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永青
- 作品数:22 被引量:103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72例布氏杆菌病临床诊断体会被引量:37
- 2006年
- 王勤英窦永青
-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慢性化
- 失代偿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第1次出现并发症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89例失代偿性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并对临床失代偿发生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第1次出现并发症时,腹水最常出现占40例(44.9%),其次上消化道出血21例(23.6%),自发性腹膜炎18例(20.2%),肝性脑病10例(11.2%)。在平均62个月(60~66个月)随访过程中,42例患者出现腹水(47.2%),16例出现自发性腹膜炎(18.0%),14例上消化道出血(15.7%),7例肝性脑病(7.9%),10例肝癌(11.2%)。肝癌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1.2%),每年的病死率4.5%。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为第1个失代偿期并发症者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5%、85.0%、75.0%、83.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胆红素为临床失代偿发生的惟一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个缓慢进行性疾病,肝癌是其重要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对预后有影响,这些结果将有利于探讨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的自然病程和临床预后。
- 吴赤红田庚善王勤环于岩岩窦永青徐小元
- 关键词:肝硬化预后腹水
- 双利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王勤英窦永青赵龙凤
- 关键词:双利肝慢性乙型肝炎HBV乙型肝炎病毒
-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延诊1例被引量:3
- 2018年
-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7岁,主因持续发热1个月入院。患者入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8℃,以午后为著,伴头痛、全身乏力,无发冷、寒战,无咳嗽、咳痰、盗汗,无恶心、呕吐及腹痛,无皮疹、肌肉关节痛及口腔溃疡等,多次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不清,均以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科门诊,以不明原因发热收住院。患者既往诊断为“心脏瓣膜病(具体不详)”;近1个月体重下降约5 kg。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史,否认患疟疾、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及接触史。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8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0/76 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轻度贫血貌,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大,心肺及腹部未见阳性体征,双下肢无水肿。颈无抵抗,Kernig征、Brudzinski征均阴性。
- 苗艳天窦永青郝彦琴王勤英
- 关键词:发热感染性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探究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休息、异甘草酸镁、谷胱甘肽、血浆、白蛋白、抗乙肝病毒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TNF-α水平,并详细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88,P<0.05);两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56±38.67) U/L比(121.23±39.65) U/L,(62.45±5.46)%比(54.88 ±5.37)%,(175.67 ±42.34) μmol/L比(214.56±43.45)μmol/L,t=3.959、6.252、4.054,均P<0.001];两组治疗前血浆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76.45±20.41) ng/L比(221.43±21.4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13,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与对照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3,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肝功能明显改善,降低血浆TNF-α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 窦永青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门冬氨酸鸟氨酸前列地尔肿瘤坏死因子-Α
-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慢性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的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慢性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慢性肝损伤组及双利肝治疗组(双利肝组),每组10只。采用CCl4复合因素复制慢性肝损伤模型,4周末处死动物,取血检测血浆内毒素(E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4(IL-4),同时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①CCl4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组与正常大鼠组相比,血浆ET、血清ALTI、L-4水平明显增高(P<0.05),血清IL-2、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②与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组相比,双利肝组血浆ET、血清ALTI、L-4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IL-2、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5)。③组织学观察:经双利肝治疗后肝脏组织学明显改善。结论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大鼠存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后者可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经双利肝治疗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Th1/Th2比例得到调整,肝细胞损伤减轻。
- 窦永青王勤英赵龙凤韩德五
- 关键词:内毒素血症
- FRNK质粒转染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质粒瞬时转染肝星状细胞(HSC),对纤维连接蛋白(FN)刺激的HSC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脂质体介导法进行FRNK质粒转染;Western blot技术检测FRNK、黏着斑激酶(FAK)、p-FAK(Tyr^(397))蛋白的表达情况,鉴定转染效果;改良MTT法测定HSC增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时相。结果:FRNK质粒转染HSC 48 h时,FRNK蛋白表达最强(P<0.01);FAK蛋白转染前后无明显差异(P>0.01);FRNK质粒组p-FAK(Tyr^(397))蛋白含量(0.40±0.14)较空质粒组(1.89±0.25)显著下降(P<0.01);FRNK在HSC大量表达后,于转染12 h、24 h、48 h的HSC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0.07%、26.16%和29.77%(P<0.01),呈时间依赖性关系;FRNK质粒组G0/G1期细胞数(71.4±2.81)较空质粒组(48.9±1.66)明显增加(P<0.01)。结论:脂质体介导下FRNK质粒转染,可使外源性FRNK在HSC内大量表达,抑制FAK磷酸化,阻滞HSC周期时相于G0/G1期,抑制HSC增殖。
- 霍晓霞张晓岚申建刚魏娟窦永青
-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增殖黏着斑激酶细胞周期
- 六味五灵片联合丙酚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六味五灵片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4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诊治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口服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25 mg/次,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六味五灵片,1.0 g/次,每日3次。两组连续治疗24周。观察对比两组疗效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抗原(PC-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肝脏硬度数值(LSM)、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清可溶性Ⅰ型补体受体(sCR1)、血清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73(GP73)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29%(P<0.05)。治疗后,两组TBIL、ALT、AST、GG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TBIL、ALT、AST、GGT水平均较低(P<0.05)。治疗后,两组LN、PC-Ⅲ、HA、Ⅳ-C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LN、PC-Ⅲ、HA、Ⅳ-C指标均较低(P<0.05)。治疗后,两组LSM显著降低,而SF-36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LSM低于对照组,而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味五灵片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较佳,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借鉴与推广。
- 窦永青张丽卫飞燕李贝贝王慧君
- 关键词:六味五灵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实验性肝炎的影响及其治疗对策的研究
- 目的:观察丹参、大黄合剂(双利肝)及其配伍牛磺酸、精氨酸对CCL<,4>所致的急性肝炎的治疗作用以及双利肝对慢性肝炎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的研究.CCL<,4>所致急性肝炎大鼠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后者可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的...
- 窦永青
- 关键词: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丹参牛磺酸精氨酸
- 文献传递
- 病毒性肝炎患者继发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发展至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06-01~2016-12-31期间我院感染科接收的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病例组)和病毒性肝炎患者(对照组)各189例为研究对象,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检查时的基本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社会人口学特征、病毒性肝炎病史和行为习惯等,分析影响病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长期大量饮酒(OR=2.23,95%CI 1.44-5.69]、长期大量吸烟(OR=1.99,95%CI 1.39-4.03)以及长期晚睡(OR=1.78,95%CI 1.03-2.33)是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2)保肝治疗(OR=0.88,95%CI 0.71-1.16)、抗病毒治疗(OR=0.29,95%CI0.22-0.74)和身体锻炼(OR=0.41,95%CI 0.18-0.79)是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的保护性因素(P<0.05);(3)劳动、肝病家族史、职业在本次研究中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不能坚持抗病毒治疗、不配合保肝治疗、大量饮酒、吸烟、长期晚睡和缺乏锻炼等不良行为习惯。医院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坚持抗病毒治疗与保肝治疗,预防肝硬化的发生。
- 窦永青郝彦琴王勤英李红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