全性相当。 孙小东 何秦 宋敏关键词:活血止痛散 安全性 DYRK2:基于东亚和欧洲人群揭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新靶点 2026年 背景: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呈正相关趋势,但因果关系和相关机制仍未得到证实。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和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和生信分析,可以评估两疾病间的因果关系、探索相关机制以及挖掘治疗靶点,这将利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精准治疗。目的:采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基于汇总数据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和生信分析挖掘潜在共病靶点和靶向药物,旨在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探索和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从基于亚洲人群和欧洲人群的GWAS Catalog、IEU Open GWAS、FinnGen以及eQTLGen数据库下载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和顺式表达数量性状位点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用于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和基于汇总数据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②从GEO数据库下载类风湿关节炎的转录组测序数据(GSE93272和GSE15573),用于生物信息学分析。③以逆方差加权法作为主要分析方法,进行类风湿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的正向和反向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用MR Egger法、简单模式法、加权中位数法和加权模式法对结果加以佐证。④基于汇总数据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鉴定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基因,并基于交叉分析挖掘出类风湿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共病靶点。同时,基于生信分析和细胞实验验证共病靶点的生物学功能。⑤此外,基于DYRK2构建类风湿关节炎风险预测诺莫图,通过受试者特征曲线、矫正曲线和决策曲线验证预测性能。最后,基于Enrichr数据库挖掘靶点潜在药物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与结论:①正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显示,除外GCST90044540和GCST90086118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所有结果均表明类风湿� 吴治林 何秦 王枰稀 石现 袁松 张骏 王浩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骨质疏松症 高频超声在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所致软骨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所致软骨损伤的高频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证实的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高频超声资料,总结其特征,并与手术、MRI结果对比。结果 25例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共计53处软骨损伤,其中髌骨内下缘软骨损伤25处,股骨外髁外侧面软骨损伤23处,股骨内髁外侧面软骨损伤1处,股骨滑车软骨损伤4处,无胫骨平台软骨损伤;其中髌骨内下缘及股骨外侧髁外侧面同时软骨损伤23处。高频超声诊断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性为75.5%,特异性为97.2%;MRI诊断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100%;两种方法诊断软骨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常造成典型部位(髌骨内下缘及股骨外髁外侧面)软骨损伤,高频超声及MRI均能对其有效诊断。 胡张春 宋建琼 陈代途 张勇 何秦关键词:超声检查 高频 软骨损伤 经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LDH患者85例,其中经Wiltse入路43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42例(B组)。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数等资料;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腰痛和下肢痛,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功能状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患者腰椎功能。结果 A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腰痛VAS评分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后下肢痛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A组腰痛VA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Wiltse入路治疗LDH在降低手术创伤、减少住院天数、减少术后腰痛、减少残留神经功能后遗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临床值得推广。 何秦 曹凡伟 李俊 张东 沈昌焕关键词:腰椎 椎间盘移位 内固定器 老年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策略。方法 1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11个椎体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经皮椎体穿刺并注入骨水泥成形,术后腰痛缓解程度根据VA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脊髓压迫和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8小时内腰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术后随访12~18个月,VAS评分降至0~2.0分。结论只要有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良好的技术,PVP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可行,止痛效果良好,能有效稳定伤椎,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东 何秦 王浩 王玉川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 爆裂性骨折 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前路重建中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 e polyamide66,n—HA/PA66)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前路减压,稳定性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0年... 曾凡伟 王晓林 王进 何秦关键词:颈椎间盘 颈椎前路 椎间融合器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齿状突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新鲜齿状突Ⅱ型骨折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8-49岁,平均35.1岁.所有... 何秦 张东 曾凡伟 王浩 王晓林 黄焱星关键词:非融合 椎弓根螺钉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患者147例(214个椎体)脊柱骨折者,男56例,女91例;年龄61~80岁,平均69岁。脊柱骨折部位为T8~L3,其中胸椎98个,腰椎116个。采用C形X线机透视引导下于俯卧位或侧卧位进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测量并计算术前和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疗效评价按WHO标准。结果 11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7个月,平均4个月。147例214个椎体均手术成功,骨水泥注射量1.0~8.0mL/椎体。术后2~4h疼痛开始缓解,无显著危害性并发症发生,术前和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无显著性差异,118例随访3~7个月疗效评价按WHO标准完全缓解加部分缓解率为100%。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手术,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维持椎体稳定性,恢复椎体的高度,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曾凡伟 王晓林 王进 何秦 徐利军 王枰稀关键词: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骨水泥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齿状突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共28例小于50岁的新鲜齿状突Ⅱ型骨折患者,其中男17例,女11例。均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未植骨融合,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观察颈椎旋转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齿状突骨折均维持解剖复位。随访时均行CT三维重建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6个月骨折愈合,平均5个月。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行颈椎功能位检查,所有患者稳定性良好。初期颈椎旋转功能明显降低,经指导功能锻炼及理疗3个月后,所有旋转功能改善接近正常。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能满足年轻患耆新鲜齿状突Ⅱ型骨折愈合需要,而不需寰枢椎融合,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有利于恢复上颈椎旋转功能。 何秦 张东 曾凡伟 王浩 王晓林 黄焱星关键词:非融合 椎弓根螺钉 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6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经皮椎间孔入路,53例)和B组(经皮椎板间入路,5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B组均显著短(少)于A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B组显著长于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B组高于A组(P<0.05)。结论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接近,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则有助于降低操作难度,减少X线透视次数。 沈昌焕 王晓林 曾凡伟 张东 何秦关键词:椎间孔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