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现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军区卫勤课题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亚低温
  • 2篇颅脑
  • 2篇高温高湿环境
  • 1篇代谢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降钙素原
  • 1篇亚低温治疗
  • 1篇氧代谢
  • 1篇氧消耗
  • 1篇应激
  • 1篇应激障碍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诱发电位
  • 1篇诱发电位检测
  • 1篇神经外科
  • 1篇神经外科重症
  • 1篇神经外科重症...
  • 1篇中脑
  • 1篇重型
  • 1篇重型颅脑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肖现
  • 3篇何强华
  • 3篇李扬
  • 2篇谢培增
  • 2篇刘宏
  • 2篇谢星
  • 2篇刘君
  • 2篇朱红胜
  • 2篇杨华
  • 2篇王松青
  • 1篇黄仁强
  • 1篇张爱华
  • 1篇熊伟
  • 1篇常大川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脑氧代谢的变化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损伤(MMESHI)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氧代谢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MMESHI患者(GCS≤8分)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采用Neurotrend-7TM多参数监测系统持续监测脑组织氧分压(PbtO2)、二氧化碳分压(PbtCO2)、pH值(pHbt)及脑温(BT),比较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30例患者伤后平均PbtO2(8.6±4.6)mmHg,PbtCO2(68.1±8.2)mmHg,在亚低温治疗中PbtO2逐渐增高与PbtCO2逐渐降低,达到正常范围并保持稳定。②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未见与监测有关的并发症。③MMESHI后脑氧代谢指标与GCS,GOS均无明显相关,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与GOS呈正相关。结论脑氧代谢持续监测安全、有效,有利于早期发现MMESHI后脑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MMESHI后的脑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治疗中脑氧代谢的相对变化与其绝对数值相比,在进行伤情、预后评估及治疗评估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谢培增朱红胜何强华李扬刘君谢星肖现刘宏
关键词:高温高湿环境亚低温氧消耗
诱发电位检测亚低温对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伤的疗效
2006年
目的 通过诱发电位(EP)监测,探讨亚低温对高温高湿环境下特重型颅脑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受伤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32℃,RH≥80%)8h内入院的特重型颅脑伤(GES≤5)60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亚低温组肛温降至33℃~35℃,对照组用常规治疗。于降温前、降温过程中及复温后监测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照组在同样的时间段监测上述指标。统计分析亚低温组与对照组诱发电位的变化情况。结果亚低温组在治疗后SINEP的N20波变化值为(0.87±0.52)μV,对照组为(0.61±0.49)μV,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BAEP的V/I波幅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从神经电生理角度来看,亚低温对GES为3~5分的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伤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谢培增朱红胜何强华肖现李扬刘君刘宏谢星
关键词:高温高湿环境亚低温诱发电位脑干
颅脑损伤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24年
目的探索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至2022年期间入住的90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ocale,GO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纳入预后良好患者56例,利用DSM-5的PTSD诊断与统计手册进行PTSD的评估,并收集入院时血液及脑脊液相关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BI患者PTSD的患病率为39.3%,与未出现PTSD的患者相比,发生PTSD的患者的血浆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脑脊液中体液WBC(WBC-body fluid、WBC-BF)和脑脊液蛋白含量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OR=3.735,95%CI:1.109-12.577,P=0.033)、NLR(OR=3.742,95%CI:1.112-12.591,P=0.033)和脑脊液WBC-BF(OR=1.216,95%CI:1.072-1.378,P=0.002)是PTSD的影响因素.中性粒细胞AUC为0.880(P<0.01)、敏感性63.6%、特异性为97.1%,NLR的AUC值为0.799(P<0.01)、敏感性81.8%、特异性为85.3%,WBC-BF的AUC值为0.889(P<0.01)、敏感性81.8%、特异性为76.5%.结论中性粒细胞、NLR、脑脊液WBC-BF是TBI患者发生PTSD的独立影响因素,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对它们的监测有利于早期预测并及早干预,降低PTSD的发病率.
王松青杨华黄仁强肖现熊伟梁海辉陈志鹏卢昆袁其俊常大川
关键词:颅脑损伤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颅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2医院NICU中接受血清降钙素原测定的神经外科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 0.2 ng/mL认定为阳性结果通过临床和/或微生物学诊断感染。以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 0.2 ng/mL评估临床或微生物感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本研究的163名患者中,51名患者降钙素原测定阳性,降钙素原水平 >0.2 ng/mL与感染无显著相关性。降钙素原水平 >0.2 ng/mL的假阴性率为37.4%,假阳性率为11.0%,敏感性为35.1%,特异性为64.7%,阳性预测值为73.9%,阴性预测值为45.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作为生物标志物在NICU患者中诊断颅内感染的效用有限,应谨慎和有选择地使用血清降钙素原测定诊断颅内感染。
肖现何强华王松青李扬杨华张爱华彭玉洁潘宏华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颅内感染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外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