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旭

作品数:25 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泥炭地
  • 4篇硅藻
  • 3篇湖泊
  • 3篇长江
  • 2篇地理
  • 2篇地理科学
  • 2篇地理学
  • 2篇地质学
  • 2篇压差
  • 2篇摇蚊
  • 2篇营养化
  • 2篇碎料
  • 2篇微颗粒
  • 2篇离心风机
  • 2篇理科
  • 2篇理学
  • 2篇金藻
  • 2篇环境演变
  • 2篇鼓风机
  • 2篇分选

机构

  • 2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广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南民族大学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平顶山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25篇陈旭
  • 3篇黄咸雨
  • 2篇何军
  • 2篇杨婷
  • 2篇陈鹏
  • 2篇王荣
  • 2篇羊向东
  • 2篇潘琳
  • 2篇李长冬
  • 2篇李龙龙
  • 2篇王林明
  • 2篇徐敏
  • 2篇王倩
  • 1篇张玉芬
  • 1篇肖国桥
  • 1篇朱宗敏
  • 1篇孟杰
  • 1篇李亚伟
  • 1篇李长安
  • 1篇宋小青

传媒

  • 4篇湖泊科学
  • 3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土壤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湿地科学
  • 1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400年来湖北大九湖泥炭地摇蚊对湿度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
2022年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是研究长江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大九湖一根泥炭岩芯的年代学、元素及摇蚊亚化石记录,结合区域古气候资料,探讨大九湖泥炭地地表干湿变化历史及生物响应过程.结果表明,近400年来大九湖泥炭地古水文和摇蚊种群变化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820s之前研究区内气候偏冷湿,尤其是1720s—1820s年间,冷湿的环境有利于泥炭中碳的大量积累,较高的地表有效湿度使得摇蚊大量生长,同时湖泊相摇蚊属种丰富度及含量均较高;1820s—1940s年间,区域内夏季降水量显著降低,同时伴随明显的区域增温过程,泥炭地地表有效湿度过低不利于水生生物生长,摇蚊种群生物量极低;1940s(尤其1970s)后,摇蚊种群丰度逐渐回升,但湖泊相摇蚊丰度较1820s以前明显降低,半陆生摇蚊属种丰度有所增加,说明尽管该时期泥炭地表湿度有所增加,但较1820s前仍较低,暖湿气候下泥炭分解也较为明显.本研究探索性地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摇蚊种群对泥炭地湿度变化的响应过程,这不仅为摇蚊亚化石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为全面、精准地理解泥炭地演化及区域环境变化过程提供了新线索.
侯桂林曹艳敏田文龙潘登申声曼陈旭
关键词:泥炭地
近百年来我国西南地区酸沉降背景下湖泊环境变化——来自四面山龙潭湖沉积硅藻证据被引量:3
2021年
大气酸沉降会导致地表水体酸化和富营养化,同时气候变暖也会影响湖泊水体环境,湖泊生态系统如何响应二者相互作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西南地区是全球酸沉降负荷最高的地区之一,然而目前对酸沉降影响下地表水环境变化规律知之甚少.本文以重庆四面山龙潭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岩芯的210 Pb测年和硅藻分析,并结合流域历史资料数据,揭示龙潭湖过去近百年来水环境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26-1968年,龙潭湖以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和Encyonema silesiacum占优势;随后,Lindavia bodanica快速增加至峰值后逐渐减少,伴随Aulacoseira alpigena和Aulacoseira ambigua含量上升.硅藻组合中以适应中性和弱碱性水体的属种为主,嗜酸性属种含量很少,表明目前水体总体维持弱碱性,这得益于当地紫色砂页岩和森林土壤对于酸沉降的缓冲作用.尽管目前龙潭湖仍维持弱碱性,1980s以来硅藻推导水体酸碱度下降、中富营养种增加,表明酸沉降降低水体碱度并提高营养水平.气候变暖加剧水体热力分层和营养富集,导致适应扰动、贫营养环境的L.bodanica减少.2010年以来,中富营养属种略有减少反映湖泊富营养化有所减缓.
管锡东蒋宏忱姜颖陈旭
关键词:硅藻酸沉降富营养化
