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崇选

作品数:21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 6篇文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文化
  • 6篇都市
  • 4篇公共
  • 3篇都市想象
  • 3篇性别
  • 3篇营利
  • 3篇公共文化
  • 3篇非营利
  • 2篇都市文化
  • 2篇营利组织
  • 2篇文化服务
  • 2篇文化服务体系
  • 2篇文化空间
  • 2篇文化语境
  • 2篇文化主体
  • 2篇文学
  • 2篇现代公共
  • 2篇漫画
  • 2篇媒介
  • 2篇焦虑

机构

  • 19篇上海社会科学...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20篇郑崇选
  • 1篇刘梁剑
  • 1篇雷磊
  • 1篇熊易寒

传媒

  • 6篇上海文化
  • 1篇当代传播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济宁学院学报
  • 1篇上海艺术评论
  • 1篇非遗传承研究
  • 1篇上海市社会科...
  • 1篇上海市社会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焦虑中的性别与都市想象——以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漫画为中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中西文化的冲撞在此时期也表现得尤为激烈。作为一种市民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漫画所营造的艺术空间与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空间的高度融合,非常及时地反映了文化消费者的趣味、兴趣和态度,折射出上...
郑崇选
关键词:都市想象
文献传递
女性身体的诱惑与恐惧──二三十年代上海漫画中的性别想象被引量:2
2009年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漫画是都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关于女性身体的描绘让我们更加形象地触摸到了那一时代的两性建构,而女性身体所带来的诱惑与恐惧,则为我们展现了普通市民对于迅速兴起的都市文化的复杂态度。
郑崇选
关键词:女性身体诱惑恐惧都市文化
世博会与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作为全球文化交流的盛会,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探索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最优理念,集中展示了世界各类文明成果,为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是城市功能最终的价值体现,是衡量一个...
郑崇选
关键词:世博会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事业
文献传递
文化类非营利组织培育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引量:3
2014年
文化类非营利组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主体,可以有效弥补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国家战略任务的背景下,文化类的非营利组织有了长足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加,作用和功能也日趋凸显,但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健全的法制保障,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独立性不够,人才资源匮乏,内部管理和自律性差,社会资源和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基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文化类非营利组织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和支持的力度,加强顶层设计,放宽文化类非营利组织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政府层面的管理制度,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制订文化类非营利组织的培育扶持政策,在社会建设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的相关制度。
郑崇选
关键词:文化主体
焦虑中的性别与都市想象--以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漫画为中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中西文化的冲撞在此时期也表现得尤为激烈。作为一种市民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漫画所营造的艺术空间与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空间的高度融合,非常及时地反映了文化消费者的趣味、兴趣和态度,折射出上...
郑崇选
关键词:漫画作品焦虑情绪性别意识艺术想象
从“文化沙漠”到“乐活都会”:文化创意助推城市永续发展——高雄城市转型的启示
2013年
高雄从昔日的重工业污染城市逐渐转型为多元文化交融、充满活力的"乐活都会",文化创意在其间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比较和借鉴。丰富的海洋、山林资源及多元族群的和谐共存,造就了高雄极具活力且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内涵,通过对丰富文化资源的多元激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动效应,高雄逐步构建了独特的文化形象,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崇选
关键词:本土文化文化空间文化创意
构筑上海非遗保护传承的法治保障——《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的一种解读
2021年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为上海非遗保护与传承构筑了法治保障,对于明确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方向,保障人民大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推动上海地方性文化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郑崇选
关键词:条例公共文化
“第二个结合”与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巩固被引量:2
2024年
“第二个结合”和“文化主体性”的提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内在动力,是基于当代中国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所处方位和发展趋势的准确研判,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质,标识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形成的文化支撑。“第二个结合”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方法论,进一步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内涵,提供了文化实践层面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科学路径。
郑崇选
关键词:文化主体性
新媒介文学的发展态势及其文化形态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新媒介文学的繁荣发展推动了文学产业化的进程,激发了民间书写的巨大热情,满足了各种层次的文学需求,重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积极的互动关系。但由于对市场效益的内在诉求,新媒介文学也同样面临审美性的缺失、优秀文学传统的承续断裂、自我认同的价值错位等诸多困境。新媒介文学生产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不仅是当代文化生态格局症候式的表达,同时,也为这个时代文化形态的健康重构提供了多元开放的可能。我们应该摒弃封闭的批评框架,把新媒介文学放置于更大的文化语境之中,从文化建构的角度正确理解新媒介文学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结构变迁的积极意义。
郑崇选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理论阐释(上)
2023年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迁,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全面阐释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简称“三大体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于当今中国的学术界而言,科学把握“三大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联系,深入挖掘“三大体系”建设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三大体系”构建的方向与路径是时代交付的一项重大任务。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委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展开专题研讨,成果将分为“理论阐释”和“路径探索”两辑刊出。
张政文李凤亮雷磊郑崇选熊易寒刘梁剑
关键词: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