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青云

作品数:16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充市气象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暴雨
  • 5篇大暴雨
  • 4篇物理量
  • 3篇移动型
  • 3篇气象
  • 3篇物理量场
  • 3篇暴雨过程
  • 3篇暴雨天气
  • 3篇大暴雨天气
  • 2篇低空
  • 2篇低空急流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盆地
  • 2篇普教
  • 2篇气象科普
  • 2篇切变
  • 2篇教育
  • 2篇教育基地
  • 2篇结构特征
  • 2篇科普

机构

  • 16篇南充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作者

  • 16篇高青云
  • 4篇李晓容
  • 2篇吴刚
  • 2篇廖文超
  • 1篇俞小鼎
  • 1篇张潇予
  • 1篇刘慧君
  • 1篇李苹
  • 1篇陈文
  • 1篇付世军
  • 1篇竹利

传媒

  • 5篇高原山地气象...
  • 3篇四川气象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暴雨灾害
  • 1篇2002年全...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0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2002年6月7~9日中国西部的桂南、四川盆地中东部和陕南地区先后发生了一次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简称“6·8”特大暴雨)。其中心分别位于防城港(124mm)、蓬溪(278mm)和佛坪(489.2mm),部分地方突破...
高青云
关键词:特大暴雨MCC高低空急流
文献传递
南充雷暴大风天气学概念模型和环境物理量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1981~2016年气象常规观测和自动站资料对南充大风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探讨不同类型区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配置和环境物理量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南充雷暴大风按照形成原因主要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和斜压锋生类,按落区出现情况分为全市型、东部型和西部型,东部型雷暴大风主要由高空冷平流强迫所致,全市型和西部型雷暴大风过程则多为斜压锋生所造成。(2)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显著冷暖平流导致的斜压锋生与锋面动力强迫共同作用的形势下,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则主要是高空强干冷平流的作用。(3)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大气环境呈上干下湿、湿层浅薄或为"喇叭口"形态,对于不同类型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的环境物理结构不同,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产生时大气环境多为明显斜压特征,高空常伴有强锋区,低层不稳定能量大,因此热力因子比较重要。高空冷平流强迫类主要发生在川陕槽后强烈冷平流形势下,水平风垂直切变大、要求低层增温快,故热力和动力因子都重要。
周虹高青云高青云
关键词:雷暴大风气候特征物理量特征
四川东北部地区一次强风暴过程的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2007年4月29日在川东北地区发生了一次强风暴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大气综合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这次强风暴过程发生前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风暴的演变过程及结构。研究表明:过程发生前在风暴区上空,低空存在暖平流、高空有冷平流,行星边界层能级低,对流层整层热力差动平流结构十分明显。卫星云图上有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雷达监测显示:在降雹前有悬垂回波、中气旋和有界弱回波区存在,具有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的部分结构和特征。
高青云俞小鼎
关键词:川东北超级单体风暴结构特征中气旋
一次移动型大暴雨天气过程扰动及物理量场结构和特征
2001年8月19~20日四川盆地发生了一次自西向东的全川移动型大暴雨天气过程,移动型川西和川东大暴雨中心分别在中江(204mm)和岳池(153mm)附近。对这次过程的环境物理量场、初始扰动的发生和对称发展进行分析,从而...
高青云
关键词:大暴雨物理量场
文献传递
南充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高青云吴刚
关键词: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分析被引量:24
2020年
采用欧拉方法分析盆地东北部夏季3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及其异常特征,并利用拉格朗日轨迹模式模拟计算了影响川东北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结果表明:(1)不同纬度多系统相互作用对水汽输送的加强,是造成2007年和2010年两例持续性暴雨水汽强度异常大的重要原因。2012年持续性暴雨个例中异常水汽主要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两支水汽的共同作用。(2)水汽源地可追溯至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和阿拉伯海。边界层的水汽输送更多是自南海沿华南地区进入川东北;中低层水汽输送路径,或以孟加拉湾进入川东北,或以南海进入川东北,或两者共同作用。在垂直方向上,多条水汽输送通道的相互叠加,促使川东北产生强的水汽通量。(3)每条水汽输送通道在不同的个例中主次作用不一致。同一个例的水汽输送通道并非固定不变,不同降雨阶段可能与不同水汽输送通道对应。
李晓容李晓容付世军
关键词:水汽输送持续性暴雨
南充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科普教育基地是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作为市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如何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如何加强学会与科普教育基地的联系、调动科普教育基地的积极性、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
高青云吴刚
关键词: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科普知识宣传
文献传递
一次移动型大暴雨天气过程扰动及物理量场结构和特征
2002年
对 2 0 0 1年 8月 19- 2 0日全川移动型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表明 :初始扰动产生在对流层中层移动性低槽底部强烈发展的低空热低压倒槽中 ,有利的物理量配置环境、大尺度系统的稳定型和非均一热成风偏差分布对其发展和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动点、不动点群体系统局域阻塞概念 ,并结合高低空散度的不平衡 。
高青云
关键词:暴雨物理量场环流
对南充市气象部门人才现状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
2005年
高青云陈文李苹
关键词:气象部门
四川盆地一次春季暴雨的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被引量:7
2020年
利用地面自动站、高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以及WRF模式,对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一次春季暴雨过程进行了基本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伴随高空急流波动的中低层短波槽和中小尺度系统十分活跃、低纬度环流系统稳定的形势背景下,暴雨存在多个落区,其影响系统和触发机制各不相同。暖区暴雨的触发系统初始扰动主要是与江南切变线活动有关的东风倒槽,对流不稳定区地形对加强的偏东气流强迫是盆地西部沿山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南支高空急流与东南风低空急流的垂直耦合为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暖平流引起的低层高能高湿和对流不稳定与弱垂直风切变是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主要环境条件。数值模拟表明,尽管WRF模式系统对暴雨发生的低层热力和水汽输送以及沿短波槽分布的短时强降水落区、强度模拟基本正确,但过度估计了锋面降水的强度,对无或弱斜压强迫的暖区暴雨造成漏报。主要原因是较大尺度锋面降水影响系统能够被模式所分辨,而对暖区暴雨不稳定能量触发系统初始扰动发展的模拟能力有限。
高青云高青云李晓容廖文超
关键词:暴雨倒槽高低空急流耦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