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菲
- 作品数:95 被引量:410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胃肠道腺癌微卫星不稳定与免疫组化法检测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结果不一致的探讨
- 2025年
- 目的分析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胃肠道腺癌微卫星不稳定(MSI)与免疫组化(IHC)法检测错配修复(MMR)蛋白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提高解读MSI和MMR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胃肠道腺癌临床精准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诊断为胃肠道腺癌的手术切除或活检标本511例(胃腺癌161例,结直肠腺癌350例),采用IHC法检测肿瘤组织的MMR蛋白表达,2B3D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Panel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肿瘤组织DNA和匹配正常对照DNA的MSI状态,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不一致的原因。对于仅双核苷酸位点不稳定或MMR蛋白局灶区表达缺失导致检测结果不一致及检测结果不一致难以解释原因的标本,均进行非NCI Panel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验证和二代测序(NGS)法验证。结果511例胃肠道腺癌中,有15例(2.9%)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与IHC法检测结果不一致,胃腺癌患者的不一致率为7.5%(12/161),显著高于结直肠腺癌患者的0.9%(3/350,P<0.001)。导致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与IHC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及标本例数:(1)取材因素,6例;(2)2B3D NCI Panel设计局限性,3例;(3)肿瘤异质性,3例;(4)仅MSH6蛋白缺失:1例;(5)难以解释原因,2例。仅双核苷酸位点不稳定的3例标本,非NCI Panel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和NGS法验证结果均与IHC法检测结果一致。MMR蛋白局灶区表达缺失的3例标本和难以解释原因的2例标本,NGS验证结果与2B3D NCI Panel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结果一致,难以解释原因的标本还经NGS法检出柯尔斯顿大鼠肉瘤基因Ⅰ类变异和多个基因Ⅱ类变异。结论结直肠腺癌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与IHC法检测结果一致性比胃腺癌高。当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应在排除技术和判读失误后进行标本质量控�
- 顾怡瑾许海敏李启芸袁菲董磊王朝夫
- 关键词:结直肠腺癌错配修复蛋白微卫星不稳定
- 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gamma-delta T-cell lymphoma,PCGDTC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例PCGDTCL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以皮肤病变起病,肿瘤细胞表达T细胞标记和细胞毒性标记,不表达髓系、B细胞特异性标记;EBV原位杂交EBER阴性;基因克隆性重排结果为TCRγ阳性。结论 PCGDTCL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活检及TCR基因重排结果。
- 李芹芹袁菲袁菲董磊
- 关键词:皮肤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依据CT总碘摄取量预测胃癌新辅助化疗的反应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前瞻性评估双能量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DECT)中的总碘摄取(total iodine uptake,TIU)在预测胃癌病人新辅助化疗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44例化疗前、后均行DECT扫描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病人。计算肿瘤面积(%ΔS),直径(%ΔD)和密度(%ΔHU)的变化率来评估WHO、RESCIST和Choi标准。同时计算肿瘤体积(%ΔV)和门静脉期TIU的变化率(%ΔTIU-p)来评估ROC曲线下的界值。统计学分析不同标准与组织病理退缩分级(Becker)或PFS间的关系。结果:分别根据ΔV(43.34%,P=0.002)和ΔTIU-p(63.87%,P=0.002)的界值将病人分为反应组和非反应组。%ΔTIU-p标准与Becker间显示较强的相关性(r=0.602,P<0.001),%ΔV显示中等相关(r=0.416, P=0.005),而WHO(r=0.075, P=0.627), RECIST(r=0.270, P=0.077)和Choi标准(r=0.238, P=0.120)与Becker间无相关性。%ΔTIU-p(P=0.001)和Choi标准(P=0.013)的反应组和非反应组PFS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IU-p可预测进展期胃癌病人新辅助化疗后病理退缩。%ΔTIU-p分析新辅助化疗后的PFS有一定意义。
- 张阳张欢丁蓓袁菲马乾辰王柏松严福华杜联军
- 关键词:胃癌新辅助化疗
- 睾丸浆细胞瘤超声误诊1例分析
- 患者男65岁。发现右侧睾丸无痛性肿大3月余,并进行性增大,伴酸胀感,不伴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查体:右侧睾丸明显肿大,无触痛,质偏中。外院超声诊断:右侧睾丸肿大,睾丸炎可能。
- 陈林詹维伟袁菲
- 关键词:浆细胞瘤精原细胞瘤
- 文献传递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超声表现1例
- 患者女,24岁。反复右上腹疼痛及肩背部放射痛3周,伴呕吐、腹泻,无发热等症状。查体:上腹部饱满,右上腹触及一5cm大小的肿块,轻度触痛,表面较光滑,质地较韧。超声检查:胰状区见一7.2×5.3×6.5cm的椭圆形混合性回...
