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丽君
- 作品数:18 被引量:7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右美托咪啶对胃肠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的影响被引量:31
- 2010年
- 目的评估全身麻醉前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诱导期的影响。方法 40例全麻下择期行胃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PLACEBO)和右美托咪啶组(DEX),各20例。诱导前两组患者分别接受静脉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啶(血浆靶浓度0.6ng/ml)或等量生理盐水,持续输注15min;随后靶控输注异丙酚、静脉注射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观察血流动力学、意识及不良应激反应变化。记录入睡时间及入睡时异丙酚血浆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诱导前以及气管插管后10min血浆中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 DEX组在麻醉诱导期间平均动脉血压表现平稳,与基础值相比,PLACEBO组平均动脉血压在气管插管前以及气管插管后10min显著降低,P<0.05。DEX组入睡时间较PLACEBO组明显缩短,DEX组入睡时异丙酚血浆浓度较PLACEBO组明显降低,插管时DEX组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明显降低,均<0.05。结论麻醉诱导期P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啶可减少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稳定血流动力学,同时可减少全身麻醉诱导期异丙酚用量。
- 荣健黄绍洪牛丽君郭隽英肖亮灿
-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靶控输注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
- 一种注射器
-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注射器,包括筒体和活塞杆,筒体的顶端设置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外壁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连接有传动杆,传动杆的另一端连接有驱动结构,驱动结构设置于筒体远离活塞杆端...
- 牛丽君魏明贺秋兰
- 舒肝益脾颗粒(无糖型)主要活性成分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 2025年
-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临床研究和体外试验探索舒肝益脾颗粒(无糖型)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检测23例NAFLD患者用药后肝脏衰减指数、游离脂肪酸和血脂水平;血浆代谢组学检测患者入血成分和差异代谢物;TCMSP、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药物成分和疾病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根据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图各节点的度值筛选主要活性成分;AutoDockTools对核心靶点和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和文献分析,筛选出舒肝益脾颗粒(无糖型)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进行初步细胞验证试验。结果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显示,舒肝益脾颗粒(无糖型)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等60种,核心靶点显著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舒肝益脾颗粒(无糖型)临床疗效显示其能明显改善患者肝脏硬度和脂肪衰减,显著降低患者体内游离脂肪酸和血脂水平等;血浆代谢组学分析中,槲皮素和山柰酚是显著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体外验证实验显示槲皮素、山柰酚能有效抑制细胞内脂肪酸摄取、减少NAFLD细胞模型中的脂质沉积,并降低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含量,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p-PI3K/AKT、p-AKT/AKT的表达。结论舒肝益脾颗粒(无糖型)对NAFLD患者肝脏脂质代谢有改善作用,槲皮素和山柰酚是舒肝益脾颗粒(无糖型)防治NAFLD的关键活性成分,PI3K-AKT信号通路是预测的主要信号通路。槲皮素、山柰酚可抑制游离脂肪酸诱导的HepG2细胞内脂肪酸摄取,降低NAFLD细胞模型内脂质积累和TG含量,其可能通过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缓解NAFLD。
- 杨玉彬李海蓉牛丽君蔡静仪王运龙汪美伶刘春梅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浆代谢组学PI3K-AKT信号通路
- 炎性痛敏触发术后持久伤害性敏化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通过建立改良外周炎性痛敏触发切口痛后持久伤害性敏化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术前痛敏对切口痛后持久伤害性敏化大鼠疼痛行为学及脊髓水平蛋白激酶Mζ(PKMζ)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非触发组和触发组,各14只。非触发组大鼠脚底注射0.9%氯化钠溶液5μl,触发组大鼠脚底注射1%角叉菜胶5μl。两组分别于实验前、炎性痛敏后1~6 d以及切口痛后1~10 d观察大鼠对机械和伤害性热刺激的疼痛行为学变化;分别于切口痛前及后1、3、10 d观察脊髓PKMζ的表达。结果实验前所有大鼠机械刺激缩爪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值(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触发组大鼠在注射1%角叉菜胶5μl后出现了短暂的痛阈降低,并于3 d后恢复到基础值;两组大鼠切口痛后均出现活动频繁、跛行、舔咬手术切口等异常行为,与术前比较,两组大鼠的MWT、TWL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切口术后5 d,非触发组大鼠的MWT、TWL逐渐升高,于术后10 d恢复至术前水平,而触发组大鼠MWT、TWL在各时间点均低于非触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观察结束。与非触发组及术前相比,触发组大鼠脊髓背角PKMζ含量迅速升高(P<0.05),并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至观察结束。非触发组大鼠脊髓背角中PKMζ含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大鼠脊髓背角中PKMζ免疫阳性细胞均有少量表达,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浅层。与非触发组及术前相比,术后10 d触发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PKMζ的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非触发组脊髓背角浅层PKMζ的免疫阳性细胞数虽有所增加,但数量明显低于触发组(P<0.05)。结论术前外周炎性痛敏可以触发切口痛后大鼠持久伤害性的敏化状态;脊髓背角PKMζ特异性抑制剂ZIP可以抑制这一敏化状态,这一作用与其特异性抑制脊髓水平PKM�
- 李坤河李毅牛丽君杨广赵晴文志双张劲军安珂
- 关键词:蛋白激酶类脊髓
