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泳扬 作品数:18 被引量:39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的种类及演变和命名 1997年 作者通过对10例婴幼儿全身性巨细胞包涵体病(CID)尸检切片的观察,发现各例累及器官数目悬殊,为2~18个不等.好发器官为肺、肝、肾。据每张切片上典型巨细胞数大于10个的7张HE切片光镜检查,可将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胞(CIC)分为肿胀细胞、典型巨细胞和退变巨细胞三类,其构成比分别为0~43.5%、48.9%~74.2%和7.6%~38.9此如结合近期文献中采用核酸杂交技术和减)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的报道,则进一步可依CIC演变过程分为四期.第一期隐匿期,第二期肿胀期,第三期包涵体期和第四期退变期。作者还就命名问题进行了探讨。 束木娟 鲍泳扬 韩忠镕 董陵浦 张忠德 何茂棠关键词:巨细胞病毒 巨细胞包涵体病 感染细胞 VEGF-D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原发性乳腺癌VEGF-D的表达,以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内皮、计数淋巴管密度(LVD),采用RT-PCR法检测VEGF-D mRNA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VEGF-D蛋白表达阴性5例(5.88%)、"+"17例(20%)、"++"34例(40%)、"+++"22例(25.88%)、"++++"7例(8.24%),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1),且导致较差的生存率(P<0.05)。LVD于不同表达程度的VEGF-D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且随着VEGF-D表达的增加,LVD有上升的趋势。RT-PCR检测显示,VEGF-D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LVD相关(P<0.05)。结论VEGF-D在乳腺癌中具有一定的诱导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并与肿瘤的淋巴侵袭转移及预后相关。 戚晓亮 顾岩 张瑞 郭善禹 夏永峰 何柳 汤亭亭 鲍泳扬关键词: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淋巴管生成 15例头颈部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头颈部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sclerosing rhabdomyosarcoma,SRMS/Sc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头颈部SRMS/ScRM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15例患者(10例SRMS,5例ScRMS)中,男7例,女8例;年龄2个月~57岁,平均20.1岁。颞下窝5例,上颌骨软组织2例,舌2例,其余分别发生于咀嚼肌区、下颌软组织、翼颌间隙、腮腺区、颈部、唇部各1例。临床均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肿块。肿块直径约1.5~20 cm,平均6.3 cm。组织学上,10例SRMS主要由具有轻度非典型性的梭形细胞组成,呈交叉束状排列,散在于梭形细胞之间,可见少量横纹肌母细胞。5例ScRMS均以大量玻璃样变的硬化性基质为特征,类似原始的小圆细胞组成,以条索状、列兵样、梁状、微腺泡状和假血管样等多种方式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vimentin和desmin,MyoD1呈弥漫及多灶性表达,12例表达myogenin,均不表达S100、HMB-45、Caldesmon、CK和CD34。15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辅以化疗和/或放疗。随访4~205个月,平均59个月。5例无病生存,9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头颈部SRMS/ScRMS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且预后较差。熟悉其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有助于识别这类少见的横纹肌肉瘤亚型,并与其他梭形细胞及以间质硬化为主的肿瘤相鉴别。 周恒花 汪洋 李江 田臻 鲍泳扬 王渊 朱延波 陈颖关键词:梭形细胞 横纹肌肉瘤 免疫表型 新型肿瘤标记物P504S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应用新型肿瘤标记物P504S蛋白在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来辅助前列腺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前列腺病理切片,50例确诊为前列腺癌。其中包括35例术前穿刺确诊为前列腺癌,15例前列腺偶发癌;15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所有65例标本都进行P504S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504S在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标本中阳性率为84%,而良性前列腺增生中未见阳性表达。P504S的表达水平与Gleason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当Gleason评分大于等于7分时,P504S阳性表达水平较高;而Gleason评分小于7分时,P504S阳性表达水平较低。两组间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P504S蛋白表达检测有助于辅助前列腺癌的病理诊断,特别适合于体积较小的前列腺穿刺标本进行良恶性鉴别。同时P504S也有助于前列腺癌的病因研究和探索。 卢慕峻 姚德鸿 蒋跃庆 董国勤 王忠 鲍泳扬 金嘉萍 林梅绥关键词:P504S 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咪达唑仑术前喷鼻对儿童在七氟烷诱导期间癫痫样脑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评估咪达唑仑术前喷鼻对儿童在七氟烷诱导麻醉期间癫痫样放电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86例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年龄0.5~6岁),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和生理盐水组2组。患儿在等候区予以术前药物喷鼻,入室后以相同步骤行8%七氟烷面罩诱导,持续监测麻醉诱导期间脑电图改变。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咪达唑仑组23例(53%,包括DSP30%、PSR37%、PED9%)、生理盐水组29例(67%,包括DSP37%、PSR35%、PED19%)患儿发生癫痫样脑电图改变,2组癫痫样脑电图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86)。咪达唑仑组意识丧失时间早于生理盐水组,但差异无显著性[(41.6±11.0)s∶(44.1±16.1)s,P=0.409]。结论:0.4 mg/kg咪达唑仑术前喷鼻并不能减少儿童在七氟烷诱导期间的癫痫样脑电图发生。 