- 陈林詹维伟袁菲
-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 文献传递
- 转录因子Sp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1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并探讨其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胃癌原发灶及40例因胃良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标本中的正常胃黏膜组织Sp1表达情况,观察其表达特性并研究该因子表达与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所测正常胃黏膜组织Sp1表达阳性率仅为12.5%(5/40),且均表达于正常胃腺的颈部,在成熟细胞较多的胃腺体底部未见有表达。与之相反,Sp1在胃癌组织中则有较高表达率,为53.8%(35/65)。肿瘤组织中Sp1蛋白呈无表达、弱表达及强表达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700d、1560d及1026d,彼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Sp1蛋白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01,P=0.026),而与淋巴结转移数目及Lauren分型无明显相关(P=0.306,P=0.667)。结论在正常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Sp1蛋白表达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Sp1可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并可能通过除淋巴结转移以外的其他机制促进肿瘤的侵袭和发展。
- 张俊计骏袁菲陈军燕敏于颖彦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朱正纲
- 关键词:转录因子SP1预后淋巴结转移数目胃黏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胃癌组织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PDCN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患者均以皮肤病变为首发症状,肿瘤细胞一致表达CD43、CD56,8例CD4阳性,5例CD123不同程度阳性,T细胞和B细胞特异性标记阴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阴性;无B细胞受体或T细胞受体基因的单克隆性重排。结论 BPDCN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易累及皮肤,结合临床及病理特征可明确诊断。
- 李芹芹袁菲袁菲
- 关键词:淋巴瘤临床病理
-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对TI-RADS 4类和5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US-FNAB)细胞学检查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在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为4类、5类甲状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以期更好地对甲状腺结节进行术前定性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0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行甲状腺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并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的2 25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资料,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结节性质诊断的对照标准,观察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准确率。结果:通过细针穿刺细胞学联合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在TI-RADS 4A、4B、4C、5类结节中,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分别为38.4%、77.1%、85.3%、92.8%,与术后病理结果基本一致。结论:TI-RADS4类和5类的甲状腺结节,进行US-FNAB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可以更好的鉴别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对术前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李芹芹袁菲
-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
- 环氧化酶-2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3
- 2005年
-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并评价上述两指标与肿瘤新生淋巴管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3例胃癌原发灶标本COX-2与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淋巴管生成状况。结果所测63例胃癌组织中,COX-2及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42/63)和52.4%(33/63),35例标本(55.6%)中可检测到LYVE-1阳性的肿瘤新生淋巴管。COX-2表达与VEGF-C表达、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间呈明显相关关系(P<0.05);但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Lauren分型及有无浆膜浸润等无明显相关。结论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VEGF-C表达状态、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相关。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胃癌淋巴管生成,并顺次导致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 张俊计骏袁菲严超于颖彦刘炳亚朱正纲尹浩然林言箴
-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生成LYVE-1临床病理指标淋巴管形成
- Toll样受体4和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在肾上腺皮质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13年
-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和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GFL7)在肾上腺皮质癌(A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上腺皮质肿瘤石蜡封片标本48例,其中良性组20例,恶性组(ACC组)28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并分析良、恶性肾上腺皮质肿瘤中TLR4和EGFL7的表达情况。结果 TLR4在ACC组中呈高表达状态(20/28,71.43%),在良性组中阳性表达率较低(5/20,25.00%),ACC组与良性组之间TLR4的表达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EGFL7在AC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29%(18/28),良性组中为20.00%(4/20),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LR4和EGFL7在ACC中阳性表达率较高,可作为鉴別良、恶性肾上腺皮质肿瘤的分子标记物,有望为抗肿瘤靶向治疗在ACC中的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 徐云泽陈东宁祝宇赵菊平袁菲张翀宇朱奇沈周俊
-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癌TOLL样受体4免疫组织化学分子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