- 比较七氟醚和丙泊酚对于内镜鼻窦手术术中出血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丙泊酚对于内镜鼻窦手术术中出血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3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65岁,术前CT Lund-Mackay评分>12分,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n=15)。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持续输注雷米芬太尼0.1μg/(kg·min),S组术中使用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P组使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术中通过分别提高吸入或输注浓度加深麻醉,控制血压于在75%的基础压。术中监测脑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分别测定患者术前的血红蛋白含量和吸引瓶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计算失血量,并请手术医生使用VAS方法评估术中失血量。结果术中S组和P组BIS值分别为(44±6)和(36±7),P组明显低于S组(P<0.05),S组和P组的失血量分别为(148.9±30)ml和(119.4±20)ml,P组明显少于S组(P<0.05),但失血量VAS主观评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镜鼻窦手术中,使用七氟醚或丙泊酚维持麻醉时,丙泊酚可有效减少术中失血。
- 张辉蒋海王钟兴牛丽君黄文起
- 关键词:七氟醚丙泊酚麻醉内镜鼻窦手术
- 术前口服葡萄糖水对肠道手术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及血浆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 探讨术前口服葡萄糖水对肠道手术围手术期食管下段pH值、胰岛素抵抗及血浆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1-12月间择期行结直肠肿瘤根治手术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据表法随机分为糖水组、蒸馏水组及禁食组,每组20例 研究过程中有4例退出试验,最终3组患者分别为19例、19例和18例.糖水组术前晚口服12.5%的葡萄糖溶液800 ml,麻醉诱导前2 h再口服12.5%的葡萄糖溶液200 ml:蒸馏水组术前晚口服蒸馏水800 ml,麻醉诱导前2 h再口服蒸馏水200 ml 禁食组术前常规禁食8~12 h.手术采用静吸复合硬膜外麻醉维持,监测插管及拔管时食管下段pH值 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测定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血胰岛素、空腹血糖.结果 糖水组、蒸馏水组和禁食组患者围术期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8.05±0.43、7.98±0.41和7.94±0.41,均未出现食管酸性反流(P>0.05).术后第1天糖水组血胰岛素水平为(16.32±16.11)μU/L,低于蒸馏水组的(30.65±41.74)μU/L和禁食组的(34.01±52.91)μU/L 胰岛素抵抗指标(log HOMA-IR)为0.491±0.345,低于蒸馏水组的0.589±0.565和禁食组的0.596±0.632 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3天和第7天禁食组血转铁蛋白低于另外两组,术后第3天禁食组血白蛋白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禁水时间缩短至术前2 h并不增加麻醉诱导插管或拔管时食管反流的概率 术前口服葡萄糖水可减轻患者肠道手术后胰岛素抵抗及蛋白质分解.
- 杨芃冯霞牛丽君杨东杰黄文起黄雄庆
- 关键词:肠道手术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血浆蛋白质
- 2%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用于清醒镇静气管插管的效果评价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评价2%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用于清醒镇静气管插管气道麻醉的效果,并测定其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26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非困难气道的全麻患者,麻醉诱导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浓度1μg/L),静注咪唑安定0.5 mg次/至患者的警觉/镇静评分为3-4分,同时经面罩吸入2%利多卡因超声雾化气体。利多卡因的剂量由序贯法确定,起始剂量12.0 mg/kg,相邻剂量比率为1.15。观察气管插管条件,并根据插管条件满意与否确定下1个患者利多卡因剂量的增减。同时观察诱导期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插管时患者的呛咳、恶心呕吐情况等。结果:26例患者均在该方法下完成了气管插管,但不同利多卡因剂量组均有不满意插管条件的存在,且比例均在50%左右,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诱导期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平稳,呛咳、恶心呕吐轻微。结论:清醒镇静气管插管时,2%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是一种可接受但非理想的气道表面麻醉方法,且未观察到明确的量效关系。
- 牛丽君杨芃蒋海陈丽红靳三庆
- 关键词: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气管插管ED50序贯法
- 七氟烷对大鼠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毒性作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对原代培养的SD乳鼠大脑海马神经元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新生1d的SD乳鼠,雌雄不限,当天取脑行大脑海马细胞原代培养,种植于96孔板(15孔/板)后置于温箱中培养,于培养第7天,建立体外培养大脑海马神经元暴露七氟烷模型,将同一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3组:正常温箱空白对照组(C1)、实验对照组(C2)、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组(S组),C1组置于温箱中不行任何处理;C2组和S组置于相同条件的密闭容器中(5%二氧化碳,21%氧气,37℃),s组同时给予3%七氟烷4h,4h后立即采用噻唑蓝(MTT)法分别测定3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实验共重复3次。结果与C1组和C2组比较,S组MTT值下降,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和C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暴露七氟烷模型,模型中七氟烷直接作用于纯度较高的海马神经元,且模型中除七氟烷外的其他环境条件不会对培养的大脑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产生影响;体外给予3%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4h会降低大脑海马神经元的细胞活力,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 周雪刘晶巾杨小宇牛丽君冯霞
- 关键词:七氟烷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毒性MTT法
- 甘露醇用于颅脑外科手术患者液体反应性试验的可靠性
- 2015年
- 目的 评价甘露醇用于颅脑外科手术患者液体反应性试验的可靠性.方法 择期行颅脑外科手术患者62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18~25 kg/m2,麻醉诱导后行机械通气,行中心静脉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连接FloTracTM/VigileoTM监测系统,用于监测每搏量变异度.输注甘露醇前根据每搏量变异度确定有效循环血容量水平.液体反应性试验:颅骨钻孔时开始静脉输注20%甘露醇,经20 min输注250 ml,记录输注甘露醇结束时液体反应性试验情况.结果 液体反应性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3%和44%.结论 甘露醇不适用于颅脑外科手术患者液体反应性试验.
- 邵欣欣江楠杨璐黄贤君牛丽君肖亮灿
- 关键词:甘露醇补液疗法神经外科手术
- 慢性肾病患者围术期肾功能保护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李偲牛丽君黄文起
- 关键词:肾功能保护肾病患者围术期ESRD患者非感染性疾病RE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