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智超

作品数:18 被引量:5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树高
  • 3篇树种
  • 2篇多边形
  • 2篇信息化
  • 2篇三角网
  • 2篇室温
  • 2篇内外业一体化
  • 2篇全站仪
  • 2篇外业
  • 2篇林火
  • 2篇林业
  • 2篇混交
  • 2篇混交度
  • 2篇SUB
  • 2篇材积
  • 1篇档案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电子档案
  • 1篇电子设备

机构

  • 18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海南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生态环境部环...

作者

  • 18篇王智超
  • 13篇冯仲科
  • 4篇马天
  • 4篇高祥
  • 4篇郑君
  • 3篇闫飞
  • 2篇赵鑫
  • 2篇杨飞
  • 2篇王佳
  • 2篇高原
  • 1篇王珊
  • 1篇李永华
  • 1篇姚山
  • 1篇赵芳
  • 1篇齐磊
  • 1篇赵修莉
  • 1篇邓欧
  • 1篇张贵
  • 1篇范文义
  • 1篇葛忠强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档案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林业调查规划
  • 1篇温带林业研究

年份

  • 4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森林小班林火蔓延模型信息化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针对我国森林小班林火蔓延模型信息化基础研究较薄弱的现状,以定量描述和分析小班林火蔓延为目的,在林业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空间数学模型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等技术的支持下,以王正非和毛贤敏2位教授的林火蔓延模型为基础,建立基于八叉树理论的小班林火蔓延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与arcgis engine组件技术建立软件平台,实现小班林火蔓延的可视化模拟,揭示森林小班尺度的林火发生蔓延机理和过程,应用优化的林火蔓延模型实现林火蔓延空间预测。
马天郑君王智超
关键词:林火蔓延模型信息化八叉树
树冠遮挡条件下全站仪测量树高及材积方法被引量:31
2014年
树高、材积是森林调查中最重要的测树因子,对森林资源调查和林业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林区遮挡条件下无法精确量测树高进而无法确定单木材积的问题,该研究运用全站仪进行森林样地外业数据采集,对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的188株落叶松和146株白桦进行量测。对每一株立木分别量测胸径、最高可观测处干径和该处距地面的距离以及这2处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干径和该处距地面的距离,然后分别利用相似三角形法、简单生长经验方程法和孔兹干曲线方程法估算出树高及材积。试验的最高可观测的位置做了以下4种情况的假设:1/3树高、1/2树高、2/3树高和9/10树高。对这4种情况分别求得树高及材积,最后分别对其进行精度分析,得到随着最高可观测部分的增高以及观测点数的增加,测算出的树高及材积会越来越精准。其中运用生长经验方程,测算树高和材积的精度都能达到70%-80%;运用孔兹干曲线法测算树高和材积的精度都能达到70%90%。该方法可用于林区遮挡条件下单株立木材积的测量,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赵芳冯仲科高祥郑君王智超
关键词:林业全站仪材积树高
基于分布式系统的电子档案异地备份方法被引量:1
2012年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深入发展,我国数字档案的数据量在以指数方式增长,大量的数据在带给档案管理与应用工作便捷的同时,数据丢失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灾难备份则显现出重要性。2010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上要求,“切实落实异地备份制度,对所有多套档案或档案复制件,一定要异地存放至少一套,以防重大灾害对档案造成毁灭性损失。”由于大额的硬件投资和软件以与执行标准的复杂性等原因,异地备份仍然进展缓慢,存在不少问题。
邹燕莉王智超
关键词:电子档案分布式系统备份方法异地备份信息化程度数字档案
一种融合集成机器学习与生态行为识别的森林火灾智能预测预警系统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森林火灾预测预警系统,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监控等技术,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智能识别生态行为。系统由四大核心模块构成:多源数据采集、生态行为识别、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及智能预警与应急响应。通过全面监测...
冯仲科邵亚奎王智超王佳马天天付贺宁杨飞
林业公安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与应用
冯仲科臧淑英杜鹏志郑怀兵姚山邓欧何诚马天王智超葛忠强张民侠赵修莉毛海颖曹忠高祥