长江演化百年谜题:回溯与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长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与东亚现代地貌格局的建立。文中简述了百余年间长江演化研究的主要争论,梳理了近20年来将物源示踪方法应用于长江演化研究的进展及得到的启示。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典型沉积体系:包括上游昔格达组、剑川盆地、中下游砾石层、江汉盆地、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及边缘海盆地(莺歌海盆地、中国台湾岛)的物源示踪结果进行归纳梳理,笔者认为:1)长江演化争论的焦点问题依旧是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的形成,但争论的问题已拓宽至古水系模式、侵蚀-沉积过程、夷平面形成等诸多问题。2)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形成的时代尚未取得共识,即长江的形成时代和过程还存在争论。长江中下游砾石层和江汉盆地沉积物具有复杂的源区供应,仅依靠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无法有效区分长江上游的物源信号;江汉盆地和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记录对于三峡贯通的初始信号仍未达成一致;剑川盆地和昔格达组沉积物的年代及其物源意义对于金沙江南流(东流)的指示意义存在广泛争论;海洋沉积约束长江和红河水系演化模式的物源信号也存在争议。3)在长江流域各沉积盆地进行物源研究时,建议加强海陆沉积对比。从地貌-构造演化-沉积古地理-气候变迁的角度,将能更加全面地重建长江演化的历史。
郭汝军魏传义李长安张玉芬李亚伟孙习林张增杰冷勇辉苏建超李国鼐吕凌云陈旭陈旭
关键词:物源示踪
中国亚热带山区泥炭地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7
2021年
在中国,以往的泥炭普查主要围绕规模较大的泥炭资源展开,对零星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山区的泥炭地关注较少,而这些泥炭地正遭受着越来越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山区的泥炭地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开展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具有年代学数据的亚热带山区泥炭地的文献资料,阐述了中国亚热带山区13个省(直辖市)泥炭地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中国亚热带山区泥炭地以造炭植物为草本植物的埋藏型泥炭地为主,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气候相对冷湿的山区;20处典型亚热带山区泥炭地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多为10~20℃,降水量多为1500~2000 mm,在气候略偏干的条件下,泥炭地全新世总有机质含量较大,泥炭的堆积速率较大。
张明明黄咸雨陈旭
关键词:泥炭地亚热带
碳球粒沉积记录揭示的人类工业活动: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
2024年
在“人类世”危机背景下,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球状碳质颗粒(以下简称碳颗粒)作为地质记录中人类活动的新型标志物,源自化石燃料工业高温下的不充分燃烧,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碳球粒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系统梳理了碳球粒的研究历史和特性,指出碳球粒因稳定的化学性质、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易于获取的优势而成为黑碳中独特的研究组分;其次,总结了碳球粒在反映区域环境污染、辅助沉积物定年和追溯大气污染物来源等方面的重要应用,提出碳球粒研究的不足:如鉴定过程中存在人为误差、南半球及湖泊外的研究记录相对匮乏、生态系统中的潜在危害尚不明确以及沉积物定年中的应用受多种因素影响等。未来,需利用网络数据库建立碳球粒的鉴定和参照标准,探索其在全球范围内记录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意义,并确定稳定可靠、可供对比的区域碳球粒年代标尺,以进一步完善并深化当前研究。
杨涵菲陈秋怡董旭辉陈旭
关键词:沉积物环境污染
