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松林

作品数:40 被引量:208H指数:7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文学
  • 6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康拉德
  • 7篇文学
  • 7篇小说
  • 4篇道德
  • 3篇诗学
  • 3篇文化
  • 3篇伦理
  • 3篇翻译
  • 2篇译介
  • 2篇英译
  • 2篇政治
  • 2篇外国文学
  • 2篇文本
  • 2篇文学研究
  • 2篇写作
  • 2篇伦理观
  • 2篇卡莱尔
  • 2篇莱尔
  • 2篇翻译策略
  • 1篇大众

机构

  • 20篇宁波大学
  • 18篇江西师范大学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作者

  • 40篇王松林
  • 2篇杨丽华
  • 2篇熊卉
  • 2篇钟永军
  • 2篇王晓兰
  • 2篇李洪琴
  • 1篇吕宝霞
  • 1篇李蕾
  • 1篇胡红霞
  • 1篇王晓兰
  • 1篇李洪琴
  • 1篇葛春萍
  • 1篇刘筱妍
  • 1篇余建军
  • 1篇黄金金
  • 1篇郑少敏

传媒

  • 13篇外国文学研究
  • 3篇现代语文(下...
  • 2篇外语与外语教...
  • 2篇宁波大学学报...
  • 2篇世界文学评论...
  • 2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外国文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江西教育学院...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语文(上...
  • 1篇外国语言与文...
  • 1篇现代语文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黑暗之心》的框架叙事模式被引量:1
2009年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的叙述手法一改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采用了框架故事叙事的方法,这一手法成为彰显主题的一个重要外化形态。本文分析了《黑暗之心》中叙述者马洛与主人公马洛、叙述者"我"与叙述者马洛的叙述视角的转换关系,并藉此说明这一叙事模式与作品的反殖民主义主题的有机融合。
郑少敏王松林
关键词:康拉德《黑暗之心》
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被引量:77
2003年
本文从忠实性、艺术性和(大众)文化性三个方面考察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重构,在区分"作品"和"文本"的概念基础上,指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该将电影视为一种有自身独特风格的与小说平等的作品来"阅读",而不能视其为小说文本的附庸.
王松林李洪琴
关键词:电影文本教学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向其人民代表所做的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部署,报告的英译本在向外展示国家形象、宣传党的宗旨和会议精神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探讨《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并定义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类型,分析了文本类型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实例应用,表明了文本类型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可应用性,旨在为政论文献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
钟永军王松林黄金金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信息型文本
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
康拉德研究在国内外已成“显学”,康拉德研究人致经历了一个由纳入经典(四、五十年代)到研究热点(六、七十年代)再到研究热潮(八、九十年代)的过程。总的说来,研究的走向与不同时代的社会和批评思潮有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
王松林
关键词:康拉德伦理观海洋小说丛林小说城市小说
文献传递
英美康拉德研究综述被引量:6
2004年
1998年7月,英国兰登书屋评选出了20世纪100部英语经典小说,其中康拉德的小说独占了4部,是作品当选最多的作家;在评选出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部小说中,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也榜上有名。这位21岁还不懂英语的波兰裔作家竟然在世界文坛上独领风骚,不能不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奇迹。在西方。
王松林
关键词:康拉德小说形式吉姆爷世界文坛兰登书屋女权主义批评
旅游语篇翻译的审美传达被引量:3
2007年
对比中西审美差异,指出西方人特有的审美观使其旅游语篇表现出直观美,逻辑美和简约美的美学特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相应采取去虚留实、化隐为显和删繁就简的翻译策略,以求符合西方民族的审美情趣,吸引外国游客。
杨丽华王松林
关键词:审美观简约美
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两大走向被引量:19
2004年
本文以“唯实”与“唯心”两大创作哲学为依据 ,指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两大走向 ,即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前期后现代主义小说和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晚期后现代主义小说。前者的创作本质是“唯实”的 ,流露的依然是现代主义小说的“虚无”情绪 ;后者的创作本质是“唯心”的 ,承继了 1 9世纪的浪漫主义精神。前期和晚期后现代主义小说都富有实验主义精神。前者的实验重在小说的形态及语言 ,是对看待和言说世界方式的实验 ;后者的实验重在世界本身 ,是对世界存在的种种 (超自然 )可能性的探索。
王松林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小说唯心浪漫主义精神虚无言说
从翻译文化派角度看林译小说被引量:1
2007年
从翻译文化派角度来看,林译小说之所以能“不忠”却又风靡一时是因为以下方面的原因:意识形态方面,林纾使翻译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使作品符合译入语社会伦理道德;诗学观方面,林纾维护传统文学形式,同时引进新的文学形式;赞助人方面,林译小说得到资产阶级改良分子、读者和出版社的支持。
杨丽华王松林
关键词:林译小说意识形态诗学观赞助人
海盗精神与绅士风度:史蒂文森笔下人物形象的双重性探析
2020年
史蒂文森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性,即海盗精神与绅士风度。人物性格双重性一方面折射出了英国国民性的本质,另一方面又超越了时代性和民族性,指向人性的本质。史蒂文森笔下人物的双重形象暴露了大英帝国由兴而衰时期的国民心理:人物的海盗精神旨在为大英帝国开辟海外疆土提供价值观的支撑;人物的绅士风度则是为大英帝国海外扩张披上了道德的外衣。但是,从更深刻的层面来看,史蒂文森笔下人物的双重形象实际上是对人性善恶的双重性和复杂性的隐喻化叙事。
王松林王哲妮
关键词:绅士风度双重性
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陆建德研究员谈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陆建德博士的访谈录,话题涉及理论与文本、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伦理、全球化与文化生态、经典与“去经典”、中国学者的本土意识等文学及文化研究者关心的重大问题。陆先生强调细读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但细读不要沦为为某一个理论而理论的细读,当然更不要借理论(或文化)之名把文学边缘化。要认识到文学作品既有作者个人特点,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和政治的产物,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暗中参与了创作。文学应当关心社会和社会正义问题,阅读文学作品实际上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伦理上的冲动。陆先生特别指出,文学创作和批评应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要有敏锐的语言生态和文化生态意识。针对近来文学批评界发出的“去经典化”呼声,陆先生以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为例,认为虽然经典这一概念是相对的、动态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经典”。陆先生主张文学和文化批评者应该抛弃一味的理论言说和空洞的词汇,转向第一手的、鲜活的研究。
王松林
关键词:伦理文化生态本土意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