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 作品数:54 被引量:221H指数:8
- 供职机构:江苏省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加速康复外科对结直肠癌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路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6例行手术治疗并施行造口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加速康复外科路径干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13例,对照组5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控制混杂因素保证组间数据均衡性,匹配后观察组87例,对照组48例。主要结局指标为患者术后1个月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炎、造口黏膜分离和造口缺血坏死。次要结局指标包括造口患者适应量表、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和患者对医疗决策参与的满意度调查量表。结果观察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2%(28/87),低于对照组的70.8%(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炎、造口黏膜分离和造口缺血坏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造口患者适应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对医疗决策参与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可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造口适应能力和患者对医疗决策参与的满意度,具有潜在优势。
- 傅海霞李英高正清王雪滢许睿李敏王刚江志伟
- 关键词:结直肠癌加速康复外科造口并发症
- 机器人及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机器人及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共386例行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所有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腹部手术史、新辅助治疗史、肿瘤位置、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总手术时间和肿瘤分期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胃癌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86例病人胃癌术后胰瘘发生率为16.6%(64/386),生化瘘的发生率为13.5%(52/386),B级瘘的发生率为3.1%(12/386),无C级瘘发生。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新辅助治疗、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数目、总手术时间及肿瘤分期是胃癌术后胰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体质量指数高、有新辅助治疗史、肿瘤分期偏晚和手术时间长的病人,应警惕胃癌术后胰瘘的发生,采用机器人操作系统手术能够减少胃癌术后胰瘘的发生。
- 张小磊江志伟王刚潘华峰王海锋江晓晖吴金东
- 关键词:胃肿瘤胃切除术机器人手术胰瘘
- 基于心率变异度观察益气导滞方对结直肠癌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基于人工智能穿戴式动态心电记录仪、连续肠鸣音听诊记录仪观察益气导滞方对结直肠癌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围手术期均在加速康复外科临床路径下进行,实验组术后1~3 d服用益气导滞方(浓煎100 mL药液,早晚各50 mL),对照组术后1~3 d每天同时段口服等量清水,比较2组肠功能恢复指标(首次排气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心率变异度指标[全部窦性心搏R-R期间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Index)、24 h内相邻两个窦性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比(PNN50)、高频成分(HF)、低频成分(LF)]、炎症指标[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3天,实验组PNN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WBC计数及血清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术后第1天各炎症指标、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益气导滞方可以促进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迷走神经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 徐鹏演蔡雨玲南海鸥王烨李嘉宇朱永康江志伟王刚
- 关键词:结直肠癌胃肠功能
- 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优势及局限性被引量:3
- 2025年
-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机器人手术作为前沿技术,凭借技术优势、操作优势、卫生经济学优势及学习曲线优势在胃癌的微创手术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机器人手术系统存在的触觉反馈缺失、购置和维护费用高昂、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证据等缺陷是其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的阻碍,但随着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深入的临床研究,上述局限性均有望得到解决。未来机器人手术将朝着远程化、自动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在医疗过程中造福更多患者。
- 徐鹏演王刚江志伟
- 关键词:机器人辅助手术胃癌根治术微创手术
-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致免疫相关性肝炎、肺炎1例
- 2023年
- 手术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式,但80%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无手术治愈的机会,通过姑息性化学治疗和/或靶向药物治疗等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约1年。2016年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39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为期1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Pembrolizumab治疗后,客观缓解率达22.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达11.4个月[1]。这开启了晚期胃癌治疗的新纪元,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后第5大治疗选择。但随着ICI的使用逐渐增多,临床发现其增强T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亦会基于免疫对正常组织造成攻击,导致ICI相关的不良事件(ICI-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发生。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在临床上遇到了1例全胃切除术后复发转移使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免疫治疗后出现免疫相关性肝炎、肺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的病例,现对其诊治过程进行报道。
