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江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药理
  • 3篇药理学
  • 3篇网络药理学
  • 3篇分子对接
  • 1篇氧氟沙星
  • 1篇银杏
  • 1篇治疗糖尿病
  • 1篇治疗糖尿病周...
  • 1篇沙星
  • 1篇神经病变
  • 1篇生殖系
  • 1篇生殖系统感染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糖尿病周围
  • 1篇糖尿病周围神...
  • 1篇糖尿病周围神...
  • 1篇糖尿病周围神...
  • 1篇通脉
  • 1篇通脉口服液

机构

  • 4篇怀化市第二人...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4篇谢江
  • 1篇王贻兵
  • 1篇龚建平
  • 1篇屈健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药师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医药通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潜在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
2024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Pubchem数据库检索及文献查阅主要药物活性成分及结构,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作用的人类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获取DPN相关靶点;对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预测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的结合能,使用PyMOL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筛选出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与DPN的共同靶点469个;网络分析结果提示丁香树脂醇、槲皮素、丁香素等为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的关键活性成分;PPI分析结果提示SRC、PIK3CA、PIK3CB等为关键靶点;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主要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等DPN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均有较强的结合力。结论: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中,多成分作用于多靶点、参与多途径而发挥治疗DPN作用。
龙文明伍敏瑞申超赞黄昊嫦陈亮罗满云王贻兵俞星源谢江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PI3K-AKT
帕珠沙星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评价帕珠沙星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84例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帕珠沙星300 mg,ivd,q12h;对照组39例,给予左氧氟沙星200 mg,ivd,q12 h;疗程均为7-14 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1%和89.7%(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2.2%和90.2%(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和7.7%(P>0.05),两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珠沙星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安全有效的药物。
龚建平谢江罗满云
关键词:帕珠沙星左氧氟沙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疗效
钩藤治疗肝恶性肿瘤的潜在作用机制
2025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钩藤治疗肝恶性肿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Pubchem数据库查阅钩藤主要活性成分与结构,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钩藤活性成分作用的人类靶点。应用GeneCards、OMIM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肝恶性肿瘤靶点并与药物靶点映射,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钩藤活性成分-靶点-肝恶性肿瘤”网络,对药物疾病共同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预测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的结合能,利用PyMOL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最后在KM-plotter数据库绘制关键作用靶点的Kaplan-Meier曲线。结果检索得到钩藤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长春苷内酰胺_qt等28种,与肝恶性肿瘤交互共同靶点324个,其中SRC、PIK3R1、AKT1等靶点为关键作用靶点。KEGG分析筛选出钩藤主要通过癌症途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前列腺癌等信号通路发挥抗肝恶性肿瘤作用。分子对接提示钩藤前10名的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均存在较强的对接活性。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RC、PIK3R1、STAT3、ESR1等基因表达差异对肝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揭示了钩藤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参与多途径发挥抗肝恶性肿瘤作用,为肝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申超赞刘力华杨章宏陈亮罗满云李洋全谢江龙文明邱敏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钩藤肝恶性肿瘤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梓木草抗炎作用机制
2024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梓木草抗炎的作用机制。方法2023年1—3月,首先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在文献中检索梓木草成分,并通过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获取成分结构式及3D结构,同时将成分结构导入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中获取相应靶点。其次,在DisGeNET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炎症的相关靶点,并利用微生信平台获取梓木草成分与炎症的共同基因靶点,采用Cytoscape3.9.0软件构建“梓木草-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炎症”网络。再次,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梓木草抗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再采用Cytoscape3.9.0软件中的CytoHubba功能筛选出前十基因靶点。最后,通过Uniprot数据库、PDB数据库获取受体3D结构,通过AutoDock Vina 1.1.2进行分子对接,并用PyMOL 2.5软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从文献检索中获得梓木草β-谷甾醇、柯伊利素、木犀草素等9个成分,与炎症共有STAT3、ESR1、EGFR等51个共同靶点。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梓木草主要与RNA聚合酶Ⅱ启动子初始微RNA(pri-miRNA)转录的正向调节、炎症反应的负调节、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负调节等生物过程和调控癌症的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活化、胰岛素抵抗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有7个成分可与6NJS、1M17、2Q70等多个炎症蛋白结合。结论梓木草的抗炎作用可能通过多成分与多个炎症蛋白结合、多靶点调控多通路影响炎症反应。
龙文明陈亮伍敏瑞邱敏谢江罗满云屈健
关键词:紫草科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Β-谷甾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