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媛

作品数:18 被引量:131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细胞
  • 3篇血清
  • 3篇自动化
  • 3篇腺癌
  • 3篇计数
  • 3篇复检
  • 3篇复检规则
  • 2篇血细胞
  • 2篇支气管
  • 2篇支气管肺泡
  • 2篇支气管肺泡灌...
  • 2篇支气管肺泡灌...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特异性抗原
  • 2篇尿液
  • 2篇尿液干化学
  • 2篇前列腺
  • 2篇前列腺癌
  • 2篇前列腺癌患者

机构

  • 18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北京小蝇科技...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重庆市中医院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 1篇北京毅新博创...

作者

  • 18篇黄媛
  • 13篇吴卫
  • 10篇崔巍
  • 6篇李建英
  • 5篇毛镭篥
  • 5篇王庚
  • 5篇李薇
  • 4篇杜娟
  • 4篇张丽
  • 4篇陈倩
  • 3篇王斐
  • 3篇杨卓
  • 3篇王欣
  • 3篇王欣
  • 2篇秦绪珍
  • 2篇陈雨
  • 2篇黄春梅
  • 2篇郭野
  • 1篇刘丹
  • 1篇徐佳

传媒

  • 5篇临床检验杂志
  • 4篇中华检验医学...
  • 3篇中国医学装备
  • 2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清白介素1β,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目的:初步建立我国健康成年人的血清白介素1 β(IL-1 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参考区间。方法:收集表...
黄媛
自动化尿液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复检规则的制定和应用
目的结合尿液干化学分析(简称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简称尿流式),制定自动化尿常规分析的复检规则。方法采集北京协和医院健康体检者和30余个临床科室共1714份随机中段尿标本,其中1300份用于建立规则,214份验证所建立...
崔巍陈雨程敏李薇杜娟李建英吴卫黄媛李覃
关键词:复检规则尿液干化学
文献传递
自动化浆膜腔积液和脑脊髓液以及其他体液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性能评估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估自动化体液模式对不同类型的体液标本进行细胞计数与分类的可靠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3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150份体液标本,包括75份浆膜腔积液、24份脑脊髓液(CSF)、44份良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7份引流液及穿刺液,通过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体液模式进行细胞计数和分类,结合人工镜检法、瑞氏-吉姆萨及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评估仪器法的可靠性,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Spearman相关、Passing—Bablok回归及ROC曲线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浆膜腔积液和CSF的自动化红细胞和有核细胞计数优于BALF(ICC〉0.9518与ICC〈0.8986),浆膜腔积液的自动化细胞分类计数(ICCMN〉0.8413,ICC,MN〉0.8950,ICCEos〉0.9048,ICCHF〉0.7715)优于CSF和BALF(ICCMN〈0.7276,ICCPMN〈0.7525,ICCEOS〈0.8421,ICCHF〈0.1615)。细胞数≤490×10^6/L的14份标本(包括8份CSF、5份浆膜腔积液以及1份引流液),其精密度较差(CV〉20%)。高荧光强度细胞用于预测体液中大细胞(巨噬细胞、间皮细胞、肿瘤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和0.654,HF预测大细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和76%。恶性标本HF水平为19.4%(0%~100.1%),低于良性BALF标本的31.1%(2.3%~2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6,P〈0.05);除外良性BALF标本,其他良性标本HF为1.6%(0%~85%),明显低于恶性标本的19.4%(0%~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6,P〈0.05)。结论XE-5000体液模式用于浆膜腔积液的细胞计数与分类优于CSF和BALF,HF用于大细胞的预测优于肿瘤细胞。/中华矜玢医学杂志.2013.3611080.1084)
杜娟黄媛王欣李建英孟芝兰顾建刚梁智勇张群宋雪冬陈倩杨卓吴卫崔巍
关键词:胸腔积液腹水液脑脊髓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细胞计数
血清白介素1β、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成人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初步建立本实验室Immulite 1000分析系统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参考区间。方法收集表观健康成年人的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中的IL-1β、IL-6、IL-8、IL-10和TNF-α水平。结果 IL-1β的95%参考区间为<5 pg/mL,IL-6为<2.95 pg/mL,IL-10为<5 pg/mL。IL-8的95%参考区间男性<85.3 pg/mL,女性<67 pg/mL;TNF-α的95%参考区间男性<10.96 pg/mL,女性<9.77 pg/mL。结论初步建立了本实验室的血清IL-1β、IL-6、IL-8、IL-10和TNF-α在Immulite 1000分析系统的参考区间。
黄媛张丽王斐吴卫
关键词:白介素1Β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