该项目系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达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火模型研究”(30872038)的扩展研究。以森林防火学、森林调查学、野生动物保护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科学为基础,构建了数字林业公安案件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
关键词:数据库
黑龙江省野生东北虎调查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被引量:1
2013年
文章以黑龙江省野生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管理技术,构建了黑龙江省野生东北虎调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和ArcGIS Engine嵌入式组件技术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设计并构建东北虎调查管理系统,实现了对野生东北虎调查数据的图形可视化操作管理。同时,结合研究区域内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调查资源进行动态的空间分析,及时准确地反映出东北虎的种群数量和空间变化规律,并制作出相应的分类专题图及野外分布信息统计图表等。该管理信息系统将有助于野生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数据与资料的科学管理,对于推动我国野生东北虎就地保护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马天冯仲科郑君王智超
关键词:东北虎地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基于光激发In<Sub>2</Sub>O<Sub>3</Sub>/g-C<Sub>3</Sub>N<Sub>4</Sub>异质结材料的室温CO<Sub>2</Sub>气体传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In<Sub>2</Sub>O<Sub>3</Sub>/g‑C<Sub>3</Sub>N<Sub>4</Sub>异质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于室温下基于可见光激发的CO<Sub>2</Sub>气体传...
王智超张晓媛赵鑫苏志强齐磊
植被光能损失的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涉及一种植被光能损失的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真实样地的点云数据;根据点云数据,建立虚拟样地;对虚拟样地进行光照辐射模拟;计算虚拟样地中目标虚拟植被在邻近虚拟植被遮阴时接收的第一光能值;...
闫飞张沛东王智超张晓媛李周园
北京市油松一元与二元材积模型研建
2025年
【目的】构建基于摄影测量技术的油松材积估算模型,验证无损测量方法在立木材积测算中的适用性,为提升森林资源调查效率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北京市859株油松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持式测树超站仪通过摄影测量法获取树高数据,配合围尺测定胸径和地径,构建二元材积模型(含胸径和树高因子)、一元胸径材积模型及一元地径材积模型,并系统评价模型精度(R^(2)、SEE、TRE、ASE、MPE、MPSE)。通过伐倒11株样本树实测树高,运用圆台法获取真实材积,对比分析摄影测量树高值与实测树高、模型估算材积与伐倒实测材积的偏差。【结果】所建二元材积模型决定系数最高(R^(2)=0.9590),预估精度最优(SEE=0.0518),总相对误差TRE为-1.24%,平均系统误差ASE为2.53%;一元胸径与地径模型R^(2)分别达0.9401和0.9152。模型验证表明:摄影测量树高与伐倒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21 m,材积估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值低于3.5%。所有模型MPSE指标均小于21%,满足林业行业标准的精度要求(MPSE≤30%)。【结论】基于摄影测量技术构建的油松材积模型具有较高可靠性,其无损测量方式可有效替代传统伐倒测定法,特别适用于城市森林资源监测与保护性调查,为精准测算单木蓄积量提供了高效技术方案。
杨洋王斌冯仲科郁壮王珊付贺宁王智超
关键词:材积模型油松
面向未来的中国智慧林业:观测仪器体系的演进与发展趋势被引量:8
2024年
森林观测信息的生产是支持智慧林业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本文以森林观测仪器技术体系的构建历史、现状和未来为切入点,以基础性公共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支撑,深入分析森林观测仪器与森林观测需求的耦合程度。传统森林观测仪器体系在时效性和准确性上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林业调查的需要,观测仪器存在孤立性高、难以集成、操作繁琐、效率低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针对森林观测研究偏重对成熟仪器使用和数据分析,观测仪器的研发偏重算法补偿和集成第三方元件,轻物理结构设计等因素造成。面对基本测量原理鲜有更新、森林观测标准制定滞后于新型技术发展等问题,本文从对观测仪器现在和未来的联合模式进行阐述,从逻辑架构到物理技术层面上分析森林观测仪器联合模式可能在未来出现的发展状况与应用前景。最后,基于当前基础性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可能出现的几种新形态的森林观测仪器进行推测,并以此展望在近未来可能在中国实现的一种智能森林观测体系的雏形。
王智超马天天邵亚奎孙林豪李永华张晓媛张丽荣张贵范文义冯仲科
关键词:仪器虚拟化传感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