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留柱
- 作品数:37 被引量:100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军事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军事思想比较被引量:7
- 2003年
- 龚留柱
- 关键词:《吕氏春秋》《淮南子》军事思想
- 《孙子兵法》战争观诸说驳论被引量:5
- 2010年
- 对《孙子兵法》战争观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孙子兵法》是非暴力的"不战论",二是认为《孙子兵法》是充斥仁爱精神的"民本论"。从历史的实践、从《孙子兵法》文本本身、从先秦战争和兵学的演进过程三方面来分析,《孙子兵法》必然是冷静的战争论而非"不战论"。与儒家典籍《左传》、《论语》、《孟子》及《司马法》的相关论述进行对照,可知《孙子兵法》是君主(国家)本位而非人民本位,也未显示出深刻的仁爱思想。正因为孙子秉持"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构建出辉映千古难以逾越的兵学体系。
- 龚留柱
-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争观
- 《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的学术价值被引量:1
- 2021年
- 《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是大型史学丛书《今注本二十四史》中的一部,从20世纪90年代开笔,历经20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20年7月完成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要谈《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的学术价值,必须先要谈谈它的前身。一是南北朝时沈约如何编纂了纪传体断代史《宋书》,这是《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的最初原创形态。二是20世纪7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宋书》,由王仲荦主持整理,这是一部适应现代需要首次对传统的《宋书》加以新式标点,并广泛吸取了历代学者的诸多校勘成果的阶段性的重要文献形态。
- 朱绍侯龚留柱
- 关键词:《宋书》二十四史王仲荦点校本学术价值
- 《孙子兵法》与三国英雄——兼论《孙子兵法》兵经地位的确立被引量:1
- 2012年
- 三国时代,《孙子兵法》备受重视。一方面被整理、注解和播扬,曹操的《孙子略解》在兵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被创造性地运用到战场上,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武将和文人皆推崇孙武及其兵法的风气,终于汇聚成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过三国人韦昭的《国语注》和张子尚的《孙武兵经》,终于确定了《孙子兵法》在中国古代的"兵经"地位。
- 龚留柱
- 关键词:《孙子兵法》
- 《孙子兵法》与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被引量:10
- 2010年
- 从现存的兵书来看,《司马法》虽然成书较晚,但其中有一些"追论古者司马兵法"的内容,正体现了古代军事领域的人道主义。《孙子兵法》在理性思潮的背景下,认为军人的最大追求是"安国利主";战争中的最基本和优先的价值是"利",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并不能体现古代的仁本主义,它的立场与儒家不同,是君主或者国家本位。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走了一个"U"型演进的道路,从《司马法》到《孙子兵法》是由上向下行,再由《孙子兵法》到《尉缭子》是攀爬上升,重新强调兵家道德。不应在道德上贬低《孙子兵法》,孙子不是政治家和社会理论家,军事学与伦理学也属于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研究对象。正因为《孙子兵法》能够暂时抛开伦理的纠缠,才能创造出一个辉映千古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兵学体系。
- 龚留柱
- 关键词:《孙子兵法》国家本位
- “汉家尧后”与两汉之际的天命之争——兼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被引量:8
- 2013年
- 中国古代的政治合法性来自天命,天命的证明又建立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是为秦汉帝国拟制的一种受命理论,西汉时期"汉德"三变,刘歆《世经》编织的古史系统要为王莽提供政治合法性,提倡汉朝火德、"汉家尧后"说。王莽之后,刘秀与其政敌都以谶记纬书来证明天命在己,孔子为"九圣"、"为汉制法"和"赤帝九世"等说法成为汉朝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东汉按照"尧之道"以德化民,是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转换。传统史官文化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史学",而是政治美学,它的许多历史叙事,尤其是上古的"三皇五帝"说并非真实的存在,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又是真实的和有价值的。
- 龚留柱张信通
- 关键词:两汉之际谶纬
- 论晁错的“新法家”思想体系
- 2014年
- 以往研究晁错,多集中于其削藩、守边和重农等政策措施上,而将他作为“思想者”来深入研究则不多见。从秦亡到汉武“罢黜百家”的六七十年,诸子重新活跃,以晁错为代表的“新法家”与“新儒家”、“新道家”形成鼎足之势。“新法家”之“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晁错将商鞅、韩非“直线进化”的历史观变成了近似螺旋发展的循环历史观,并以此反对“无为而治”。二是理政目标由“得天下”变为“安天下”,去除先秦法家的“因人情”,而借用儒家的“得人心”,以让“天下乐其政”。三是在批判秦政的基础上摒弃申不害、韩非、李斯的极端“君主本位”,而向商鞅、慎到的“国家本位”回归,但其“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则没有根本改变。
- 龚留柱
- 关键词:晁错历史观人性论国家本位
- 论晁错及汉初“新法家”
- 历来研究晁错,多集中于其削藩、守边、屯田和重农等政策措施上,而将他作为西汉前期的“思想者”来深入研究则不多见。法家发轫于李悝,大盛于商鞅,集大成于韩非,至李斯盛极而衰,西汉前期余波尚存。法家人物与“律学士’、文法吏(酷吏...
- 龚留柱
- 关键词:晁错汉初削藩人性论国家本位
- 论“直道·自律·勇于赴死”的英雄气概——从汉代正史所揭示的“项羽之气”说起
- 2011年
- 汉代正史所揭示的"项羽之气",被后代文人视为一种英雄气概,一直受到推崇和颂扬。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行事上直道而不诡诈;二是在待人接物上自律而不矫饰;三是勇于赴死而不苟且偷生。这种旧贵族文化精神的遗存,随着楚汉战争之后中国古代贵族政治的退场而日渐稀缺。原因在于秦汉以后的官僚政治,以急功近利的效率而不是以和谐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不能不对中国古代道德体系的生成产生影响。
- 龚留柱
- 关键词:项羽道德自律贵族政治
- 评半个世纪以来《秦汉史》编纂之得失被引量:2
- 1997年
- 半个世纪以来,相继有十多部断代《秦汉史》著作出版。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不断克服“左”倾思想的干扰,逐渐走向成熟。实证派史学家和西方史学家的著作特色鲜明,与前者呈现出不同的旨趣和风格。随着21世纪的到来,新的《秦汉史》不仅要打破思想上的封闭性,更新治史方法,拓宽研究领域,也需要改造体裁形式,使之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让社会大众感到可亲、可爱、可信。
- 龚留柱
- 关键词:秦汉史断代史编纂大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