酶切富集联合DHPLC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EGFR和KRAS基因突变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 建立一种REDE-DHPLC检测外周血肿瘤游离核酸EGFR、KRAS基因突变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Mse Ⅰ、Msc Ⅰ、BstN Ⅰ和BglⅠ分别切断EGFR基因第19、21号外显子和KRAS基因第12、13号密码子的野生型片段以富集突变片段,建立检测血浆EGFR和KRAS基因突变的REDE-DHPLC法,并采用50%、10%、5%、1%和0.1%稀释度的质粒标准品评价REDE-DHPLC法和传统DHPLC法的检测灵敏度.然后,采用REDE-DHPLC法检测120例NSCLC和12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和石蜡组织标本中的EGFR和KRAS基因突变.同时,用传统DHPLC法和测序法进行平行检测,以评价REDE-DHPLC法检测NSCLC和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2个基因突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REDE-DHPLC法对EGFR和KRAS基因4个突变位点检测的灵敏度均达0.1%,传统DHPLC法检测灵敏度均为1.0%,REDE-DHPLC法对含0.1%突变的质粒标准品重复2~3次检测均为阳性.REDE-DHPLC法、传统DHPLC法和测序法检测120例NSCLC患者血浆EGFR基因总突变率分别为27.5%、16.7%和12.5%,检测12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KRAS基因总突变率分别为38.3%、25.8%和16.7%.REDE-DHPLC法检测EGFR和KRAS基因总突变率均高于传统DHPLC法(x2值分别为4.092、4.301,P均<0.05)和测序法(x2值分别为8.438、14.127,P均<0.05);将REDE-DHPLC法检测EGFR和KRAS基因突变与传统DHPLC法相比,敏感度均为100%(20/20,31/31),特异度分别为87.0%(87/100)和83.2%(74/89);与测序法相比,敏感度均为100%(15/15,20/20),特异度分别为82.9%(87/105)和74.0%(74/100).REDE-DHPLC法与传统DHPLC法检测EGFR、KRAS基因突变的符合率分别为89.2%(107/120,Kappa=0.690,P<0.05)和87.5%(105/120,Kappa=0.718,P<0.05).REDE-DHPLC检测血浆与组织标本中EGFR和KRAS基因总突变符合率分别为91.7%(33/36,Kappa=0.939,P<0.05)和90.2%(46/51,Kappa=0.914,P<0.05).结论 REDE-DHPLC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结果易判读,且可有效避免纯合点突�
杨卓龙美娟王斐陈倩赵保健郭野黄媛苏秀兰张旭崔巍
关键词:原癌基因蛋白质类
不同保存条件对血清样本细胞因子测定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保存温度、保存时间对血清样本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20例患者,根据保存条件分为5组:室温原管组40例,室温原管保存;室温分装组20例,血清分至EP管室温保存;4℃原管组20例,4℃保存不分装;4℃分装组20例,血清分至EP管4℃保存;-20℃组20例,血清分至EP管-20℃保存。室温原管组中的20例标本和室温分装组、4℃原管组、4℃分装组分别测定即刻、6 h、24 h的IL-6、IL-8、IL-10、TNF-α;室温原管组中的另20例标本用于分析IL-8的稳定性,分别测定即刻、2 h、3 h、4 h、5 h的IL-8;-20℃组测定即刻及-20℃冷冻6个月后的IL-6、IL-8、IL-10、TNF-α。结果室温原管组中IL-6、IL-10、TNF-α在6 h、24 h结果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L-8在6 h、24 h结果与即刻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对通过率分别为5%、0%,假阳性率分别为60%、70%。室温放置2 h、3 h、4 h、5 h IL-8的比对通过率分别为80%、35%、15%、10%,P值分别为0.820、0.461、0.076、0.003,仅2 h的结果通过稳定性比对。虽然其他4组各时间点细胞因子的测定结果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室温分装组IL-8在6 h、24 h的比对通过率分别为65%、50%;4℃原管组的IL-8在24 h的比对通过率为55%,均未通过比对。只有4℃分装组和-20℃组细胞因子各时间点的测定结果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各项目比对通过率均≥80%,结果稳定可靠。结论采用血清样本联合检测IL-6、IL-8、IL-10、TNF-α时,分析前时间控制在2 h内,可以采取室温原管放置;2~24 h内推荐4℃分装;-20℃时6个月结果稳定。各实验室若不能满足2 h内及时上机检测,为避免IL-8的假阳性,建议分装冻存。
毛镭篥张丽李薇黄媛王斐吴卫
关键词:细胞因子血清样本温度
细胞形态检测系统用于白细胞形态识别的临床应用评价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细胞形态检测系统对外周血细胞的认知和分辨能力。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自动化细胞形态检测系统CellaVision DM96的临床效能,(2013年6月至10月)2267份EDTA-K2抗凝的新鲜血样本选自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男1235名,女1034名,平均年龄46岁),用于对检测系统的精密度、敏感度、特异度及检测系统错误分类进行评估。在评估符合率时,首先分析了人工审核后分类计数与金标准法即人工显微镜镜检分类计数的符合率,在此符合率良好的基础上评估了检测系统对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浆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的自动分类计数(又称预分类)与人工审核后分类计数的符合率。结果检测系统对各类细胞预分类检测的敏感度为46%~100%,特异度为24%~92%;从细胞水平分析,检测系统预分类的总符合率为88%;上述各类细胞人工审核后分类的符合率(25%~100%)高于预分类的符合率(6%~95%);从样本水平分析,各类细胞人工审核后分类的符合率(84%-100%)也高于预分类的符合率(64%-98%)。对各类细胞,检测系统的预分类和人工审核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淋巴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r分别为0.9439、0.9152、0.7854、0.7756、0.6762、0.2891;检测系统的人工审核后分类和显微镜镜检法结果的相关性较前提高,由高到低依次为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r分别为0.9721、0.9685、0.9570、0.8319、0.8006、0.6487。检测系统预分类对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与中性分叶核粒�
王庚解宏杰蒋显勇王欣陈倩吴卫黄春梅黄媛崔巍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自动化实验室
