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国强

作品数:28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3篇地震
  • 9篇地壳
  • 7篇GPS
  • 6篇形变
  • 5篇同震位移
  • 4篇地壳形变
  • 4篇地壳运动
  • 4篇青藏高原
  • 3篇地震预测
  • 3篇电子设备
  • 3篇形变特征
  • 3篇W
  • 3篇M
  • 2篇地壳运动观测...
  • 2篇地理数据
  • 2篇地震活动
  • 2篇地震科学
  • 2篇地震预测方法
  • 2篇递推
  • 2篇东北缘

机构

  • 27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武汉大学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兰州交通大学
  • 2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2篇中铁第四勘察...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8篇赵国强
  • 11篇孟国杰
  • 10篇吴伟伟
  • 5篇王建强
  • 4篇苏小宁
  • 4篇李建成
  • 2篇孙汉荣
  • 2篇任雳
  • 2篇李鹏
  • 2篇赵倩
  • 2篇朱广彬
  • 1篇熊仁伟
  • 1篇伍吉仓
  • 1篇王武星
  • 1篇董伟
  • 1篇刘琦
  • 1篇王作钰
  • 1篇胡新康
  • 1篇任金卫
  • 1篇王正涛

传媒

  • 6篇地震
  • 6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测绘学报
  • 2篇城市勘测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测绘科学
  • 1篇测绘地理信息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年份

