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出血
  • 3篇颅内
  • 3篇脑出血
  • 2篇血管
  • 2篇预后
  • 2篇减压术
  • 2篇出血患者
  • 2篇创伤
  • 2篇创伤性
  • 1篇弹力
  • 1篇动脉瘤
  • 1篇短期预后
  • 1篇血管减压
  • 1篇血管减压术
  • 1篇血管内栓塞
  • 1篇血管内栓塞治...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弹力图
  • 1篇血小板
  • 1篇血性

机构

  • 8篇沈阳医学院附...
  • 1篇沈阳医学院

作者

  • 8篇王刚
  • 2篇杨晓健
  • 2篇张海波
  • 2篇张浩
  • 2篇王英滨
  • 2篇王欢
  • 1篇王亮
  • 1篇荣道建
  • 1篇赵俊伟
  • 1篇潘海
  • 1篇于洋
  • 1篇于洋
  • 1篇吴玉平

传媒

  • 2篇中国民康医学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5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典骨瓣开颅术;随访6个月,评估Glasgow预后评分(GOS),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3、7d颅内压下降程度、术后预后疗效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效果优于经典骨瓣开颅术效果。
王刚
关键词: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0例)给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42例)给予常规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效果优于常规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
王刚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自发性脑出血
血清IL-33、IRAK4、CCR5表达水平与创伤性脑出血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2025年
目的:观察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白介素1受体关联激酶4(IRAK4)、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表达水平与创伤性脑出血(TCH)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22年3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162例TCH患者,根据术后早期是否并发AIS分为AIS组和非AIS组。比较AIS组和非AIS组血清IL-33、IRAK4、CCR5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33、IRAK4、CCR5表达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对TCH患者并发AIS的预测价值,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CH患者并发AIS的影响因素。结果:AIS组血清IL-33、IRAK4、CCR5表达水平高于非AIS组(P<0.05)。TCH患者并发AIS与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脑氙、术中天幕裂孔切开、围手术期低血压有关(P<0.05)。入院时GCS评分偏低、脑氙、术中天幕裂孔切开、围手术期低血压、IL-33偏高、IRAK4偏高、CCR5偏高是TCH患者并发AIS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L-33、IRAK4、CCR5联合检测对TCH患者并发AIS的预测价值高于以上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入院时GCS评分偏低、脑氙、术中天幕裂孔切开、围手术期低血压、IL-33偏高、IRAK4偏高、CCR5偏高是TCH患者并发AIS的危险因素,且IL-33、IRAK4、CCR5联合检测对TCH患者并发AIS的预测价值较高。
王刚王欢高飞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3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Ⅱ)、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8月至2024年8月我院收治的142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1 d、3 d SⅡ、PLR水平。应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随访3个月,142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中108例生存,34例死亡,死亡率为23.94%;生存组和死亡组在脑中线移位、术后3 d格拉斯昏迷量表(GCS)及术后3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有差异(P<0.05)。术后1 d、3 d死亡组SⅡ、PLR显著高于术前,且术后1 d、3 d死亡组SⅡ、PLR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 NIHSS评分、术后1 d SⅡ、术后3 d SⅡ、术后1 d PLR、术后3 d PLR升高是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1 d SⅡ、PLR预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3(0.685~0.802)、0.718(0.650~0.786),两者联合检测预测的AUC为0.832(0.783~0.881)。术后3 d SⅡ、PLR预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AUC为0.797(0.743~0.851)、0.755(0.699~0.812),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66(0.825~0.906),术后3 d SⅡ、PLR联合检测的AUC大于术后1 d SⅡ、PLR联合检测的AUC(P<0.05)。结论: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的SⅡ、PLR升高,且二者升高是创伤性脑出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创伤性脑出患者短期不良预后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王刚王欢高飞
关键词:预后
神经内镜辅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2月58例神经内镜辅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神经内镜在手术中观察并判定责任血管及置入垫棉的位置。结果 58例患者中手术证实存在责任血管压迫者54例(93.1%),其中5例(8.6%)显微镜下未发现的责任血管则通过神经内镜发现。本组患者术后未见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及面瘫等严重手术并发症,55例患者(94.8%)疼痛消失,2例(3.4%)疼痛减轻,总有效率为98.3%;术后2年的复发率为5.3%。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有助于明确评判责任血管后做到彻底减压,能够提高手术疗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
荣道建杨晓健赵俊伟吴玉平张海波于洋王刚张浩王英滨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神经内镜
血管内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2022年
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5例)。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方法,试验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的新发脑梗死灶总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法能更有效地治疗脑动脉瘤并脑梗死,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王亮王刚孔令淳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磁共振成像脑梗死
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出血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应用国产CAS-R-2型机器人系统(以下简称机器人),临床实施121例脑出血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方法 机器人系统由智能机械臂、影像引导装置、三维定位软件等模块组成。该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定向仪框架,通过识别贴附于患者头部的标志点.建立相应的三维坐标体系,并可自动标出靶点位置和穿刺轨迹。智能机械臂按照模拟轨迹固定方向,为术者提供准确导航和操作平台。结果:成功实现121例脑出血无框架脑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手术,其中基底节区出血71例、脑叶出血19例,丘脑出血22例、小脑出血9例。结论:利用机器人辅助完成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是一种方便快捷、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有效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杨晓健张海波王刚
关键词:神经外科机器人立体定向技术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口服阿司匹林后脑出血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检测和(或)输血小板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术后24 h内复查头部CT测量出血量,比较两组再出血率和再出血量。术后4周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再出血率显著降低,再出血量也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BI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更高;GCS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昏迷程度较低。结论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立即停药并且进行TEG检测,进行个体化输血小板治疗,减少再出血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英滨陶乃溶高飞王刚于洋张浩潘海
关键词:阿司匹林血栓弹力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