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过敏原在住院哮喘患儿中的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分析住院哮喘患儿的血清过敏原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有喘息症状且完成过敏原检测的患儿35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检出情况及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水平。根据诊断将患儿分为哮喘组(109例)和非哮喘组(246例),比较两组的过敏原分布差异及血清T-IgE水平。结果 355例患儿中,40.6%(144例)的患儿过敏原检测呈阳性。其中吸入性过敏原检出阳性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尘螨(82.6%,119/144)、屋尘(10.4%,15/144)、猫毛(10.4%,15/144),食物性过敏原检出阳性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鸡蛋白(12.5%,18/144)、鳕鱼/龙虾/扇贝(10.4%,15/144)、牛奶(10.4%,15/144)。哮喘组患儿的年龄大于非哮喘组[(8.8±2.9)岁vs (2.4±1.4)岁],过敏原sIgE阳性率高于非哮喘组[71.6%(78/109)vs 26.8%(66/246)],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非哮喘组[54.1%(59/109)vs 16.3%(40/246)],多重致敏率高于非哮喘组[26.6%(29/109)vs 10.2%(25/246)],血清T-IgE水平高于非哮喘组[344.0(108.0,920.0)IU/mL vs 79.6(26.2,280.5)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哮喘免疫病理以IgE增高为主。哮喘患儿与非哮喘患儿过敏原阳性率及分布模式存在差异,哮喘患儿过敏原阳性率更高,吸入性过敏原、多重致敏者更多,T-IgE水平更高。 刘晓颖 高宇 郁健雄 蔡斌 周霖关键词:喘息 哮喘 免疫球蛋白E 变应原免疫治疗 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为神经细胞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因子的实验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重要难题,主要的原因是损伤的神经元不再具有恢复正常突触连接的能力,目前认为损伤不是一个突发的过程,而是渐进的,包括神经退变和细胞的死亡.因而在大多数的中枢神经创伤和疾病中,由于神经元... 蔡斌关键词:胚胎干细胞 细胞分化 全反式维甲酸 绿色荧光蛋白 文献传递 诱导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01年 胚胎干细胞是一种能在体外增殖 ,又能保持未分化状态的干细胞 ,在一定诱导下 ,胚胎干细胞可向多个方向分化 ,并生成多种功能细胞。近年来还发现在全反式维甲酸的诱导下 ,胚胎干细胞可生成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等 ,这为利用胚胎干细胞进行中枢神经退行性变和损伤的治疗打下了基础。由于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株种类多、来源方便、诱导方法可靠易行等优点 ,因而在神经科学的各个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产生神经细胞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蔡斌 侯铁胜 刘少君关键词:胚胎干细胞 分化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婴儿恶性石骨症1例报告 被引量:1 2018年 病例资料 患儿,男,34个月,因“发现面色苍黄2个多月,咳嗽4 d”于2015年10月30日入院。患儿出生后9个月时因“狭颅症、脑积水”于外院行颅骨缝再造和颅骨整形术,术前体格检查发现双眼失明,术中查血红蛋白(Hb)为91 g/L;无面色苍黄,无气促,无口周青紫,无呕吐、腹胀,无茶色尿,无黑便,后未定期复查血常规。2015年9月19日因“长期便秘、面色苍黄2个月”至当地医院查血常规:Hb为51 g/L,未予特殊处理;2015年10月21日因“颅缝早闭术后”于当时接受手术治疗的医院复诊,查Hb为46 g/L,头颅CT扫描提示颅骨骨皮质增厚;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提示脾脏明显增大,所见肋骨、胸腰椎、骶髂骨等皮质增厚。未予特殊处理。 解飞 周霖 蔡斌 高宇 蒋瑾瑾关键词:石骨症 婴儿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己糖激酶缺乏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8年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例己糖激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男性患儿,6个月,临床表现为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等。基因检查发现HK1存在2个杂合突变位点c.995+5G>A(内含子12)和c.2216G>C(外显子20);患儿父母均为复合杂合突变,c.995+5G>A来自父亲,c.2216G>C来自母亲。文献检索已有报道的32例患者,多表现为出生时贫血、新生儿黄疸及肝脾肿大,基因检测以HK1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核苷酸点突变为主。结论本例患儿为中国首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的已糖激酶缺乏症。临床疑似己糖激酶缺乏症时,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 夏代提.伊斯拉皮勒 周霖 蔡斌 雷蕾 甘露 蒋瑾瑾关键词: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溶血病因系统分析法对提高新生儿溶血病因确诊率的作用 目的 探讨遗传性溶血病因系统分析法对提高新生儿溶血病因确诊率的作用。方法 应用溶血病因系统分析法同期对溶血性疾病患者进行三大遗传因素即红细胞膜病、红细胞酶病、血红蛋白病分析,并行排查其他因素如免疫性、病毒性、外源微生物、... 李津婴 钱宝华 郑素娟 查占山 花美仙 顾海慧 蒋瑾瑾 蔡斌枕寰枢后路不同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生物力学的不同方法对枕寰枢后路内固定进行评价,为临床对内固定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拟具体实现以下目的:1.