索璐璐 鲍泳扬 孙宇关键词:咪达唑仑 七氟烷 口鼻部鳞状细胞癌与癌旁组织拉曼光谱的差异研究 2022年 目的通过对口鼻部鳞癌组织的拉曼光谱测量,区分癌与癌旁组织拉曼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包含口鼻部鳞癌及癌旁组织的冰冻切片进行检测,用主成分分析法区分两种组织,并且提取光谱特征峰。结果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区分(89.7%)口鼻部鳞癌及癌旁组织的拉曼光谱,发现其特征峰为2927cm^(-1),2877cm^(-1),1654cm^(-1),1450cm^(-1),和1319cm^(-1)。分别提示两者在脂、蛋白与核酸上有差异。结论采用激光共焦显微拉曼技术可以有效区分口鼻部鳞癌及癌旁组织。 姚欣妤 鲍泳扬 杨扬 胡恩萍 王珮华关键词:拉曼光谱 皮肤原发分泌性癌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皮肤原发分泌性癌(PSC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收集2例PSCS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采用免疫组化、FISH技术检测ETV6基因,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年龄30~52岁,平均41岁,共4个标本,均为无痛性肿块。例1首发于右下睑,术后2个月复发,术后6个月及11个月分别出现右腮腺及右下颌肿块;例2发生于左侧胸壁。4个标本肿瘤直径0.5~2.1 cm,边界清或欠清,无包膜。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微囊/囊状、管状及实性结构,细胞巢之间被玻璃样变的纤维组织分隔,呈分叶状生长;细胞淡染,腔内含特征性抗淀粉酶的嗜酸性分泌物。其中例1的下睑原发标本可见脉管侵犯。免疫表型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mammaglobin、vimentin、S-100及CK7,Ki-67增殖指数5%~15%。其中3个标本(例1的下睑原发和腮腺转移标本,例2标本)行FISH检测到ETV6基因重排。随访4~44个月,例1术后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PSCS属于临床经过相对惰性、预后较好的罕见肿瘤,但极少数病例也可复发及转移。其具有与乳腺及涎腺分泌性癌相似的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ETV6基因重排有助于明确诊断。 鲍泳扬 陈颖 田臻 周恒花关键词:皮肤 免疫表型 预后 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腺癌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目的提高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对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中以膀胱肿瘤首诊5例,其中1例于术后19个月死于肿瘤转移,1例于术后36月死于右侧输尿管... 姚海军 王忠 蒋跃庆 任晓敏 董国勤 蔡志康 卢慕峻 徐明曦 张克 达骏 陈其 鲍泳扬关键词:前列腺腺癌 移行细胞癌 文献传递 老年患者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葡萄膜黑色素瘤(U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UM 57例,以年龄60岁为界,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对比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结果 老年组23例,男性15例,女性8例;发生于左眼14例,右眼9例。非老年组34例,男性22例,女性12例,发生于左眼18例,右眼16例。两组UM均发生于脉络膜。老年组UM最大径[(12.96±1.23) mm vs(10.18±0.74) mm,P<0.01]和厚度均大于非老年组[(4.35±0.43) mm vs(3.68±0.36) mm,P<0.01]。免疫组化标记Ki-67≥5%发生率也较非老年组增高(65.22%vs 35.29%,P<0.05),同时在组织学亚型、浸润淋巴细胞、坏死、核分裂相、AJCC分期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分子遗传学检查发现,两组均存在3号、8号染色体异常;老年组8号染色体异常阳性率较非老年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 vs 0/8,P=0.165)。结论 老年患者UM与非老年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需充分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利于诊断及治疗。 季赛燕 鲍泳扬 任伟民 张文慧关键词:葡萄膜黑色素瘤 老年 临床病理 分子遗传学 脉络膜 中、高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c-Kit、PDGFRA基因突变分析与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 :探讨中、高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患者中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DGFRA)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18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2008年改良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危险度评估标准筛选出160例中、高危险度GIST,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肿瘤组织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类型,电话随访临床预后。结果:160例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89例,年龄29~87(54.9±11.0)岁,肿瘤大小2~27(9.5±4.6) cm;肿瘤原发部位以胃肠道及胰腺为主(141例,88.1%),消化道外19例(11.9%)。组织学类型以梭形细胞型为主(150例,93.8%)。中危组47例(29.4%),高危组113例(70.6%)。中危组随访29~97(60.0±10.0)个月。除外1例合并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死亡,4例复发,其余42例均无病生存。高危组随访9~103(58.6±12.5)个月。17例患者死亡,26例复发,70例无病生存。c-Kit基因共检测151例,包括中危组43例,高危组108例。共计129例(85.4%)患者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以第11号外显子突变最为常见,其次为第9号外显子和第13号外显子突变,第17号外显子未检测到单独突变。中危组c-Kit基因突变率为93.0%,高危组突变率为82.4%。且高危组患者中检出4例c-Kit基因双外显子突变。PDGFRA共检测91例,包括中危组25例,高危组66例,共检出5例第18号外显子突变和9例同义突变(15.4%)。未检测出第12号外显子突变。结论:中、高危险度GIST患者主要为c-Kit基因突变,且以第11外显子突变最常见。高危组中见双突变,提示c-Kit基因突变类型在GIST的危险度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陈颖 朱延波 柳菊 王渊 鲍泳扬 束木娟 周恒花关键词:危险度 胃肠道间质瘤 C-KIT 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