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金月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德国大众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4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地缘
  • 2篇兴衰
  • 2篇伊朗核问题
  • 2篇核问题
  • 2篇布热津斯基
  • 1篇地缘战略
  • 1篇地缘政治
  • 1篇学位
  • 1篇学位设置
  • 1篇研究生培养
  • 1篇研究生培养模...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识形态领域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经济
  • 1篇政治经济关系
  • 1篇政治文化
  • 1篇苏联解体
  • 1篇主义
  • 1篇悖论

机构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中国国际问题...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11篇郭金月
  • 1篇姬德强
  • 1篇王时芬

传媒

  • 2篇俄罗斯研究
  • 2篇俄罗斯东欧中...
  • 1篇史林
  • 1篇学位与研究生...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对外传播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国苏联学的起源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力图描画出苏联学在美国产生的历史脉络,时间跨度是从19世纪末期到1950年代初期。一战以前,除了大学里极少量有关俄国的课程之外,俄国研究在美国的发展十分缓慢。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通过出版物和研讨班等形式,美国人对俄国有了初步了解。当时苏联国内开展的大规模"社会实验",令一些美国学者对这个国家产生了研究兴趣。二战期间的战争需要催生了以苏联研究为代表的地区研究。战后美国政府一改往日的冷漠态度,开始支持对苏联的研究。在大型基金会资助下,1940年代后期,以哥伦比亚大学俄国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研究机构应运而生,有关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也相继建立。从此,苏联学在美国逐步兴起。
郭金月
地缘政治、媒体结构与对俄传播的战略转型被引量:1
2014年
在中国的国际传播或全球传播领域,俄罗斯一直扮演着一个“不轻不重”的角色:“不轻”一方面根源于中俄两国紧密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使得俄罗斯不可能被忽视,另一方面表现于中国与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曾经的阵营伙伴关系,以及中国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新闻学)与苏联的师承关系;而“不重”更多地肇始于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同时向“西”看,两国的“世界观”发生了180度转向,导致两国民众特别是中青年一代如今更熟悉西方,而更不了解彼此。
姬德强郭金月
关键词:地缘政治媒体结构政治经济关系意识形态领域苏联解体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色
2011年
介绍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院(SAIS)的学位设置及其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认为该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某些方面值得我国借鉴。
郭金月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学位设置教学方式
美国苏联学的兴衰
美国的苏联学是指冷战期间美国学术界以苏联政治为对象而展开的研究。本文介绍了美国苏联学起源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视角、代表性学者的学术思想和苏联学取得的成就。另外,本文也试图初步回答美国学者未能预见苏联解体的原因所在。 美国...
郭金月
文献传递
美国苏联学的兴衰 ——以布热津斯基和塔克的研究为例
美国的苏联学是指冷战期间美国学术界以苏联政治为对象而展开的研究。本文介绍了美国苏联学起源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视角、代表性学者的学术思想和苏联学取得的成就。另外,本文也试图初步回答美国学者未能预见苏联解体的原因所在。美国的...
郭金月
伊朗核问题上大国的合作与竞争
伊朗具有重要的能源和地缘战略价值,是一个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19世纪以后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自1957年起,伊朗先与美国、联邦德国,后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核合作。通过这些合作与自身研发,伊朗获取了核开...
郭金月
关键词:地缘战略伊朗核问题
文献传递
试析冷战期间美国苏联学的四大理论视角
2013年
冷战期间美国的苏联研究可以概括为四大理论视角。极权主义是斯大林年代苏联政治的代名词,其特点是绝对集权、恐怖统治、不停的社会改造和体制凝固不变;多元主义是将苏联与西方国家比较后的产物,其特征是苏联共产党的权力要么转移到相互冲突的利益集团手中,要么下放到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精英手中;理性—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苏联成为工业社会并逐渐现代化,苏联政治结构也会被注入更多理性,更为制度化,甚至转变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历史传统—政治文化视角则强调俄国传统和政治文化对当代苏联政治的塑造力量。
郭金月
关键词:极权主义多元主义
俄罗斯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2014年
美国政府关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所有重要政策宣示中,对俄罗斯都不置一词。美国学界则建议拉拢俄罗斯,双方建立起"太平洋伙伴关系"。在俄罗斯看来,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是在美国政治军事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亚洲安全体系。俄罗斯学者建议俄在中美之间平衡摇摆,适度参与亚太地区的竞争,为自己谋求有利地位和最大利益。在亚太安全问题上,美国和俄罗斯进行合作的希望较为渺茫。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美俄进行经济特别是能源合作存在一定前景。美俄结构性矛盾不消除,两国有限的合作只能昙花一现,两国的亲密也是貌合神离。
郭金月
关键词:美俄关系
俄美欧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合作与竞争被引量:1
2008年
伊朗核问题由于其复杂性及大国利益的广泛卷入而备受关注。本文对伊朗核问题的缘起和演变进行了回顾,认为俄美欧三方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并为此展开合作与竞争,其角逐主要集中在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安理会及"5+1"磋商三大多边舞台,并相机奉行不同的策略选择。据此,本文对伊朗核问题的演变前景进行了情境模拟。
郭金月
关键词:核问题核不扩散
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以来的转型战略:悖论和前景被引量:7
2009年
自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地区成了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作为曾经的苏联国家的一部分,目前该地区充满矛盾。地区内的两个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导致了有趣而充满分歧的结果。取得独立后,哈萨克斯坦选择开放它的经济,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则专注于政治稳定和完全协调发展的经济。1990年代早期,乌兹别克斯坦的策略看上去更合理且更少痛苦,而哈萨克斯坦在那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然而,到了世纪之交,哈萨克斯坦的经济表现远远超过了它的邻国。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和比较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独立早期所选择的两种不同的转型战略,以及评价未来几年里这两种战略的前景和它们所隐含的意义。
伊尔纳扎罗夫王时芬郭金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