土壤硅藻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硅藻是水环境监测最常用的生物指标之一,相比而言,陆生硅藻的研究相对较少。硅藻作为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土壤硅藻的研究历史可分为:起步时期(20世纪10年代至50年代)、缓慢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和快速发展时期(21世纪初至今)。本文重点对土壤硅藻的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指示意义进行了总结。目前文献中报道的土壤硅藻属种已超过300种,其中亚南极、波兰及卢森堡的硅藻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土壤中发现的硅藻大致可以分为嗜酸、嗜碱和普适种3种类型。已有的研究发现硅藻对土壤的酸碱度、湿度、有机质含量等环境因子变化响应敏感,是潜在的有效生物指标。在建立土壤硅藻标准分析方法基础上,未来还需要加强土壤硅藻分类学、不同类型土壤间硅藻对比分析和全球土壤硅藻生物地理学研究,此外,还需关注硅藻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张玉克陈旭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
沉积硅藻记录的近40年来神农架大九湖湿地生态水文变化
2024年
人为水文调控正深刻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由于缺乏长期监测记录,目前针对湿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人为水文调控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基于神农架大九湖五号湖的一根长44 cm的沉积岩芯多指标记录,重建了近40年来大九湖生态水文变化过程,并探讨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五号湖的硅藻群落经历了3个主要演化阶段:1980-2008年以底栖硅藻为主,2008-2016年浮游硅藻迅速增加,2016年以来小型脆杆藻占主导。冗余分析表明,硅藻组合变化与总有机碳、总氮和Mn/Fe值显著相关。2008年以来硅藻组合变化反映了五号湖由早期富含有机质的泥炭地向浅水湖泊转变,主要响应筑坝提升水位;2016年以来底栖和附生硅藻增多,响应大九湖移民搬迁后水生植物扩张、水体透明度增加的过程。沉积硅藻记录揭示了大九湖的环境变化过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何军彭佳黄咸雨黄咸雨杨婷曾令晗杨婷
关键词:硅藻水位变化
一种多级微颗粒真空筛选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级微颗粒真空筛选装置,包括水平布置的筛筒、碎料单元、扬搅单元和分选单元;碎料单元包括碎料管、电动机A和碎料辊组,碎料管的出料口与筛筒进料口连通;扬搅单元包括电动机B、鼓风机和搅料杆组,搅料杆组水平布置并...
潘琳袁晓蔷李龙龙王林明陈鹏陈旭
宜昌—武汉长江沿岸典型砾石层对比分析
2024年
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广泛分布的一套巨厚砾石层,是研究长江水系演化的有效素材。目前的研究多聚焦局部地区砾石层的年代学和沉积学分析,针对不同地区之间砾石层的对比分析较少。为此,文章选取宜昌市和武汉市共计11个砾石层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616颗砾石进行形态及岩性的测量与统计,同时采集砂质透镜体粉砂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进而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沉积物物源。结果表明,宜昌和武汉两地砾石层中砾石的优势倾向不同;宜昌砾石层中含有花岗岩、砂岩、砾岩和部分硅质岩,武汉地区砾石岩性单一,主要为石英岩和少量燧石;而在细颗粒物质元素组成方面,宜昌地区砂质透镜体相对富集Ca和Sr,而武汉地区相对富集Fe和Al。两个研究区砾石层中砾石岩性、形态和微观粉砂元素组成对比分析均表明,武汉和宜昌两地砾石层的物源存在明显差异,宜昌地区砾石层中包含长江上游输入物源,而武汉地区砾石层则主要来自北部大别山。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长江中游沿岸砾石层物源提供新证据。
王鹤源王泽堃谷思莹杨烁暄赵梓垚陈旭
关键词:地球化学分析
东北长白山泥炭地硅藻−水位埋深转换函数被引量:1
2024年
本研究基于2016、2019和2021年夏季在东北长白山地区7处泥炭地采集的160个表层样品和环境因子数据,结合表层样品硅藻分析,构建了硅藻属种与环境因子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64个硅藻属种和11个环境变量。优势硅藻属种组合沿水位埋深梯度(0~66 cm)呈现明显分异,偏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位埋深单独解释了硅藻组合数据总方差的8.4%,远大于其他环境因子的单独解释份额。基于此,选取加权平均模型和最大似然估计模型构建硅藻−水位转换函数。不同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典型回归耐受值降权加权平均模型构建的硅藻−水位转换函数表现最佳,剔除残差大于20%水位梯度(13.2 cm)的样品后进行留一法交叉检验,该模型的推导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最大和推导误差最小。本文构建的硅藻−水位转换函数为定量反演长白山地区泥炭地过去水位变化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徐双余卜兆君黄咸雨彭佳李俊璐陈旭
关键词:典范对应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