基于MALDI-TOF MS的血清多肽组学在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的血清多肽组学在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176例、慢性胰腺炎(CP)患者148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PDAC 122例、CP 103例)和验证集(PDAC 54例、CP 45例)。采用弱阳性离子交换法结合磁珠吸附提取血清多肽,采用MALDI-TOF MS检测多肽谱。在训练集中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基于差异表达多肽的PDAC和CP的鉴别诊断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采用纳米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nano-LC/ESI-MS/MS)测定差异表达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并鉴定其所属的蛋白质。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鉴别诊断模型鉴别PDAC和CP的效能,并与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的鉴别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结果共发现20个PDAC患者与CP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的多肽,依此建立的鉴别诊断模型鉴别PDAC和C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最佳临界值为0.469,敏感性为94.26%,特异性为97.09%。在验证集中,该模型的敏感性为94.44%,特异性为97.78%;鉴别诊断模型效能优于血清CA19-9(敏感性为67.90%,特异性为91.30%)。鉴别诊断模型与CA19-9联合,鉴别PDAC和CP的AUC为0.996,敏感性为97.60%,特异性为100.00%。采用nano-LC/ESI-MS/MS成功鉴定出3种多肽所属蛋白质,m/z 1758为斑联蛋白片段,m/z 4053和m/z 5351均为纤维蛋白原片段。结论基于血清多肽组学建立的PDAC和CP鉴别诊断模型能较准确地区分胰腺良恶性疾病,为建立非侵入性肿瘤诊断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黄媛陈锋毛镭篥张陵林吕倩闫军崔巍
关键词: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胰腺癌慢性胰腺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较少时的血涂片形态学特点及阅片经验分享
2025年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规则并进行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的4例DLBCL确诊患者和8例IVLBCL确诊患者的外周血涂片标本和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不明原因发热10例、盗汗4例、体重下降7例,淋巴结肿大7例、其中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5例,肝大2例,脾大8例;以上DLBCL和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使用低倍镜浏览患者外周血涂片可于血膜边缘及尾部残留血边线处见直径达正常淋巴细胞2倍及以上的特征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该类细胞胞体大,染色质成熟程度不一,可呈条索样排列;细胞核形不规则,可见扭曲、折叠、切迹;胞质呈现强嗜碱性,颗粒少见。结论 血常规提示两系或三系减低时,应查看患者临床病历。若见全身B症状(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体重减轻、盗汗),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涂片应首先重点查看血膜边缘及残留血边线中是否存在直径大的涂抹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然后在低倍镜下浏览血片头部或头体交界处是否存在异常淋巴细胞,以及时提示临床。尤其见噬血细胞时,应警惕淋巴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王庚张镓王欣黄媛毛镭篥韩红张馨霏伍博深连荷清方喆君李柏蕤吴卫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涂片
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PSA、IL-6、TNF-ɑ及IL-17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肿瘤标志物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医院泌尿外科行PCa筛查的77例PCa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30名男性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fPSA/tPS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ɑ)的水平。对比两组肿瘤标志物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tPSA和fPSA水平与Gleason分级和骨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tPSA、fPSA、IL-6、TNF-ɑ及IL-17A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514,U=6.303,U=4.363,U=3.327,U=3.077;P<0.05);fPSA/tPSA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380,P<0.05)。Gleason分级评分高危患者的tPSA、fPSA高于低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34,U=3.345;P<0.05)。骨转移患者的tPSA、fPSA高于非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629,U=3.607;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tPSA、fPSA、IL-6、TNF-ɑ及IL-17A的水平明显升高。tPSA和fPSA水平与Gleason分级和骨转移呈正相关,可反应疾病严重程度。
毛镭篥吴卫黄媛张丽李薇崔巍
关键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骨转移GLEASON分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