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晓宁

作品数:47 被引量:234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动脉
  • 8篇心肌
  • 7篇心力衰竭
  • 7篇衰竭
  • 7篇冠状
  • 7篇冠状动脉
  • 6篇心室
  • 5篇预后
  • 5篇慢性
  • 5篇梗死
  • 4篇心肌梗死
  • 4篇心肌梗死后
  • 4篇心室重构
  • 4篇死后
  • 4篇细胞
  • 4篇白细胞介素
  • 3篇心病
  • 3篇心脏
  • 3篇血管
  • 3篇医生

机构

  • 47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伯明翰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汕头大学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47篇韩晓宁
  • 23篇丁文惠
  • 11篇褚松筠
  • 7篇史力斌
  • 6篇刘琳
  • 5篇霍勇
  • 5篇王洁
  • 5篇迟春花
  • 5篇董爱梅
  • 4篇胡春阳
  • 4篇龚艳君
  • 4篇郝燕捷
  • 4篇唐朝枢
  • 3篇郑一梅
  • 3篇王鹏远
  • 3篇金黎英
  • 3篇齐建光
  • 3篇孟磊
  • 3篇洪涛
  • 3篇庞永正

传媒

  • 3篇中国全科医学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祝您健康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中国医刊
  • 2篇中国医院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英国医学杂志...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卫生经济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4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治疗现状和预后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力衰竭(HF)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治疗及对院内预后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对2007年连续入选的431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时合并HF的患者占26.5%。发生HF的ACS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居多,既往心肌梗死、HF及糖尿病比例较高,多合并感染,入院时心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和血肌酐明显升高,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降低,cTNI峰值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HF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既往HF、入院合并感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CKD分期增加、入院时心率增快、高龄和低白蛋白水平。合并HF的ACS患者成功进行冠脉造影的比例显著降低,合并3支及左主干病变的比例较高(P<0.05),接受血运重建治疗较少(P=0.45),而院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心律失常、再发HF的风险比为3.79~13.8,院内死亡的风险增加5.66倍,住院日中位数延长了6天(P<0.01)。结论 ACS患者入院HF的发生率较高,合并的临床疾病及危险因素更多,成功进行冠脉造影及血运重建治疗的比例较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高。
刘琳丁文惠赵锋史力斌韩晓宁孟磊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预后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及作用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儿茶酚抑素(catestatin)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抑制儿茶酚胺释放作用的内源性神经肽,该文拟探讨血浆儿茶酚抑素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入选45例心力衰竭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儿茶酚抑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心衰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0.88±0.30 vs 0.41±0.14 ng/ml)及去甲肾上腺素(421.9±61.4vs 210.2±55.4 pg/ml)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1),但未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治疗后儿茶酚抑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比值较前显著升高(2.39±0.70 vs 1.95±0.64,P<0.01)。不同NYHA分级的心衰患者间及射血分数正常和降低的心衰患者间血浆儿茶酚抑素没有显著性差异。儿茶酚抑素与左室射血分数、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氨基末端前脑钠肽存在正相关(r=0.38,P<0.05)。儿茶酚抑素诊断心力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的儿茶酚抑素升高,与NTproBNP呈正相关,儿茶酚抑素有可能成为心力衰竭新的生化标志物。
刘琳丁文惠赵锋褚松筠韩晓宁庞永正唐朝枢
关键词:心力衰竭
盐酸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将急诊入院的AMI患者79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39例)和一般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直接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程度、QT离散度(QTd)。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数以及就诊和介入治疗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CI术后30 min,盐酸替罗非班组ST段下降≥50%的患者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92.3%vs70.0%P=0.020)。PCI术后2 h盐酸替罗非班组ST段下降≥70%的患者,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82.1%vs60.0%P=0.031);且盐酸替罗非班组的酶峰时间较一般治疗组提前3.2 h,P=0.003。PCI术后30 min和2 h心电图QTd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5)。盐酸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一般治疗组明显减少(2.6%vs22.5%,P=0.014);严重出血事件与一般治疗组比较无差别。结论直接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有助于AMI患者冠脉微循环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韩晓宁丁文惠洪涛史力斌褚松筠
关键词:心肌梗塞微循环心肌再灌注盐酸替罗非班
以“国考”指标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2025年
随着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定位越来越清晰,公益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强化运营管理,有效发挥绩效指挥棒作用,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笔者基于政策要求和医院绩效管理实践,探讨如何构建涵盖医疗质量、运营效率、可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关键维度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构建成熟的运营管理组织体系,并以“国考”为导向优化绩效考核方案,大幅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效能,为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韩礼健王鹏远罗一松韩晓宁