通过对正常人体的枕寰枢复合体,寰枢椎不稳模型和枕寰枢不稳模型的三维运动范围的测量和分析.... 蔡斌关键词:枕寰枢复合体 生物力学 寰枢椎 经关节螺钉 内固定 文献传递 肾结合蛋白4基因突变致少年型肾消耗病1例报告 2025年 1病例资料患儿男,年龄为12岁1个月,因“多饮多尿1年,下肢酸痛1周、加重伴乏力2 d”,于2021年6月27日收入我院。2021年6月27日患儿至我院儿科就诊,血生化检查示血钾1.7 mmol/L、尿素14.6 mmol/L、肌酐280μmol/L,尿常规示蛋白质弱阳性,心电图示T波改变、ST段缩短。曾在7岁时行鼻息肉切除术,转归良好;1年前可疑“腰部外伤”史,未处理。否认家族性肾脏疾病、周期性麻痹病史。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16/66 mm Hg(1 mm Hg=0.133k Pa),BMI27.3kg/m^(2);颈下、腋窝及腹股沟可见色素沉着。 姜治仲 高宇 蔡斌 周霖关键词:基因突变 终末期肾病 儿童 2019-2023年上海市某医院儿童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特点及固有免疫细胞的变化 2025年 目的?分析2019-2023年上海市某医院儿科门急诊就诊儿童中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的发病特点及固有免疫细胞的变化,为儿童流感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急诊就诊且完善流感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的流感样症状(ILI)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月为监测基本单位,采用折线图描述流感病例数及阳性率变化情况。将所有ILI儿童分为新冠疫情前组(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冠疫情期间组(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冠疫情后组(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比较各组间的流感病毒阳性率差异。为进一步观察实施非药物干预(NPI)措施后甲型流感患儿固有免疫细胞的变化情况,同时考虑到儿童白细胞发育特点,根据年龄将甲型流感患儿分为0~6岁和7~16岁2个亚组,在各亚组内,将患儿分为NPI实施前组和NPI实施后组,按照性别、年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1∶1)后,比较两组间的血常规参数差异。结果 共纳入ILI儿童41 028例,在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冠疫情期间,流感病毒阳性率明显降低(P<0.001),几乎没有检测到流感病毒的活动;2023年3月流感高峰复现,高峰期滞后,但高于往年峰值,且达到峰值的速度更快。在2个年龄亚组内,NPI实施后组甲型流感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均低于NPI实施前组(均P<0.001),单核细胞比例均高于NPI实施前组(均P<0.001)。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实施的NPI措施在切断流感传播途径的同时,也改变了流感的流行趋势。疫情后,流感病毒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甲型流感患儿出现了更严重的免疫反应,建议在流感流行季节来临前加强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 时玉霞 周霖 蔡斌 张露 王婷婷 雷蕾关键词:流行性感冒 血常规 儿童 儿童过敏性紫癜9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91例HSP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并与我国湖南省、西藏高原地区、武汉市以及印度尼西亚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纳入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87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HSP患儿与健康对照儿童以及单纯皮肤、非肾脏混合和肾脏受累HSP患儿的免疫功能。结果纳入研究的91例患儿男女比例为1.07∶1,平均年龄为(8.3±2.4)岁,>5岁且≤10岁年龄段是发病高峰,发病季节集中于10~12月;发病原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34例(37.36%)的HSP患儿发病前2周内有明确呼吸道感染史。在临床表现方面,首发症状有皮疹损害者80例(88.89%),随后的整个病程中91例(100.00%)患儿均先后出现皮疹。首发症状有肾脏损害者12例(13.19%),随着病程发展增加到34例(37.36%),低于湖南省的发生率(χ~2=19.194,P<0.01),但高于西藏高原地区和武汉市(χ~2=3.591、12.319,P均<0.05)。>10岁且≤15岁患儿肾脏受累比例高于>5岁且≤10岁和>1岁且≤5岁两个年龄段[57.14%(16/28)vs 30.19%(16/53)、20.00%(2/10),χ~2=5.570、4.077,P均<0.05]。出现各类伴随症状的时间平均约为7 d,肾功能异常出现最晚,平均约10 d。在免疫功能方面,HSP患儿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其与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t=8.460、9.460,P均<0.01),但在HSP患儿单纯皮肤组、非肾脏混合组和肾脏受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P患儿Ig G、Ig A、Ig E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7.841、13.933、6.870,P均<0.01),其中肾脏受累组的Ig G和Ig A水平均高于单纯皮肤组(t=4.941、5.111,P均<0.01)。结论隐匿性感染对HSP发病的影响不容忽视。相比其他临床症状肾脏受累较为隐匿,疾病早期肾功能正常的患儿仍有必要较长时间动态监测尿常规。大多HSP患儿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CD4+与CD8+T淋巴� 雷蕾 周霖 蔡斌 甘露 高宇 蒋瑾瑾关键词:过敏性紫癜 儿童 免疫功能 肾脏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