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益飞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髓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细胞
  • 3篇骨髓瘤
  • 2篇预后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血栓形成倾向
  • 1篇血压
  • 1篇抑郁
  • 1篇预后影响
  • 1篇增多症
  • 1篇真性
  • 1篇真性红细胞增...
  • 1篇真性红细胞增...
  • 1篇首发
  • 1篇首发表现
  • 1篇突变

机构

  • 6篇扬州市江都人...
  • 2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通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常州市第一人...
  • 1篇连云港市第二...
  • 1篇常州市第二人...
  • 1篇淮安市第一人...
  • 1篇江阴市人民医...
  • 1篇无锡市第二人...
  • 1篇宜兴市人民医...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 1篇张家港市第一...
  • 1篇江南大学附属...

作者

  • 7篇陈益飞
  • 4篇景传红
  • 3篇朱颖
  • 2篇康丽莉
  • 1篇于亮
  • 1篇陆庭勋
  • 1篇贾韬
  • 1篇徐敏
  • 1篇陈东红
  • 1篇王春玲
  • 1篇吴晓
  • 1篇李炳宗
  • 1篇顾伟英
  • 1篇夏奕
  • 1篇李建勇
  • 1篇施文瑜
  • 1篇倪海雯
  • 1篇张云平
  • 1篇武蓉珍
  • 1篇贾祝霞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老年Ⅰ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一项江苏省淋巴瘤协作组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总结老年Ⅰ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 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中国江苏省20家医疗中心2010年6月至2023年4月60岁以上新诊断的255例Ⅰ期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受累部位、分型及治疗方案等进行总结。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255例患者, 中位发病年龄69岁。其中130例(51.0%)为男性, 66例(25.9%)患者年龄≥75岁, 26例(10.1%)患者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2分。163例(63.9%)患者存在结外受累, 其中胃(37.4%, 61/163)、肠(19.0%, 31/163)、睾丸(11.0%, 18/163)和乳房(7.4%, 12/163)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亚型占63.7%(142/223), non-GCB亚型的分布在淋巴结病灶与结外病灶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1)。73.9%(184/249)的患者接受了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方案治疗, 11.7%(29/249)的患者接受了R-小剂量(mini)CHOP方案治疗。3年累积PFS为81.5%, 3年累积OS为85.6%。年龄≥75岁(HR=2.910, 95%CI 1.565~5.408, P=0.001)和/或CCI≥2分(HR=2.324, 95%CI 1.141~4.732, P=0.020)的患者PFS显著较差。将年龄≥75岁和CCI≥2分纳入分期改良的国际预后指数(sm-IPI)中, 可以更好地区分Ⅰ期DLBCL老年患者的预后(高危组与低危组3年累积PFS率为48.7%比85.7%, P<0.001)。结论老年Ⅰ期DLBCL患者以结外受累(尤其胃、肠道多见)和non-GCB亚型为主要特征。年龄≥75岁及CCI≥2分是独立预后因素, 据此建立的sm-IPI-75-CCI模型较传统评估系统更具预后区分价值。
夏奕何婧顾伟英贾韬陆庭勋李永乐周家豪李炳宗华海应柳萍苗雨青程月新谢晓艳张云平吴文忠贾祝霞卢绪章王春玲于亮徐敏师锦宁陈玮凤庄万传钱震钱军倪海雯陈益飞沈秋丹李建勇施文瑜
关键词: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患者细胞活化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异常活化对恶性淋巴瘤进展及继发易栓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009年10月至2016年11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4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细胞活化因子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抗凝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血小板表面CD62p水平.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 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血清中sTM表达水平为(49.7±9.3)ng/ml,高于治疗后的(6.3±1.8)ng/ml及对照组的(5.6±1.5)ng/ml(F=736.633,P=0.000),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89,P=0.000;t=31.782,P=0.000).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平均荧光强度(MFI)为184±43,高于治疗后的118±12及对照组的112±15(F=101.845,P=0.000),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28,P=0.000;t=12.184,P=0.000).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表面CD62p表达水平为(6.4±2.4)%,高于治疗后的(1.2±0.7)%及对照组的(1.3±0.5)%(F=141.481,P=0.000),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010,P=0.000;t=13.679,P=0.000).结论 细胞活化因子表达水平与恶性淋巴瘤进展有关,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异常活化促进了恶性淋巴瘤的发展,同时它们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易栓状态.
康丽莉景传红朱颖陈益飞
关键词:血栓形成倾向
