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渝蓉

作品数:5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灾害
  • 2篇气候
  • 1篇蒸发
  • 1篇蒸发量
  • 1篇水分
  • 1篇特大洪涝
  • 1篇特大洪涝灾害
  • 1篇土壤
  • 1篇气候区
  • 1篇气候区划
  • 1篇气候研究
  • 1篇潜热
  • 1篇潜热能
  • 1篇热量平衡
  • 1篇物理分析
  • 1篇下层土壤
  • 1篇下垫面
  • 1篇涝灾
  • 1篇江淮
  • 1篇旱涝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作者

  • 5篇陆渝蓉
  • 5篇高国栋
  • 1篇朱超群
  • 1篇陈星
  • 1篇翟盘茂
  • 1篇李怀瑾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年份

  • 2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81
  • 1篇197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江淮地区旱涝时期大气潜热能和大气感热能的计算与比较被引量:8
1996年
旱涝灾害的发生,追究其形成的物理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球和大气系统能量传输异常而导致水、热收支与循环变异所造成.本文选取江淮流域夏季出现洪涝和干旱年份的水、热资料,计算了江淮地区整层大气柱以及从地面到150hPa共分10层的逐层大气的潜热能和感热能,对其的能量含量、能量输送量及能量源、汇(辐合、辐散量)作了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比较,探讨了旱涝形成的物理原因.
陆渝蓉高国栋翟盘茂
关键词:潜热能
江淮地区旱涝灾害年份的水分气候研究被引量:16
1996年
选取江淮地区夏季出现大面积洪涝年份(1980,1991年)与大面积干旱年份(1978,1985年),利用我国126个探空站每日两次的探空资料及江淮地区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从地面到高空100hPa共11层的逐层和整层大气的水汽输送方向、水汽输送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探讨了大气中的水分传输特征;同时计算了江淮地区地面的降水量、蒸发量和地面余水量,分析了地面的水分收支和水分盈亏。从而较全面地揭示了江淮地区干旱和洪涝灾害年份水分气候的特征与差异,对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和成灾规律进行了物理分析。
陆渝蓉高国栋朱超群翟盘茂
关键词:旱涝灾害水分气候物理分析
我国地表面与下层土壤间热交换量的计算和分布被引量:2
1981年
地表面与下层土壤间的热交换量简称土壤热交换量。是热量平衡中的主要分量之一,它表示了土壤中所能吸收和释放热量的状况和热储存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大气和土壤中的能量分配。因此,它不仅在气候研究上有重要意义;并且对工农业生产可以提供热量资源和指标。
高国栋陆渝蓉
关键词:热量平衡
我国最大可能蒸发量的计算和分布被引量:24
1978年
一、引言最大可能蒸发量又称蒸发力,是指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在计算下垫面实际蒸发量中往往应用最大可能蒸发量这一数值。最大可能蒸发量也常用于气候区划中的干湿系数,农田水分盈亏量(灌溉定额)等的气候指标,它不仅代表某地区的干湿情况,同时也表示热力条件,是气候学上一个重要的特征量。
高国栋陆渝蓉李怀瑾
关键词:气候区划下垫面
1991年江淮特大洪涝灾害的剖析与研究被引量:1
1993年
1991年气候异常,入春以后雨量偏多,5月中旬起,高空低槽不断东移,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很快,高压脊线西伸北抬,梅雨提早发生,雨期连绵两三个月,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加上长江和淮河的洪水夹击,使江淮流域和太湖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本文从江淮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出发,分析了导致这场灾害的大气环流异常和下垫面水文水利状况,研究了形成这场灾害的雨情特征、水情特征和灾情特征,并与1954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相对比,揭示了这次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特征与机理.
陆渝蓉陈星庄荫模高国栋
关键词:暴雨洪涝灾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