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云
- 作品数:43 被引量:241H指数:9
- 供职机构: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海南省2004年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监测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海南省流行性感冒病例发生的病原学依据和流感毒株的型别分布、时间分布等特征,为流感的防治以及与SARS、禽流感的鉴别诊断提供科学的实验室依据. 方法采用MDCK细胞进行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血凝试验阳性标本采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结果海南省2004年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477份,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3.21%(63/477).1~6月的病例标本中仅分离到H3型流感毒株,7~12月病例标本则分离到H3型和B型流感毒株.7~9月病例标本分离到19株H3型和21株B型流感毒株,病毒分离阳性率最高,为20.30%. 结论海南省2004年流感流行以H3型和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1~6月主要为H3型,7~12月则H3型和B型均有流行,7~9月的标本采集数和病毒分离阳性率均高于其它时间段,提示夏季是海南省的流感多发季节.今后需提高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的及时率、病毒分离阳性率和及时报告率,为海南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马焱潘家兴林春燕陈海云李臻
-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B型流感型别毒株病毒分离
- 海南省2009~2010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分析海南省2009-2010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死亡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实验室检测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年全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1 845例,其中死亡病例11例,病死率0.93‰;2010年全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5 142例,其中死亡病例5例,病死率0.19‰。16例死亡病例主要分布在乡镇、农村,均为散居儿童,年龄均在3岁及以下。早期临床表现多为先发热,后出疹,病情进展迅速,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发病至死亡平均间隔3.2天。14例病例首诊单位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早期诊出率低(21.43%)。县级医院手足口病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低(0/15)。12例病例经实验室检测,EV71阳性8例(占实验室阳性比例为88.89%)。结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防控重点人群仍为3岁以下儿童。县级医院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防控工作中的一道重要关卡。应加强对县级医院重症救治的支持,强化危重症早期识别和救治能力的培训,做到早期识别、有效抢救,降低海南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死亡率。
- 黄芳邱丽李臻陈海云苏新元潘正帆金玉明
- 关键词:手足口病死亡病例
- 海南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巩固海南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维持无脊灰状态。方法利用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网络,在全省范围内针对<15岁儿童开展AFP病例监测。结果2003年全省报告AFP病例30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3/10万,无脊灰野病毒病例。AFP病例分布在12个市(县),呈散发状态,在10月和12月出现两个报病高峰,<5岁病例占60%,男女性别之比为2∶1,口服脊灰疫苗(OPV)全程免疫接种率80%,AFP病例及时随访率为90%,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3.3%,肠道病毒阳性标本9株,分离阳性率为15.3%(脊灰病毒2株,均为疫苗株,非脊灰肠道病毒7株)。结论海南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继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要求,全省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 曾昭长孙莲英王春雷马焱林春燕陈海云
- 关键词:急性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
- 海南省2014-2017年手足口病病原构成及柯萨奇病毒A组6型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28
- 2019年
-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4-2017年手足口病(HFMD)流行特征及病原谱构成,阐明海南省流行的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基因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构成变化,利用Sequencher、Bioedit和MEGA软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1949-2017年CV-A6序列和本研究的海南省CV-A6毒株序列,构建亲缘性进化树揭示其基因特征。结果 病原监测结果显示:2014-2017年,海南省HFMD实验室诊断2 520例HFMD病例,其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895例(35.52%)、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463例(18.37%)和其他肠道病毒(EV)1 162例(46.11%)。但不同年份和不同月份的优势病原呈现动态变化,除2014年EV-A71为优势病原(占56.00%)外,其余年份均以其他EV为主,各年占比分别为59.04%、33.69%、67.72%;不同病例类型病原构成有明显差异,轻症病例优势病原除2014年为EV-A71 (58.84%)外,其余年份均为其他EV (分别占59.77%、44.66%和78.81%);重症病例中2014和2016年EV-A71为优势病原(分别占85.92%、48.72%),2015和2017年其他EV为优势病原(分别占51.87%、100.00%);死亡病例病原全部为EV-A71。2014-2016年送检标本中未检出CV-A6,故仅分析2017年CV-A6的基因特征:2017年84株肠道病毒阳性标本,经血清型鉴定CV-A640例(占47.62%),提示CV-A6为海南省2017年HFMD中的主要优势病原;海南省CV-A6序列均属于国内流行的D3a进化分支,并与我国其他省份CV-A6毒株共同进化。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2014-2017年海南省HFMD病原谱构成及流行的CV-A6基因型和基因亚型,为海南省HFMD防控策略制定以及是否研制多价手足口病疫苗提供了科学数据。应继续加强海南省HFMD病原谱动态监测。
- 韩桃利李丹丹冀天娇郭悦马焱潘正帆宋洋陈海云许文波
- 关键词:手足口病基因特征基因型
- 海南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与实施效果研究
- 杜建伟曾雪霞何剑莫少雄孙莲英潘先海符振旺林春燕潘婷婷陈海云李俊潘正帆陈碧玉姜涛黄雅靖李位鸿邓海英
- 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人类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海南省既往麻疹高发、流行,最高年份发病率达1061.6/10万。项目通过制定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通过“免疫、高质量监测、实验室诊断”等策略,有效阻断麻疹病...