  • 3篇2025
  • 5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0
  • 3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构造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研究
利用最新的GPS观测资料,我们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高斯加权方法,获取了该区域的地壳形变应变率场。通过应变率场,解算得到青藏高原东南缘14个地震活动单元的地震矩积累率。利用最近100多年的历史地震目...
赵国强孟国杰苏小宁吴伟伟潘正洋赵倩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活动应变率场地震危险性构造形变
文献传递
利用Clenshaw求和计算大地水准面差距被引量:5
2010年
引入非正规化的球谐函数,使用Clenshaw求和法不需要计算单个球谐函数值而直接计算级数和。将Clenshaw求和算法和标准向前列递推算法在计算时间上进行比较,并对两种方法计算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分析,给出了数值模拟结果。通过数值计算得出了Clenshaw求和计算全球大地水准面差距的适用范围,为实现高精度大地水准面的计算提供借鉴。
王建强李建成赵国强朱广彬
关键词:大地水准面差距递推
基于GPS获得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至2011年底的全部GPS观测资料,采用统一的数据处理策略和最新的地球物理模型,分别获取了中国大陆相对于全球ITRF2005参考框架和欧亚板块的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析,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大背景和基本特征,为地震预测、地球动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赵国强苏小宁
关键词:地壳运动速度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
连续基准网GPS数据质量检测与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TEQC软件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999年至2007年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检测,给出了各站Mp1、Mp2和CSR的月变化趋势图及年平均值;参照IGS的GPS观测数据质量标准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网络工程基准站大部分站点观测数据质量优于IGS标准;数据质量较差的站为:shao、wuhn和yong。
赵国强孙汉荣
关键词:网络工程GPSTEQC数据质量
陆态网络GPS连续站观测到的中国及周边地区2011-2015年MW6.0以上地震同震位移研究
2024年
利用GAMIT/GLOBK软件处理中国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PS连续站观测数据,获得GPS连续站观测到的2011—2015年共14次M_(W)6.0以上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场,结合震源区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等,对同震位移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级越大、震源越浅、震中距越近,GPS连续站观测到的同震位移越显著。对于浅源地震,M_(W)6.0~6.5地震可观测到同震形变的范围在50 km以内,M_(W)6.5~7.0地震的同震形变在100 km以内,M_(W)7.0以上地震可观测到的同震形变则超过200 km。
王作钰赵国强王宇凡
关键词:GPS连续站同震位移
地震预测模型的性能验证方法、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震预测模型的性能验证方法、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方法包括:获取预设时间段内震级大于预设震级阈值的目标区域内每个历史地震的地震目录;根据地震目录,计算每个历史地震的地震矩和地震面积;通过每个历史地震的总地...
魏聪敏孟国杰吴伟伟赵国强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维地壳形变特征与地震活动
2025年
联合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最新的水平与垂直GPS速度场,基于球面小波多尺度分析的应变求解方法,考虑区域地震矩与应变分布的权重关系,得到青藏高原东南缘三维地壳应变特征,并分析区域形变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面应变与垂直应变特征具有一致性。高面应变与低垂直应变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腹地和金沙江北部区域,低面应变与高垂直应变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与龙门山断裂。两者在空间上呈反比分布,说明GPS观测得到的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具有耦合性,即对于该区域地壳形变与地震危险性研究,必须考虑垂向运动因素;两者在量级上也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说明该区域的地壳变形可以近似认为是连续均质的弹性行为。2)应变速率类型与震源机制解具有一致性。由GPS解算得到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应变类型可以很好地匹配该区域震源机制解。正断层震源机制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地带,逆冲断层震源机制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区域,走滑断层震源机制主要集中在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等走滑剪切作用显著的断裂带附近,说明由GPS观测得到的应变特征可以较好地描述该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结合该区域应力应变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层析成像等结果,认为龙门山断裂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处于挤压应变状态。
郝梅煊潘正洋王武星刘琦赵国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活动
利用GPS数据研究中缅边界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中缅边界地区位于缅甸弧东缘—青藏高原东南缘—巽他板块的衔接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区内多条活动断裂横跨中缅两国.为了研究中缅边界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本文收集处理1998至2020年中国和缅甸的GPS数据,获得了中缅边界地区高空间分辨率的GPS速度场,并采用多尺度球面小波方法计算了多尺度应变率场.结果表明:(1)印度板块向缅甸块体东侧强烈挤压俯冲作用导致位于缅甸弧的GPS测站以约30 mm/a的速度沿NNE向随着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推挤,缅甸弧地区剪切应变积累明显,主压应变率在弧外侧表现为垂直构造走向的近东西向挤压,在弧内侧与伊洛瓦底江盆地表现为平行构造的近南北向挤压.实皆断裂处于主应变率与剪应变率的高值区,存在分段活动性:北段两侧的速度呈现明显的差异,剪切应变积累显著,呈现右旋剪切运动和缩短;中段以约20 mm/a的速度向NNW向运动,具有右旋走滑兼拉张特征.(2)川滇块体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旋转,GPS速度方向从构造结北侧的近东西向运动偏转到川滇菱形块体为向南或东南运动,并在滇西南地区呈弥散型分布,速率向东南逐渐减小.其中,小江断裂带总体为左旋走滑.红河断裂中段具有较低的走滑速率,而北段和南段具有较高的剪切速率.大盈江断裂呈现出东西向拉张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龙陵—瑞丽断裂呈右旋走滑兼拉张特征.南汀河断裂、孟连断裂、景洪—打洛断裂等均处于低剪切状态,以左旋走滑为主.西北—东南走向的澜沧断裂、无量山断裂则表现出右旋走滑特征,北西走向的龙陵—澜沧断裂带表现为右旋走滑为主兼具拉张性质.(3)实皆断裂、畹町断裂、南汀河断裂、无量山断裂中部等地区应变积累较快,其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本研究对于认识中缅边界地区的构造动力学特征,评估该区的地震灾害具有科学
邹芳孟国杰吴伟伟Myo Thant赵倩赵国强
关键词:地壳形变
利用北斗数据研究2022年泸定M_(W)6.6地震的同震位移特征
2025年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利用相对定位方法对各测站30 s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震前8 d和震后6 d单日解坐标时间序列,利用震前和震后平均坐标差值提取同震静态位移场。结果表明,最大同震位移位于震中距约39 km处的SYD5(安顺场)站,EW向和NS向位移分别为-19.57±2.08 mm和10.88±1.79 mm;位移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震中100 km以外各测站的同震位移均小于4 mm,在空间分布上静态位移场显示出泸定地震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然后,基于PRIDE PPP-AR软件利用精密单点定位(PPP)方法对1 Hz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测站动态位移波形,并利用震前和震后稳定时段各2 min的动态位移均值计算测站静态位移。结果表明,距离震中较近的SYD5(安顺场)、SYB1(康定)、SYE0(栗子坪)和SYD9(冕宁)站记录到明显的动态形变,EW向动态形变明显大于NS向;距离震中最近的SYD5(安顺场)和SYB1(康定)站具有显著的静态位移,其他测站静态位移不显著。最后,对BDS数据得到的静态位移与GPS静态位移进行对比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北斗系统能够清晰地记录到发生在实验场中等强度以上地震的同震静态位移。
贺添孟国杰吴伟伟赵国强董志华刘泰魏聪敏
关键词:同震形变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应变与应力特征研究
2022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的前缘,地壳变形剧烈,研究其地壳运动和变形对理解该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和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收集1991-2016年的GNSS速度场数据,采用多尺度球面小波方法计算应变率张量,分析主应变率、面应变率和最大剪应变率的空间分布特征.面应变率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大部分区域具有轻微的压缩,平均压缩率小于15 nstrain/a,压缩率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缘地区,其中祁连山断裂带和海原断裂带区域的面压缩率大于20 nstrain/a.东昆仑断裂带、祁连山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具有较高的剪应变率,最大约为40 nstrain/a.研究还收集青藏高原东北缘1904-2021年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区域阻尼应力反演方法得到该区域的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35°N以南的区域表现为近EW向的挤压,而35°N以北的区域表现为NE向的挤压.根据最大、最小主应力的倾角把研究区划分为正断、逆冲和走滑3类区域,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内部的大部分区域和六盘山断裂的北部区域表现出走滑的运动特征,而祁连山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西秦岭断裂带以南的区域表现出明显的挤压逆冲特点,与面压缩率的高值区域较为重合.对比主应力轴方向和主应变率轴方向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内部区域中上地壳变形是垂直连贯的,而与塔里木盆地、阿拉善地块和华南地块相接区域主应力和主应变率方向差异较大,可能与壳内软弱带和复杂的地表局部构造有关,这些区域岩石圈复杂的变形和较强的地震活动性是青藏高原的NE向扩张变形受到较为坚硬的塔里木盆地、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南地块阻挡的结果.
杨业鑫孟国杰吴伟伟赵国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应变率场应力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