关键词:绩效考核国考运营管理
基于“增量考核”的医院绩效改善探索
2025年
全面开展绩效考核,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改革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以案例医院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为完善绩效分配机制,实行基于“增量考核”的绩效改革实践,实现了社会效益提升,收入结构优化,绩效分配公平性提高,学科管理更加精细化等管理目标,以期为后续深化绩效改革,改善绩效分配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舜瑞王鹏远郭雨萌韩晓宁
关键词:绩效分配绩效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非透析终末期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确诊为冠心病并进行PCI治疗的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生和转归。结果:所有患者血管病变程度均较重,除第1例患者外均为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只对一部分狭窄病变进行了干预。5例术后需要透析治疗,其中有3例出院时仍不能脱离透析。所有术后没有接受规律透析的患者均表现出血肌酐升高且超过44.2μmol/L。所有出院前脱离透析的患者,血肌酐水平恢复到介入前水平。所有患者均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并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7例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终末期非透析慢性肾疾病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CIN发生率接近100%,水化、等渗造影剂和预防性透析的采用,对这些患者仍具有保护作用。介入前的肾功能是决定患者术后是否需要长期透析的最主要因素,对比剂比值越高,术后脱离透析的可能性越小。
韩晓宁丁文惠龚艳君褚松筠刘琳史力斌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剂肾病
基于工作量点数法绩效分配模式研究被引量:3
2024年
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是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方向。笔者介绍了样本医院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绩效分配改革探索实践,综合运用RBRVS与KPI管理工具,建立可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并根据全口径贡献值评价制定了工作量、运营、质量、科教、工资五大模块的分配体系,以期从分配理念和方法、分配策略等角度,构建充分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原则和知识价值导向的分配模型,实现工作量与工作质量的平衡,促进价值医疗的实现,推动医疗事业不断发展。
张舜瑞田雨韩晓宁罗一松王鹏远
关键词:绩效分配关键绩效指标
外周动脉收缩压和脉压对社区人群新发颈动脉斑块预测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并比较北京社区人群中外周动脉收缩压(SBP)和脉压(PP)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2012年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建立的社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队列,平均随访2.3年。纳入标准为:资料完整、基线无颈动脉斑块,完成2014年随访。最终共纳入748例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SBP和PP与新发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5±4.9)岁,其中男性213例(28.48%),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人群的比例分别为34.7%(264例)、15.4%(117例)和67.2%(511例)。随访2.3年后,新发颈动脉斑块人群比例为30.9%(235例)。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吸烟、饮酒、糖尿病、脂代谢紊乱、降压治疗、降糖治疗和降脂治疗后,SBP和PP每升高10 mm Hg,新发颈动脉斑块风险分别增加14%和27%(均P<0.05)。而当SBP和PP同时纳入回归方程中时,仅PP与颈动脉斑块风险显著相关(PP每升高10 mm Hg,OR=1.27,95%CI 1.00~1.62;SBP每升高10 mm Hg,OR=0.99,95%CI 0.83~1.19)。三分位数分组分析显示,与第一分位组相比,PP第三分位组颈动脉斑块风险显著增加。结论北京社区人群中SBP和PP均可以预测新发颈动脉斑块风险,而PP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优于SBP。
王世轩孙蓬飞范芳芳贾佳杨颖高澜韩晓宁程冠良张岩霍勇
关键词:脉压收缩压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
差点因胃病误了心梗
2015年
案例 李先生今年69岁,是个老胃病患者。每年冬春季,他都会出现一两次比较严重的上腹痛,在家里用药不能缓解时,就到医院请医生开药。一般一两个小时就缓解了。一天晚饭后。李先生又开始出现上腹痛,还伴有烧心和轻微恶心。但症状更重。李先生的家人赶紧送他去了医院急诊,因为李先生年纪较大,又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上腹痛时需要先排除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接诊医生建议他先做心电图。
韩晓宁
关键词:胃病患者心梗接诊医生上腹痛
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染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纤维化重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转染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纤维化重构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实验大鼠共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MI)-2型腺相关病毒(AAV2)组(MI-AAV2)组和MI-AAV2-IL-10转染组,每组6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AMI动物模型,应用AAV2携带IL-10基因转染心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心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心肌胶原蛋白Ⅰ、Ⅲ型(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边缘和远隔区心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p38蛋白的表达。结果MI-AAV2-IL-10组检测到外源性IL-10 mRNA和蛋白的有效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I-AAV2-IL-10组较MI-AAV2组心肌α-SMA表达降低54.5%(P<0.01)。Ⅰ、Ⅲ型胶原表达分别下降了45.4%和27.4%(P<0.01),Ⅰ/Ⅲ型胶原比值下降24.6%(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AAV2-IL-10组较MI-AAV2组心肌各部位磷酸化ERK1/2和P38蛋白的表达均下调。结论IL-10基因转染可改善大鼠AMI后心室纤维化,可能是通过影响ERK1/2和P38 MAPKs激酶通路发挥作用。
陈莹丁文惠胡春阳韩晓宁郝燕捷
关键词:心室重构白细胞介素10转染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