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龙
- 作品数:26 被引量:14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活检及微转移免疫组化研究
- 目的:该研究的设计旨在预测并验证前哨淋巴结在结直肠癌的分布情况;探讨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技术方法,及其可行性、准确性;研究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技术在优化病理检查,提高结直肠癌分期方面的临床价值.结论:(1)结直肠癌异...
- 王福龙
- 关键词: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
- 文献传递
- 结直肠癌辅助门静脉持续灌注化疗与肠腔化疗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比较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经门静脉持续灌注 5 FU 7d与术中肠腔一次给药化疗对减少术后肝转移、提高术后远期疗效的作用。方法 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 16 2例 ,随机分为门静脉化疗组 (A组 ) 82例和肠腔化疗组 (B组 ) 80例 ,两组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Dukes′分期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A组术中经大网膜静脉向门静脉插管 ,导管远端引出腹壁固定 ,术后即从门静脉导管持续给予 5 FU 1g/d ,连续 7d ,B组术中用肠腔化疗加一次性经大网膜静脉注射 5 FU。用SPSS8 0分析比较两组的近期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较多 ,但平均住院时间及生存曲线等指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全组 5年生存率 76 7% (A组74 3% ,B组 79 2 % )。用Gehan法检验两组生存曲线 ,其差异也无显著意义。全组肝转移率为19 8%。多因素分析显示 ,影响本组预后的因素为Dukes′分期 (P <0 0 5 )。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经门静脉持续灌注 5 FU 7d的辅助化疗方法与肠腔化疗对预防肝转移、提高生存率有一定的作用 ,二者疗效相当 。
- 潘志忠万德森卢震海李力人陈功周志伟伍晓军丁培荣王福龙
- 关键词:结肠肿瘤直肠肿瘤门静脉灌注肠腔化疗
- 贝伐珠单抗联合术前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术前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8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按照一线化疗方式分为贝伐珠单抗联合术前化疗组(单抗组,32例)和单纯术前化疗组(化疗组,57例)。单抗组男24例,女8例;年龄29~74岁,中位年龄59岁;结肠癌22例,直肠癌10例。化疗组男42例,女15例;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57岁;结肠癌42例,直肠癌15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肝转移瘤反应率、切除率、转化率及术前治疗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单抗组中位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6个月,化疗组13个月,两组肿瘤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05)。单抗组肝转移瘤反应率、切除率、转化率分别为59%(19/32)、69%(22/32)、53%(17/32),化疗组相应为39%(22/57)、54%(31/57)、40%(23/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1,1.755,0.983;P〉0.05)。单抗组总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2%(4/32),其中2例中性粒细胞下降,1例手足综合征和1例Ⅲ度牙龈出血;化疗组为9%(5/57),其中3例血小板下降,1例中性粒细胞下降和1例肝功能损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3,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术前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安全的,有望使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更长无瘤生存期,可能有潜在疗效。
- 卢震海王福龙彭健宏元云飞姜武李宇红伍小军陈功丁培荣李力人万德森潘志忠
-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结直肠癌肿瘤转移
- 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后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被引量:7
- 2013年
-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手术切除是惟一可能治愈的方法,通过积极的转化治疗可以使一部分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病灶转化为可切除,并获得良好的生存。基于转化治疗后肝切除预后与转化治疗的线数、疗程等有关,多程化疗后带来的肝脏毒性及术后并发症增加等情况,建议在高强度、高效化疗适当疗程后,肿瘤退缩至符合可切除标准即可。关于最佳手术方式、同期肝转移原发灶与转移灶处理先后顺序问题,目前没有定论,建议由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王福龙潘志忠
- 关键词:结直肠癌
-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定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4年
- 王福龙潘志忠万德森
- 关键词: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定位SLN癌肿播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 初始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再思考被引量:2
- 2020年
- 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但是术后复发率较高。对于可切除肝转移病灶,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降低术后复发;但是也可能会引起肝损伤,延误手术。目前对于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否应该行新辅助化疗,以及如何筛选新辅助化疗的获益患者,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笔者所在中心的临床实践,从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发展、新辅助化疗适应证的指南推荐、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新辅助化疗的常见问题四个方面,对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认识和思考进行详细阐述。
- 陈功李宇红张荣欣李斌奎王福龙元云飞潘志忠万德森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转移化疗外科手术
- 肝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4例被引量:3
- 2006年
- 谈景旺陈文陈立武黄泽文王君王福龙张伟平林晶吕立志张绍庚江艺
- 关键词:肝移植EB病毒
- 影响T_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研究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T2期直肠癌局部切除选择病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根治性切除的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离肛缘距离、肿瘤直肠位置、肿瘤占肠腔周径、大体类型、组织分型、分化程度、送检淋巴结数量、浸润深度、术前血CEA、术前血CA199、组织ER、组织PR、组织CEA、组织P53等临床病理参数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3.9%(95/398),淋巴结转移与年龄和术前血CEA相关,与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大体类型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肿瘤大体及年龄相关。结论高龄增殖型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局部切除可行性较大。
- 王福龙潘志忠万德森卢震海李力人陈功伍小军丁培荣孔令亨
- 关键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T分期局部切除
- 4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检测被引量:17
- 2007年
- 目的:评价中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对42例确诊为原发性胃肠道肿瘤并适合手术治疗者,分别于术前、手术后1周、2周、3周及4周测定外周血NK细胞活性、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分析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NK细胞活性、CD3+、CD4+显著降低(P<0.05),而CD8+明显升高(P<0.05),致CD4+/CD8+比值进一步降低(P<0.01);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在手术后2周明显受抑制,术后3周开始有改善,术后4周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若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其细胞免疫功能可再次呈现受抑制状态。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与肿瘤负荷存在一定相关性,手术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也抑制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 钱印榕王福龙王君黄泽文
-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
- 大切片P53免疫组化染色对判断直肠癌远端扩散长度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2
- 2004年
- 背景与目的:目前直肠癌远端的安全分子切除长度尚无定论。本研究拟探索直肠癌远端肠壁内浸润的分子长度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阐明根治性直肠癌远端正常肠管应切除的安全长度。方法:收集1996年8月~1997年10月手术切除的P53阳性直肠癌标本61例,应用大切片P53免疫组化染色、对照常规HE染色,在显微镜下测量远端肠壁内浸润长度,并根据组织回缩比率,换算成活体远端浸润的实际长度;长期追踪随访,用寿命表法估计、比较各组浸润长度的生存曲线。结果: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3阳性直肠癌,82.0%(50/61)病例向远端浸润,肠壁内扩散的分子长度0.11~3.50cm,平均0.59cm,>3cm仅1例;而用常规HE染色观察,29例(47.5%)发生肠壁内扩散,长度为0.10~1.39cm,平均0.13cm,两组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1);随访结果表明,浸润长度>1cm的病例,其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远端浸润或浸润<0.5cm组(P<0.05)。结论:用免疫组化染色较常规HE染色测量直肠癌远端浸润长度更准确,对指导临床更有意义。P53阳性直肠癌远端浸润多数在1cm以内,根治术切除肿瘤远端正常肠管3cm对95%以上的病例已安全。浸润长度>1cm的病例生存率明显降低。
- 潘志忠万德森张昌卿邵建永李力人陈功周志伟卢震海王福龙
- 关键词:直肠癌免疫组化染色肠壁HE染色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