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外科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胆管癌栓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根据肝癌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其中接受根治性手术58例,包括肿瘤局部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18例,肝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栓术+T管引流术40例;接受姑息性手术42例,其中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患侧肝动脉结扎术28例,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14例;手术整体切除率为70.00%。②不同外科手术方式治疗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③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1年、术后2年总生存率为65.52%、44.83%,均高于姑息性手术的19.05%、7.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手术禁忌症的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建议尽可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何坤 胡泽民 阮嘉后 周载平 黄锐钦 罗启杰关键词:外科手术 疗效 生存率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5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标本和30例非癌变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及评估、全RNA提取、逆转录PCR(RT-PCR)以及结果判定。结果特异性HDGF染色主要存在于良性和恶性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52.7%(29/55)的PICC提示细胞核HDGF EI 2级。对比之下,非癌变标本的细胞核HDGF蛋白表达EI 2级率是33.3%(10/30)。核HDGF表达与PICC的T分类、N分类和肿瘤分化密切相关(P<0.01)。Log-rank检验显示,在PICC中高HDGF表达组生存期短,而低HDGF表达组生存期长。结论 PICC中核HDGF水平升高,并与PICC的TNM分期、肿瘤分化、PICC的生存期有关。HDGF可能是PICC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何坤 阮嘉后 储兵 周载平 黄锐钦 胡泽民关键词:肝癌衍生生长因子 预后 独立预测因素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预防经验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的胆道并发症预防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8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均符合中国标准三类捐献(即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所有病例按标准获取流程成功完成肝脏捐献,88例受者均顺利植入供肝,胆道重建多采用胆管端端吻合,供者胆管尽可能短,吻合时保持微张力。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排斥反应。1例患者出现胆漏经引流3周后自愈,2例患者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置入胆道支架后缓解。结论加强获取器官管理,采用规范的获取供肝流程,充分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尽量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注意胆道重建技巧,有助于减少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武玉强 胡泽民 何坤 黄东东 孙强 阮嘉后 罗启杰 黄锐钦关键词:器官捐献 肝移植 胆道狭窄 缺血时间 供肝获取 胆道支架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术前预测评分 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射频消融术(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前预测评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RFA治疗的168例HCC患者资料,应用X-tile软件确定术前循环肿瘤细胞(CTC)最佳的截断值并进行分组,分析术前不同CTC值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按每项独立危险因素赋值为1分组成预测评分,分为低危组(0~2分)、中危组(3分)及高危组(4~5分),并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复发曲线,统计各组累积复发率。结果168例患者中男性151例,女性17例,年龄(58.33±9.53)岁。在CTC的检测中,131例肝癌患者CTC≥1个/3.2 ml(77.98%),范围为0~20个/3.2ml。X-tile软件确定HCC患者术前CTC临界值为2个/3.2ml,故CTC≤2个/3.2ml为阴性组(93例),CTC>2个/3.2ml为阳性组(75例)。分析术前CTC与各术前临床参数的关系,发现CTC与肿瘤结节数目、肿瘤最大径及甲胎蛋白(AFP)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C阳性[HR(95%CI):1.990(1.332~2.974)]、AFP>20 ng/ml[HR(95%CI):1.659(1.111~2.477)]、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40 mAU/ml[HR(95%CI):1.580(1.022~2.443)]、肿瘤结节数目≥2个[HR(95%CI):1.568(1.057~2.326)]、肿瘤最大径>30 mm[HR(95%CI):1.544(1.007~2.369)]均是HCC患者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三组患者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累积复发率低危组为14.9%、35.6%、56.4%,中危组为38.9%、70.5%、85.0%,高危组为64.5%、84.5%、100%,三者患者累积复发曲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CTC阳性、AFP>20 ng/ml、PIVKA-II>40 mAU/ml、肿瘤结节数目≥2个、肿瘤最大径>30 mm是HCC患者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术前预测评分,对指导临床实践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何坤 何泳铸 胡泽民 黄锐钦 罗启杰 王泽亮 叶少炜 刘立文关键词:射频消融术 循环肿瘤细胞 预测评分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蛋白-1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和预后意义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和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和结直肠癌(CR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PICC、60例肝脏转移性CRC以及60例原发性CRC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58.2%)PICC归为肿块型,13例(23.6%)为导管内乳头状型,10例(18.2%)为周围导管浸润型。PICC中ECM1表达与男性(P=0.033)、肝门区(P=0.027)、导管内乳头黏液腺瘤(P=0.000)和肠型上皮细胞(P<0.001)显著相关。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PICC有100%的阳性预测值(PPV)。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转移性CRC有84.2%的PPV值。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PICC和转移性CRC分别有86.7%和13.3%的PPV值。单变量Cox生存分析55例PICC标本,确认浸润深度(P=0.005)、淋巴结转移(P=0.012)、肿瘤阶段(P=0.004)以及血管浸润(P=0.023)与病人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多变量Cox生存分析认为:肿瘤阶段(P=0.002)与病人生存期差有关。结论:PICC中的ECM1表达与性别、肿瘤位置、导管内乳头状生长型及肠表型呈统计学相关。HDGF和ECM1联合可作为鉴别PICC和转移性CRC的有用指标。 