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光
- 作品数:60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高精度球头光学装调装置
- 本发明为高精度球头光学装调装置,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高精度装调方案存在装调过程复杂、装调精度受到装调人员手艺影响、装调精度有限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包括第一固定架;安装在第一固定架上的精调机构;安装在精...
- 永强王天聪殷康程徐伟谢晓光
- 文献传递
- 一种模块化无角位移减震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无角位移减震器,包括上减震部,其上端能够连接载物平台,通过上减震部为载物平台提供水平方向的减震支撑;下减震部,其底部连接底座,下减震部能够为载物平台提供竖直方向的减震支撑;导向轴板,其上部连接于上减...
- 于洋谢晓光 赵桐 冯钧李淼
- 旋转平台下偏流机构角速度测量及偏流角实时调整方法
- 旋转平台下偏流机构角速度测量及偏流角实时调整方法,涉及遥感载荷偏流角实时控制领域,为解决传统空间遥感载荷偏流角调整方法无法有效处理旋转平台下高动态偏流角实时调整问题以及偏流角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本发明采用陀螺仪测量方法可获...
- 徐伟常琳谢晓光朴永杰于洋黎艳博
- 中小型离轴三反空间相机桁架式主支撑结构
- 中小型离轴三反空间相机桁架式主支撑结构,属于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中小型离轴空间相机支撑结构不能满足光学系统要求的问题。本发明的折叠镜安装基板和次镜安装基板分别通过折叠镜桁架组件和次镜桁架组件与主三...
- 解鹏金光杨林谢晓光张雷席佳利左玉弟
- 文献传递
- 基于光学快摆镜的动态扫描光学系统
- 基于光学快摆镜的动态扫描光学系统涉及空间光学成像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空间光学系统口径、视场角、帧频间的制约,无法兼顾宽幅覆盖和高分辨率成像等问题,该系统包括:光学快摆镜、主镜、次镜、三镜和TDI CCD探测器;所述光学快...
- 徐伟岳炜谢晓光李小冬李淼
- 一种空间光学遥感器微振动的光机集成分析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间光学遥感器微振动的光机集成分析方法,属于空间光学遥感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空间光学遥感器中的光学结构进行结构参数分析并建立有限元模型,从有限元分析中获得光学系统模态信息,提取模态信息,再将...
- 金光刘瑞婧李宗轩徐伟永强谢晓光
- 文献传递
- 一种用于空间相机爆炸螺栓解锁器的降冲击保护结构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空间相机爆炸螺栓解锁器的降冲击保护结构,属于空间光学遥感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空间相机爆炸螺栓解锁器无法兼顾冲击载荷与爆炸螺栓解锁可靠性、空间相机整体动态刚度的问题,该结构主要包括爆炸螺栓传力路径被动控...
- 谢晓光赵桐李淼徐伟冯钧李小冬
- 空间太阳能聚光子孔径拼接镜面型调整辅助光路调整结构
-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间太阳能聚光子孔径拼接镜面型调整辅助光路调整结构,属于新能源领域。一种空间太阳能聚光子孔径拼接镜面型调整辅助光路调整结构,包括:调平地脚、导轨安装基座、横向导轨、横向导轨滑块、横向丝杠、横向丝杠滑块、横向...
- 闫勇姚劲松徐振徐明林解鹏谢晓光杨丰福
- 文献传递
- 空间相机大尺寸焦平面耦合折转镜一体化结构设计与分析
- 2025年
- 为实现现代大口径空间光学遥感高分辨率、大幅宽成像,满足多成像模式全天候对地成像需求,提出一种大尺寸焦面耦合折转镜一体化结构设计方案。针对单片TDI-CMOS探测器尺寸无法满足大幅宽成像需求的情况,采用全反射式光学拼接方案实现12片TDI-CMOS探测器拼接组成为350 mm长的焦面阵列,同时采用两点支撑方式对长宽比约为5.7∶1的中小型长条反射镜进行结构设计,详细分析了折转镜装配精度对焦面成像的影响,并使用经纬仪标定方法完成折转镜与焦面组件之间角度误差修正,对装配完成的焦面耦合折转镜一体化结构开展力学环境试验,结果表明焦面组件完全能够克服相机力学环境并保证装调精度稳定性,试验后对焦面组件和折转镜组件装配精度进行复检:TDI-CMOS探测器阵列共线精度±2.3μm,搭接精度±2.6μm,共面精度±6.7μm;折转镜装配绕X向角度误差16.1″,绕Z向角度误差13.8″,装配精度满足光学系统设计公差要求,且在外场成像试验中获得清晰的图片,进一步充分证明焦面组件耦合折转镜一体化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可靠性。
- 李小冬赵桐谢晓光李淼冯均朱双彤
- 关键词:空间遥感相机
- 大功率激光器热控系统电路设计
- 2025年
- 大功率激光器在现代工业、科研、医疗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其在预热启动与持续工作阶段面临着严格的热控挑战,需要同时实现快速升温以及高效制冷的双重需求。然而,传统半导体制冷器(TEC)驱动电路由于单向控制能力的局限性,在高功率加热与制冷场景下,难以满足动态响应和能效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电机驱动芯片的双向换向TEC控制电路。对TEC传统驱动拓扑进行重构,优化了电路结构,实现亚秒级控制周期的闭环热控;采用多级功率分配PID控制策略,根据热控需求精准分配功率。实现了单芯片架构下TEC的加热(+12 A)与制冷(-12 A)双向切换功能,能够很好地适配1 064 nm激光器整机400 W热耗的热管理需求。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具备出色的热控性能。在预热阶段,可以满足快速升温的要求;在稳态制冷阶段,能够将温控精度维持在±1℃以内。该设计为大功率激光器的热控提供了一种高集成度、高效的电路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 侯东易孙可新籍浩林朴永杰谢晓光梁国龙方应红张佩杰
- 关键词:激光器热控系统PID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