- 关键词:
- 关键词:麻疹病毒性传染病
- 海南省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
- 马焱曾祥洁陈海云李丹丹潘正帆甘晓婷黄芳陈少明邱丽金玉明苏新元吴维学
- 该项目对2008年~2012年海南省各市县报告的5190例手足口病病例采集的咽拭子、肛拭子等标本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引物、EV71、COXA16病毒的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培养,并选择有代表性的病毒毒株进行核酸序...
- 关键词: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
- 海南省2004~2006年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分析
- 2008年
- 目的掌握引起海南省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和局部爆发的流感病毒型别、流感病毒分离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等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流感措施,以及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禽流感的鉴别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流感样病例和疑似流感爆发人群的咽拭子标本,用狗肾传代细胞分离流感病毒,采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病毒型别鉴定。结果海南省2004-2006年共采集1565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分离到流感病毒219株。2004年甲3型占62.1%,乙型占37.9%,分离高峰在7-9月;2005年甲3型占67.0%,乙型占19.6%,甲1型占13.4%,高峰在4-6月;而2006年甲1型占59.2%,乙型占36.7%,甲3型仅占4.1%,1-3月即显现分离高峰,高峰持续至6月。0-9岁分离率最高,为21.91%(103/470),构成比占47.03%(103/219);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1∶1(124/95)。结论引起海南省2004-2006年流感小规模流行和局部爆发的病毒,由甲3型、乙型逐年向甲1型、乙型转换,流行高峰从7-9月逐年提前至1-3月。应继续加强海南省流感的病原学监测,指导流感的流行病学监测和疫情处置。
- 马焱潘家兴林春燕曾祥洁李臻陈海云金玉明潘正帆
-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病毒病毒型别
- 海南省2011-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分析2011-2012年海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流行规律,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海南省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0 716例,发病率584.86/105,重症病例976例,死亡病例33例。2012年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7 715例,发病率为543.83/105,重症病例512例,死亡病例8例。发病呈现4-7月(3~5月)和9~11月两个高峰,病例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1~2岁组发病率最高,为13 766.25/105。男女性别比例1.79∶1,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地区。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EV71阳性比例高于普通病例。EV71肠道病毒构成的比例与重症病例比例呈正相关(Sperman秩相关相关系数r=0.601,P=0.000)。结论海南省为手足口病的高流行区,开展病原学监测、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综合防控措施是防控工作的主要策略。
- 陈少明邱丽金玉明杜中华李丹丹陈海云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
- 海南省推广应用乙肝疫苗10年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评估乙肝疫苗在海南省推广应用 10年的效果 ,为制定乙肝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随机原则根据海南省不同经济状况分层抽取 5个市县 ,各市县根据不同经济水平抽取 3个点 ,每个点按年龄组对 1~ 10岁儿童各调查 3 0 -5 0名 ;按调查表内容调查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史和表面抗原携带率 (HBsAg) ,并与 1992年全国肝炎流调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调查了 1~ 10岁儿童 15 5 2名 ,乙肝接种率为 5 4 2 % ,HBsAg平均携带率为 6 44 %。在 1992年全国肝炎流调的同一地区 10岁以下儿童中 ,乙肝疫苗接种率由 0提高到 92 .3 % ,HBsAg携带率由乙肝疫苗推广应用前的 16.2 %降到了 2 11% ;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乙肝疫苗接种率和HBsAg携带率不同。 结论 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降低人群乙肝感染率的极其有效的措施 ,经济条件是影响海南乙肝疫苗接种率和HBsAg携带率的主要因素。建议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和及时率 ,确保安全注射是实现乙肝控制目标的重要策略。
- 朱坚孙莲英王春雷马焱曾昭长符振旺邓海英林春燕陈海云
- 关键词:乙肝疫苗接种HBSAG携带率肝炎经济水平
- 海南省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和抗体水平调查分析被引量:17
- 2009年
-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免疫规划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改进本省免疫规划策略和措施。[方法]采取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PPS)和机械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单位,采用国家现场访问和查验资料方法调查儿童疫苗接种率,并采集部分调查对象的静脉血标本进行相应抗原抗体检测,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海南省学龄前儿童卡介苗(BCG)、糖丸(OPV)、百白破(DPT)和麻疹疫苗(MV)(简称"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93.5%;乙肝疫苗(HepB)全程接种率为98.7%,首针及时率为90.8%;乙脑减毒活疫苗(JE)基础免疫接种率为93.6%;DPT、MV和JE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1.1%、91.3%和89.8%。小学学生"四苗"全程接种率为91.2%,白破二联(DT)接种率为73.4%,各苗接种率均明显低于学龄前儿童。汉族地区学生的HepB和JE接种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和学生的麻疹IgG抗体(平均水平)、白喉IgG抗体、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分别为97.1%(3282.1mIU/ml)、91.7%、69.2%和95.1%(1550.7mIU/ml)、74.6%、33.6%;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1.2%,明显低于学生组的6.6%;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HBsAg携带率明显高于汉族。[结论]海南省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和抗体水平达到并维持在较高水平,乙肝和乙脑疫苗纳入常规免疫效果显著,城区流动儿童和边远少数民族农村儿童为免疫规划管理薄弱人群。
- 符振旺孙莲英曾雪霞马焱林春燕何剑潘婷婷陈海云潘正凡
- 关键词:免疫规划接种率抗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