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明
- 作品数:13 被引量:52H指数:5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甘精胰岛素联合预混胰岛素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联合预混胰岛素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将80例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良T2DM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原预混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早餐前同时注射)与对照组40例(在原方案基础上调整剂量)。两组均予阿卡波糖片100 mg每晚餐中口服及二甲双胍片0.5 g三餐后口服,同时根据血糖调整各组胰岛素用量。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3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体质量指数(BMI)、日胰岛素剂量、低血糖事件及血浆OX-LDL。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FBG、三餐2 h PG、晚餐前血糖、日血糖差值、Hb A1c、OX-LDL均下降(均<0.05);治疗后对照组日胰岛素剂量及BMI明显增加(均<0.05),而观察组无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BG、3餐后2 h PG、晚餐前血糖、日血糖差值,Hb A1c、日胰岛素剂量、低血糖事件及OX-LDL均下降(均<0.05)。结论用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欠佳的T2DM患者,改为早餐前甘精和预混胰岛素注射治疗,在改善血糖谱及低血糖风险的同时,能降低血浆OX-LDL水平,一定程度上延缓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进展。
- 励晶赵廷启王黎明毛玉山王铁樵严海燕
- 关键词:胰岛素OX-LDL
- 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联合预混胰岛素早餐前注射方案对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予原预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早餐前同时注射,晚餐前口服瑞格列奈片)和对照组(35例,继续原方案),各组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用量。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3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及低血糖事件。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FBG、3餐2hPG、HbA1C均下降(均<0.01);而试验组FBG、午餐2hPG、HbA1C、日胰岛素量及低血糖事件较对照组进一步下降(<0.01)。对照组胰岛素量和BMI增加(<0.01),试验组BMI无改变(>0.05)。结论用预混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改为早餐前甘精和预混胰岛素注射并晚餐前瑞格列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FBG、午餐2hPG和HbA1C,并减少低血糖及体质量增长风险。
- 励晶王黎明
-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预混胰岛素
- 不同强度急性运动负荷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急性运动负荷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病情稳定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30例,在原有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随机分成3组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负荷3 d,观察患者运动负荷前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的变化。结果轻度强度急性运动对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控制无明显差异(P>0.05)。中度及重度强度的急性运动负荷对控制血糖有较好疗效,可减少餐后2 h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重度强度运动相比,中度强度运动出现低血糖等不适症状发生率较低,患者耐受性更好(P<0.05)。结论中度强度运动对血糖控制可达到满意效果,安全可靠。
- 王铁樵毛玉山王黎明励晶麦一峰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糖有氧运动
- 二甲双胍联合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对新诊断T2DM患者给予二肽基肽(DPP-4)抑制剂联合口服药降糖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DPP-4抑制剂,随访24周,观察FPG、2hPG和HbA1c等有效性指标及BMI,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PG和HbA1c相较于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HbA1c达标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P<0.05),两组治疗后BMI及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T2DM降糖效果更好,对体重无影响,不会增加低血糖风险。
- 赵廷启王黎明
- 关键词:DPP-4抑制剂二甲双胍
- 硫化氢对糖尿病大鼠ED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硫化氢(H2S)对糖尿病(DM)大鼠勃起功能障碍(ED)的影响。方法:将70只SD雄性大鼠分为2组,6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M大鼠模型,10只注射生理盐水为正常对照。阿朴吗啡诱导勃起后检测DM造模成功大鼠的勃起功能情况,将存在ED的36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硫氢化钠组(DM+NaHS组)和糖尿病+西地那非组(DM+sildenafil组)。DM+NaHS组每天腹腔注射NaHS(50μmol/kg),DM+sildenafil组每天给予西地那非(5 mg/kg)灌胃,DM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注射体积为0.25 mL。持续饲养1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勃起功能情况,采集各组大鼠动脉血,测定血液中H2S含量及各组阴茎海绵体组织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lyase,CSE)活性及CSE表达水平。结果:STZ诱发的DM造模成功率为81.7%(49/60),DM大鼠发生ED的比例为73.5%(36/49),与DM组比,DM+NaHS组和DM+sidenafil组大鼠勃起功能良好,3个实验组大鼠勃起率分别为(33.3±5.5)%、(54.5±5.3)%和(63.6±9.1)%。与正常大鼠组比,各组DM大鼠阴茎海绵体中CSE活性与表达水平均有下降,其中DM+NaHS组大鼠的CSE活性及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M组(P<0.05)和DM+sildenafil组(P<0.05)。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中ED发生率较高,H2S对糖尿病合并ED大鼠勃起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外源性给予H2S可以反馈性抑制大鼠阴茎组织中CSE的活性和表达。
- 毛玉山叶小磊麦一峰王少敏洪中立王黎明赵廷启王铁樵吕迪何文明
- 关键词:硫化氢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
-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探讨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降糖方案(胰岛素和以格列齐特缓释片为主的口服药)对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的疗效,探讨LADA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把谷氨酸脱羧酶(GAD-Ab)和/或胰岛细胞抗体(ICA)阳性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52例)予胰岛素降糖治疗,拒绝胰岛素治疗的患者(46例)采用以格列齐特缓释片为主的口服药降糖,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的糖脂代谢,体质量指数,C肽水平及抗体变化。结果两种治疗方法血糖均可达到良好控制,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及脂代谢均无明显变化;但治疗两年后观察发现促泌剂治疗组GAD-Ab滴度及ICA阳性率较前明显升高,C肽水平也较前下降,且差异均有显著性;而胰岛素治疗组GAD-Ab滴度明显下降(<0.05),36%的患者ICA转阴;C肽水平较前明显升高(<0.05)。结论临床确诊为LADA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促泌剂类药物,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以保留残存的胰岛细胞。
- 赵廷启王黎明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
-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 2006年
- 王黎明
-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胰岛素泵妊娠合并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并发症
- 那格列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6年
- 王黎明
- 关键词:那格列奈早期胰岛素分泌餐后血糖
- 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
- 2006年
- 目的观察马来酸罗格列酮在提高胰岛素的疗效及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方面的作用。方法经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未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采用胰岛素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对照组26例单独用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胰岛素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12周治疗,两组患者在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胰岛素日均需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体重增加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治疗较单独治疗优越,安全性好。
- 王黎明
- 关键词:罗格列酮胰岛素
- T_2DM伴NAFLD患者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浆内脂素水平的变化
- 2011年
-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治疗前后2型糖尿病(T2DM)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浆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伴NAFLD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给予单纯胰岛素(A组)和胰岛素+吡格列酮(B组)治疗,另择单纯T2DM患者60例作为T2DM组,并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以观察三组人群Visfatin水平差异并T2DM伴NAFLD患者治疗前后Visfatin及胰岛素抵抗改善情况。结果单纯T2DM组的Visfatin水平、HOMA-IRI、腰围(WC)、TG均高于正常体检组,而均低于T2DM伴NAFLD组(均<0.05)。FBG、WC、ALT及GGT为影响血浆Visfatin的独立危险因素。A、B两组较治疗前胰岛素抵抗(IR)明显减轻,血浆Visfatin水平下降,胰岛功能(HOMA-BI)改善(均<0.05)。A与B组相比:治疗前IR、血浆Visfatin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B组的IR及Visfatin水平显著低于A组(<0.05)。Visfatin与IR呈正相关。结论 Visfatin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机制与T2DM、腹型肥胖及NAFLD的进展有相关性。应用吡格列酮可能干预T2DM患者NAFLD的发生发展。
- 王黎明励晶
- 关键词:VISFATIN非酒精性脂肪肝吡格列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