补体C3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影响及模型预测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补体C3水平对其生存预后的影响,并以此构建生存模型预测患者的长期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治MM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数、ISS分期、FISH、患者血清kappa轻链、lammda轻链、补体C3、C4水平等指标,通过Cox回归生存分析模型,对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以补体C3水平为基础,构建疾病生存预测模型(Nomogram图)。结果:MM患者平均年龄(63.15±10.41)岁,其中男36例,女44例。中位总生存期(OS)36.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35.2个月,3年OS率为67.5%,3年PFS率为52.5%。单因素分析删选变量后,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补体C3水平≥0.7 U/L、血小板数<100×10^(9)/L为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补体C3、血小板计数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构建的生存预测模型Nomogram图显示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度,其中C指数为0.775。结论:高C3水平及低血小板MM患者临床预后差,以此变量建立的生存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长期生存,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陈益飞陆益龙朱颖景传红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补体C3模型构建
先天性白血病三例被引量:1
2007年
先天性白血病(congnnical leukemia,CL)是指从出生至生后8周诊断的白血病,我们遇到3例,现报告如下。
赵志钢李彬张晓梅吴晓陈东红武蓉珍陈益飞
关键词:先天性白血病骨髓
以高血压为首发表现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九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以高血压为首发表现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以高血压为首发表现的9例PV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级3例,2级6例;降压药物治疗达标4例,不达标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多血质面容、高黏滞症状、脾脏大、皮肤瘙痒,约半数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血液黏滞度显著增加,多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骨髓粒系、红系和巨核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显著。7例检测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减低5例,正常2例。6例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增高4例,正常2例。7例检测JAK2V617F突变均阳性。3例检测染色体核型,del(20q)核型1例,正常核型2例。结论高血压患者伴有多血质面容、高黏滞症状等表现时需考虑PV,应及时完善骨髓形态学、JAK2V617F突变等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康丽莉景传红陈益飞朱颖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JAK2V617F突变
焦虑抑郁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分析
2014年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有研究认为,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Durie-Salmon分期及细胞遗传学异常如染色体13q-等生物学因素与其预后明显相关。MM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逐渐增多。肿瘤患者可通过心理及健康教育,改善或消除恶性肿瘤本身的不适症状与治疗时出现的并发症、机体功能变化及心理障碍,延缓病情进展。我们对MM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进行探讨。
景传红陈益飞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焦虑抑郁预后
伊沙佐米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伊沙佐米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伊沙佐米联合方案治疗3个疗程(28 d为1个疗程),按联合方案分为ID组(伊沙佐米+地塞米松)11例、ID+免疫调节剂组(伊沙佐米+地塞米松+来那度胺/沙利度胺)50例、ID+其他化疗药物组(伊沙佐米+地塞米松+多柔比星脂质体/环磷酰胺/苯达莫司汀)19例。对比不同方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随访并记录预后情况,比较生存和死亡患者间临床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伊沙佐米联合方案治疗的MM患者总生存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ID组治疗有效9例(81.82%),ID+免疫调节剂组治疗有效32例(64.00%),ID+其他化疗药物组治疗有效9例(47.37%),3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P=0.432)。80例患者随访(15±4)个月,范围5~20个月,49例生存与31例死亡患者间免疫球蛋白类型、Durie-Salmon分期、前期治疗线数和治疗效果分层患者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治疗有效(有效比无效:OR=0.242,95%CI 0.103~0.567,P=0.001)和前期接受一线治疗(一线比其他线:OR=0.577,95%CI 0.452~0.736,P<0.001)均为患者总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3种伊沙佐米联合方案治疗MM均具有一定疗效,ID方案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最优,而临床治疗有效和前期接受一线治疗均为MM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
唐云龙苗雨青陈益飞刘佳琦周燕孙乃同李红叶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