- 方云达邓正明王刚王海锋江志伟
- 机器人辅助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操作技巧与经验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总结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操作技巧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2年1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11.2±31.2)min,出血量(33.1±18.2)ml,淋巴结清扫数目(28.6±13.7)枚,术后住院时间(6.7±7.3)d。并发症发生患者4例,其中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均采用保守方法治愈,未出现腹腔内出血及吻合口狭窄等情况。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此术式具有术野清晰度高、解剖更精细以及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科学的手术步骤和操作技巧能够缩短术者学习曲线、降低手术难度,使患者从中受益。
- 王启飞王刚邓正明潘华峰刘江王海锋江志伟
- 关键词:机器人辅助手术远端胃癌根治术操作技巧
- 基于子午流注学说刍议加速康复外科对患者昼夜节律的保护被引量:2
- 2022年
- 子午流注学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昼夜节律理论。依据《黄帝内经》及《伤寒论》对顺应自然出现体内气血阴阳变化的节律描述,如营卫之气、邪正盛衰的运行,医家将子午流注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中。现代时间医学对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为中医时间医学的客观性提供了科学佐证。时钟基因转录、翻译形成的反馈回路类似人体阴阳气血周期性运行。子午流注学说对调节昼夜节律有指导性的作用,在指导饮食、睡眠作息、养生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张小春沈丹丽龚冠闻邓正明王刚江志伟
-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子午流注昼夜节律
- 一种术前用中药饮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药领域,涉及一种术前用中药饮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术前用中药饮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龙眼肉15~25份;酸枣仁15~25份,茯神20~40份,莲子20~40份,红枣25~35份;优选地,由如下重量份...
- 段培蓓朱永康张园园柏赟许睿王刚
- 完全机器人手工缝合消化道重建技术在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完全达芬奇机器人手工缝合消化道重建技术在全胃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胃癌患者行全胃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完全机器人全胃切除(Robot-assisted total gastrectomy,RATG)组、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Laparoscopic assisted total gastrectomy,LATG)组。RATG组行机器人镜下腔内手工缝合消化道重建,采用Uncut Roux-en-Y重建方案;LATG组行体外吻合器消化道重建,采用传统Roux-en-Y重建方案。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康复指标、标本肿瘤学指标、经济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RATG组较LATG组腹部切口短[(3.95±0.64)cm Vs(10.38±1.79)cm,P<0.001],术中出血量少[(57.10±20.55)ml Vs(98.20±28.44)ml,P<0.001],但手术时间长[(201.66±16.59)min Vs(156.14±16.69)min,P<0.001],消化道重建耗时长[(56.70±8.78)min Vs(36.60±8.17)min,P<0.001],住院费用高[(8.55±1.78)万元Vs(6.39±0.86)万元,P<0.001]。RATG组较LATG组术后住院时间短[(5.84±4.76)d Vs(6.98±4.31)d,P=0.2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视觉疼痛评分(VAS)、术后TNM分期、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数目、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流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达芬奇机器人手工缝合消化道重建技术在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 刘江王刚冯啸波潘华峰王海锋江志伟
-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系统腹腔镜胃癌胃切除术
- 盛氏傍针排刺法针刺上巨虚干预胃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应评价被引量:20
- 2020年
- 目的:评价上巨虚傍针排刺法针刺干预胃癌术后加速康复外科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与肿瘤外科3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在术后次日上午10:00给予针刺治疗,采用针刺强烈得气感传为针刺刺激量标准,1次治疗后评价术后首次通气时间、首次通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来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和首次进食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P<0.01);在术后首次通便时间和住院天数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可明显促进胃癌术后患者胃肠道蠕动的作用,但对排便和术后住院天数无影响。结论:傍针排刺法针刺干预可有效缩短胃癌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和进食时间,均可在针刺治疗后当天实现,效果显著。
- 吴晓亮缪丹章程刘江龚冠闻王刚卢梦叶董国启朱文强陈理孙建华江志伟
- 关键词:胃癌针刺上巨虚胃肠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