何坤 阮嘉后 储兵 周载平 黄锐钦 胡泽民关键词:肝癌衍生生长因子 细胞外基质蛋白-1 精准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精准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精准半肝切除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350(50-800)mL,手术时间为252±98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9.2±0.9 d,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无发生断面出血、腹腔感染及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胸腔积液4例,经胸腔穿刺抽液后或保守治疗治愈。发生胆漏1例,经腹腔引流、对症治疗后治愈;肺部感染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并发症发生率20%(6/30)。2例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者术后6个月出现肝内复发。结论 精准半肝切除技术具有设备要求简单、解剖清晰、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在肝癌外科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何坤 胡泽民 余元龙 阮嘉后 周载平 黄锐钦关键词:肝切除术 精准 原发性肝癌 手术后并发症 肝切除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外生性破裂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1年 肝癌破裂作为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具有起病突然、病情进展快及凶险等特点,可导致患者的早期病死率较高。对于破裂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能有效止血的同时兼顾肿瘤的一种有效措施,特别是外生性的破裂性肝癌可使癌细胞脱落引起腹腔内播散种植,往往导致肝切除术后的患者远期预后差的情况。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可在术后早期有效清除或杀灭腹腔内残存的游离癌细胞和亚临床病灶,最大限度达到宏观和微观上的共同根治,可成为预防外生性破裂性肝癌术后腹腔转移的潜在疗法。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及HIPEC临床应用的技术规范化,各类腹腔恶性肿瘤术后预防性运用HIPEC可明显降低腹腔种植率,并在总体临床疗效方面的作用已较为明确。外生性破裂性肝癌的"肝切除术+HIPEC"治疗模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故本文对外生性破裂性肝癌术后辅助HIPEC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何泳铸 钱均霖 叶少炜 刘立文 何坤 黄锐钦 罗启杰 彭鹏 胡泽民关键词:肝癌 外生性 破裂性 肝切除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细胞外基质蛋白1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发生及淋巴结转移(LN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PICC无转移组9例、PICC有LNM组21例,正常胆管组织标本10例。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和评估、RT-PCR mRNA实验。结果 IHC染色显示:ECM1在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不表达,PICC中以及LNM标本中均有表达。ECM1 mRNA在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中很少,在PICC中异常升高,LNM的患者中升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ECM1 mRNA与PICC未转移的相关系数r=0.979,P=0.000。ECM1 mRNA与PICC有LNM的相关系数r=0.871,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CM1是PICC的独立预测指标,公式为总分=7.992log(ECM1+0.001)-5.200,分界点为0.00,得分为0.00以上时,被视为恶性。结论 ECM1与PICC发生及LNM有良好的相关性。 何坤 胡泽民 阮嘉后 储兵 周载平 黄锐钦关键词: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类 胆管肿瘤 淋巴转移 肝细胞癌术前循环肿瘤细胞与微血管侵犯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微血管侵犯(MV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细胞癌切除术的227例患者资料,术前通过Cyttel法检测患者的CTC。分析术前外周血CTC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VI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MVI发生的效能,明确CTC与MVI的关系。结果根据ROC曲线,预测MVI的CTC、甲胎蛋白(AFP)、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肿瘤长径分界值分别为3个/3.2 ml、158 μg/L、178 AU/L及59 mm。以外周血CTC≥3个/3.2 ml为阳性组,<3个/3.2 ml为阴性组,两组分别有117、110例。术前CTC阳性组与阴性组中位AFP水平分别为123.0 μg/L(0~20 000.0 μg/L)、9.6 μg/L (0~18 676.0 μg/L),中位肿瘤长径分别为50.0 mm(5.0~200.0 mm)、36.0 mm(2.0~150.0 m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AFP≥158 μg/L(OR=3.551,95%CI 1.426~8.843,P=0.006)、PIVKA-Ⅱ≥178 AU/L(OR=12.250,95%CI 4.384~34.231,P<0.01)、外周血CTC≥3个/3.2 ml(OR=8.913,95%CI 3.561~22.306,P<0.01)及肿瘤长径≥59 mm(OR=3.250,95%CI 1.339~7.885,P=0.009)是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们预测MV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2、0.777、0.857、0.743,CTC预测MVI的效能高于AFP、肿瘤长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C预测MVI的效能略高于PIVKA-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C可能是临床提示肝细胞癌MVI的重要指标之一。 何泳铸 何坤 王泽亮 叶少炜 刘立文 黄锐钦 彭鹏 罗启杰 胡泽民精准肝切除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在原发性肝癌(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行肝切除术的60 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精准肝切除术组(精准组)和传统肝切除术组(传统组).其中精准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龄 25~60 岁,中位年龄45 岁.传统组30 例,男20 例,女10 例;年龄23~62 岁,中位年龄46 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精准组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利用缺血界线及肝静脉主支作为引导标志确定肝离断平面,中心静脉压控制在5 cmH2O( 1 cmH2O=0.098 kPa)以下,超声刀离断肝组织,肝断面不予对拢缝合.传统组采用Pringle 法阻断第一肝门血流,采用血管钳夹法快速离断肝组织,术后对拢缝合肝脏断面.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 d 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肝切除术,肿瘤切除后切缘均为阴性,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精准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02±47)min,明显长于传统组的(209±30)min(t=4.016,P〈0.05).精准组术中出血量为(354±71)ml,明显少于传统组的(598±109)ml(t=-2.376,P〈0.05).精准组患者术后7 d 的ALT、AST、TB 分别为(80±36)U/L、(61±18)U/L、(29±6)μmol/L,明显低于传统组的(252±55)U/L、(233±62)U/L、(49±8)μmol/L(t=-2.173,-1.640,-2.240;P〈0.05).精准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3)d,明显短于传统组的(22±5)d(t=-2.045,P〈0.05).精准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30),明显低于传统组的27%(8/30)( χ^2=4.320,P〈0.05).结论 与传统肝切除相比,精准肝切除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何坤 胡泽民 余元龙 阮嘉后 周载平 黄锐钦关键词:肝切除术 肝肿瘤 转氨酶类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