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鸣 作品数:27 被引量:163 H指数:6 供职机构: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盐酸阿罗洛尔治疗严重特发性震颤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盐酸阿罗洛尔治疗严重特发性震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严重特发性震颤患者给予盐酸阿罗洛尔,10mg晨服,每日1次,连续7d,若疗效满意,改为隔日晨顿服10mg,观察7d,若症状无加重,改为隔日顿服5mg,总疗程28d,治疗前后进行震颤评分。结果:震颤评分治疗前(15.2±2.4)分,治疗后(5.6±2.6)分,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血压、心率影响较小。结论:盐酸阿罗洛尔治疗严重特发性震颤有效、安全。 蔡鸣 马强关键词:盐酸阿罗洛尔 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磷酸化程度与颞叶癫痫患者认知缺陷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磷酸化程度与颞叶癫痫患者认知缺陷相关性。方法:2019年至2020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颞叶癫痫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同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对比两组一般临床指标、外周血清中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磷酸化程度;评估两组的智力、记忆力和认知功能障碍;通过Person法分析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磷酸化程度与颞叶癫痫患者认知缺陷相关性。结果:(1)比较显示实验组的Aβ1-28蛋白、Aβ1-40蛋白、tau蛋白和p-tau蛋白均高于对照组,但Aβ1-42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以及总智商(FI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评估低于对照组(P<0.05);(4)实验组的MoC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Aβ1-28蛋白、Aβ1-40蛋白、Tau蛋白和p-tau蛋白与颞叶癫痫患者认知缺陷存在正相关关系;Aβ1-42蛋白与颞叶癫痫患者认知缺陷则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颞叶癫痫患者认知缺陷与tau蛋白磷酸化程度、Aβ1-28蛋白、Aβ1-42蛋白和Aβ1-40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认知缺陷的判断指标,为体检或临床发现颞叶癫痫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缺陷提供依据。 刘丹 刘维婕 韩芳 蔡鸣 刘坤关键词:Β淀粉样蛋白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针灸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丘脑痛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将丘脑痛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联合针灸治疗组34例;单用针灸治疗组31例。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疗效评估指标。结果:黛力新联合针灸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用针灸治疗组(P<0.05),黛力新联合针灸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单用针灸治疗组(P<0.01)。结论:黛力新联合针灸治疗丘脑痛的疗效优于单用针灸治疗。 马强 梁金 蔡鸣 谷新医 高平关键词:丘脑痛 视觉模拟评分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针灸 西比灵治疗儿童偏头痛频繁发作的脑血流状态研究 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西比灵治疗儿童偏头痛频繁发作的脑血流状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CD)研究50例儿童偏头痛频繁发作患儿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脑血流改变及头痛发作变化情况。结果:(1)30例一侧偏头痛患儿服药前头痛侧与非头痛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有显著性差异(P<0.01),服药2周后双侧MCA、ACA的Vs无明显差异(P>0.05),非头痛侧服药前与服药2周后Vs无显著性差异(P>0.05);(2)20例双侧偏头痛患儿服药前与服药2周后的Vs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西比灵能明显改善偏头痛患儿的脑血流指标,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和头痛程度。 蔡鸣 马强关键词:西比灵 儿童偏头痛 脑血流 丹参多酚酸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对神经行为及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对脑梗死体积、神经行为及脑组织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清洁级)8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低剂量组(10mg/kg丹参多酚酸)、高剂量组(30mg/kg丹参多酚酸)、依达拉奉组(6mg/kg)各16只,对比各组大鼠术后24、48、72h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术后24h的脑梗死体积;测定各组大鼠72h后的脑组织中SOD、GSH-Px等指标。结果:术后24h,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依达拉奉组的脑梗死体积均小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和依达拉奉组的脑梗死体积均小于低剂量组(P<0.05);术后24、48、72h,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依达拉奉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小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和依达拉奉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小于低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依达拉奉组的脑组织中SOD、GSH-Px、BDNF、GDNF均高于模型组(P<0.05),而MDA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和依达拉奉组的脑组织中SOD、GSH-Px、BDNF、GDNF均高于低剂量组(P<0.05),而MDA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能促进氧自由基的清除,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少梗死面积,达治疗效果。 孙瑞坦 朴翔宇 蔡鸣 李研 罗斯文关键词:丹参多酚酸 局灶性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105例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两组,观察组为53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对照组包括24例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以及28例具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测定所有患者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并同时对他们进行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的TT4、FT4、MMSE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D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TT3、FT3、TSH、H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T4、FT4可能参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马强 蔡鸣 高平 王久武 刘维杰 张沁松关键词:甲状腺激素 总甲状腺素 游离甲状腺素 几丁质酶3样蛋白1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5年 慢性神经炎症现已确定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核心病理特征之一,但其在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作为胶质细胞来源的炎症因子,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3-like protein 1,CHI3L1,又称YKL-40)参与调控神经炎症、神经元变性及死亡等关键病理过程。研究表明,YKL-40通过抑制脑内淀粉样斑块清除和增强神经元毒性,促进AD核心病理的进展。其表达水平与AD的早期识别、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深入了解YKL-40与AD的关系,不仅对阐明神经炎症驱动AD发生发展的途径至关重要,更凸显了其作为新型AD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的重大价值,为开发更有效的AD诊疗策略提供重要方向。 徐曲 蔡鸣 马强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炎症 生物标志物 常态脑老化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及功能改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国人脑老化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形态与功能变化及beta Amyloid(Aβ)蛋白沉积变化做初步观察,以进一步探讨脑组织自然衰老的机制。方法以30例24-90岁无重要神经系统病史及神经病理改变的尸检脑标本为研究对象,以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成年以后至老龄期间人脑额叶、枕叶、海马及基底节区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蛋白以及beta Amyloid蛋白的情况。结果老年组脑皮质中GFAP阳性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染色明显增强,较成年组有明显的区别。老年组与成年组相比,S100阳性反应较强,S100IR细胞数量增多、细胞体积增大,Aβ40以细胞间质沉积为主,老年组明显可见聚集成团的的阳性物质,以额叶和海马居多。结论人脑组织在老化过程中的星型胶质细胞数目在脑组织中增加,星形细胞的功能更加活跃,提示其在脑老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常态脑老化过程中Aβ阳性物质表达亦增强,可能与脑功能损伤有关。 孙瑞坦 朴翔宇 蔡鸣 范姝君 王波 孙雷关键词:脑老化 星形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氟桂利嗪对偏头痛频繁发作患儿脑血流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2006年 蔡鸣 马强关键词:氟桂利嗪 偏头痛 收缩期峰值流速 免疫球蛋白联合泼尼松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AChR-Ab、MuSK-Ab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疫球蛋白联合泼尼松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乙酰胆碱受体(AChR-Ab)、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K-Ab)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泼尼松口服,观察组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AChR-Ab及MuSK-Ab变化、免疫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ChR-Ab、MuSK-Ab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4^(+)、CD3^(+)、CD4^(+)/CD8^(+)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效果显著,可减轻其临床症状,降低血清AChR-Ab、MuSK-Ab表达水平,提升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借鉴。 刘丹 韩芳 刘维婕 蔡鸣关键词:免疫球蛋白 泼尼松 重症肌无力 乙酰胆碱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