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捷

作品数:12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2篇晶体
  • 1篇单周期控制
  • 1篇低应变
  • 1篇低应变动测
  • 1篇低应变动测法
  • 1篇动测
  • 1篇动测法
  • 1篇对外贸易
  • 1篇对外贸易现状
  • 1篇多媒体
  • 1篇多媒体教学
  • 1篇性能研究
  • 1篇药物
  • 1篇药性分析
  • 1篇应力
  • 1篇应力水平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炎
  • 1篇支原体肺炎
  • 1篇中国高新技术...

机构

  • 10篇福州大学
  • 3篇福建工程学院

作者

  • 12篇陈捷
  • 3篇阮玉忠
  • 2篇沈阳
  • 2篇于岩
  • 1篇王成勇
  • 1篇吕辉
  • 1篇陈奇俤
  • 1篇陈丽金

传媒

  • 2篇硅酸盐通报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经济技术协作...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陶瓷
  • 1篇高师理科学刊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烧结工艺对刚玉/莫来石/钛酸铝复相材料晶相与显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以刚玉、粘土和TiO2为原料,合成刚玉/莫来石/钛酸铝复相材料,并主要探讨不同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复相材料晶相与显微结构的影响,从中确定最佳的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用XRD法、SEM法分析表征各试样的晶相结构和显微结构,采用Rietveld Quantification软件确定各试样的晶相含量。实验结果,确定最佳的反应烧结温度为1500℃,最佳的保温时间为4 h。
王成勇陈捷
关键词:烧结温度保温时间晶相显微结构
新型PFC电路及其数字化控制研究
陈捷
关键词:功率因数校正BOOST电路单周期控制数字控制
多媒体教学在建筑材料课上的应用及思考被引量:2
2006年
陈捷
关键词:建筑材料课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课堂讲授教学内容教学难点
大尺寸双折射晶体高温相偏硼酸钡生长研究
2005年
采用提拉法生长掺Sr高温相偏硼酸钡(α-BBO)晶体。晶体透明无色、无开裂,在He-Ne照射下无散射通道。
陈捷阮玉忠
关键词:提拉法生长双折射晶体
利用铝型材厂污泥制备自结合钛酸铝/莫来石复相材料被引量:7
2009年
本研究采用铝型材厂污泥制备自结合钛酸铝/莫来石复相材料,目的使不稳定的Al2TiO5转变为稳定的Al2TiO5,从而减少因降温时的分解。主要探讨不同配方对复相材料中形成的晶相、微观形貌及含量的影响,从中确定较佳的配方。采用XRD法和SEM法表征各试样形成的晶相和显微结构;用RietveldQuantification法确定各试样中各晶相的含量。实验结果,确定最佳的配方:熟料含量为89%,生料含量为11%,其形成主晶相是Al2TiO5和莫来石固溶体,其含量分别为67.9%和29.7%,对应的体积密度为2.73g/cm3,抗折强度为40.25MPa,热震抗折强度保持率为85.6%。
陈捷阮玉忠沈阳于岩
反应烧结温度对自结合钛酸铝/莫来石复相材料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本研究以铝型材厂污泥、龙岩高岭土和工业二氧化钛为原料制备钛酸铝/莫来石复相材料,在钛酸铝材料中引入莫来石晶相,从而提高Al2TiO5的稳定性,防止降温时的分解。本文主要探讨反应烧结温度对复相材料中形成的晶相、显微结构及其含量的影响,从中确定最佳反应烧结温度。采用XRD法和SEM法表征各试样形成的晶相和显微结构;用RietveldQuantification法确定各试样中各晶相的含量。综合XRD、SEM和性能分析结果,确定1510℃为最佳烧结温度,其对应的体积密度为2.88g/cm3,抗折强度为40.44MPa,热震抗折强度保持率为97.2%。
陈捷陈奇俤阮玉忠沈阳于岩
儿童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构建
2025年
目的分析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acrolide-unresponsiv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UMPP)患儿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3年1—12月接受支气管镜治疗的178例MU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PB分为PB组(n=49)和非PB组(n=129),分析MUMPP患儿合并PB的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及对模型区分度、准确度及临床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高乳酸脱氢酶、高纤维蛋白原与MUMPP患儿发生PB密切相关(P<0.05)。纳入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该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33(95%CI:0.651~0.816,P<0.001),有较好区分度;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该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P>0.05);决策曲线分析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由年龄、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构建的预测MUMPP患儿发生PB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预测效能良好。
石小松何小花陈捷
关键词:塑型性支气管炎列线图儿童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
陈捷
关键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
福建省两地区百日咳鲍特菌抗原基因型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2025年
目的 分析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及尤溪县百日咳鲍特菌(BP)抗原基因多态性特征与耐药表型,为优化疫苗策略和抗菌药物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4年收集两地区336份百日咳临床疑似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经细菌培养、分离与鉴定后,对7个抗原基因(ptxP、ptxA、ptxC、prn、fim3、fim2、tcfA)以及23S rRNA A2047位点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多态性和变异情况。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cgSNPs)构建最大似然法系统发育树。采用E-test法检测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及β-内酰胺类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336份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中成功分离出29株BP临床株(8.6%,29/336),抗原基因谱分析显示,主要流行型别为ptxP3/prn2/ptxC1/ptxA1/fim2-1/fim3-1/tcfA2(55.2%,16/29),ptxP3/prn2/ptxA1型菌株比例达72.4%(21/29),检出prn150突变株4株(13.8%)。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疫苗株CS形成了独立的进化分支(A簇),2024年福建分离株与2020年前国内菌株存在显著遗传差异,形成B(ptxP3/prn2/ptxA1,含多数福建株)和C(ptxP1/prn1/ptxA1,含既往分离株)两大进化簇。所有分离株均检测到23S rRNA A2047G突变,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MIC>90 mg/L,呈现高度耐药;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X)的MIC为0.005~0.45 mg/L;β-内酰胺类(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MIC为0.004~0.64 mg/L。结论 福建地区BP流行株呈现独特的抗原基因进化特征且存在普遍的大环内酯类耐药现象。后续需强化基于分子分型的疫苗组分监测,并结合药敏结果精准优化抗菌治疗方案。
石小松傅世杰何小花吕辉陈厚杨陈茂琳陈捷
关键词:百日咳百日咳鲍特菌全基因组测序
桩基检测中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研
陈捷
关键词:桩基检测低应变动测法高应变动测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