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华
- 作品数:96 被引量:899H指数:18
- 供职机构:重庆市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气象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 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 第2部分:气象干旱
- 本文件适用于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的监测、评估和预报服务
- 张驰唐红玉白莹莹刘川魏麟骁杨琴李永华董新宁
- 西南地区东部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客观识别及其变化特征被引量:16
- 2021年
- 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方法(OITREE)和1961-2018年西南地区东部118站逐日降水资料对该区域近58年的区域性暴雨事件进行了识别,确定了相应的OITREE方法的参数组,共识别得出246次区域性暴雨事件,其中25次达到极端强度,2004年9月3-6日发生的区域性暴雨事件是西南地区东部近58年来综合强度最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事件。进一步分析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区域性暴雨事件的持续时间主要为2天,最长为5天;事件的累积强度集中在500~1000 mm之间,累积面积集中在10×10^(4)~20×10^(4) km^(2)。西南地区东部区域性暴雨事件多发于5-9月,其中7月最多,占总发生频次的31.7%。四川东部和重庆西部的平原区是暴雨事件的频发和强度中心地区。近58年西南地区东部持续性区域暴雨事件增多[0.57次·(10a)^(-1)],持续时间延长[1.2 d·(10a)^(-1)],最大影响范围扩大[5.7×10^(4) km^(2)·(10a)^(-1)],极端强度也增强[73.4 mm·(10a)^(-1)]。
- 周杰赵俊虎李永华邹旭恺
- 三峡库区汛期极端降水非均匀性特征被引量:6
- 2011年
- 利用极端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讨论三峡库区汛期极端降水量的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极端降水量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南部和东北部地区相对较少,中部、东南部相对较多。库区汛期极端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空间差异不大,集中程度总体较差,东北部和西部地区极端降水相对集中,中部相对分散。库区极端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底和7月上中旬,东北部和西部偏西地区集中期相对较晚,中部地区集中期相对较早。库区汛期极端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与同期极端降水量存在较好的关系,即极端降水量越少,则极端降水量越集中、集中期越早;反之极端降水量越多,则极端降水量越分散、集中期越晚,尤其是在库区东北部地区最为显著。三峡库区蓄水后极端降水集中程度在空间上一致性较好,表现为蓄水后更为分散;极端降水量和集中期则在空间上差异显著,大致表现为蓄水后东北部极端降水增加并延迟;西南部极端降水减少并提前。
- 张天宇李永华程炳岩孙杰许崇海
- 关键词:三峡库区极端降水集中度集中期
- 基于地面观测数据的重庆主城区通风量定量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利用重庆沙坪坝气象站1989—2018年30 a地面观测资料,定量分析重庆主城区通风量以及混合层高度、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平均风速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通风量阶段性变化明显,2003年以前位于一个较高水平,且减少趋势明显;2003年以后通风量较低,近10 a转为增加趋势。重庆主城区通风量具有2~3 a的振荡周期。通风量四季的年代际变化与年平均基本一致。在不同季节,通风量的年际振荡强度有所差异。夏季振荡幅度最大,秋季和冬季相对较小。通风量的季节差异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通风量的日变化与混合层高度、混合层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在午后达到最大,并能维持到傍晚。重庆主城区通风量与混合层高度、混合层平均风速显著相关。
- 姜平刘晓冉孙佳王颖李永华
- 关键词:通风量多时间尺度混合层高度
- 重庆夏季旱涝急转与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 本文利用1961—2012年期间重庆的逐月降水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海温、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26项环流指数等资料,结合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分析了重庆旱涝急转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同期和前期大气环流...
- 张天宇唐红玉雷婷向波李永华
- 关键词:夏季旱涝急转大气环流
- 文献传递
- 基于WRF三峡地区不同区域降水中下垫面效应数值试验研究
- 具有代表性的三峡地区区域性降水个例,基于WRF模式,在模式下垫面中加入长江水体以及修改局地地形,研究局地环流和气象要素对局地下垫面变化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加入长江水体后,研究的区域性降水个例中,出现小范围零散降水...
- 李强刘德陈贵川李永华王中
- 关键词:WRF模式下垫面数值模拟
- 长江流域2023年主要天气气候特征
- 2025年
- 本研究基于1961—2023年长江流域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气温等观测资料,详细阐述了2023年长江流域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特点,并简要分析了近63年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23年,长江流域暖干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连续第3年创历史新高,年高温日数偏多;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均较常年偏少,暴雨日数接近常年。重庆和湖北的大部地区年暴雨日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夏秋季局地暴雨强度大,湖北西部秋季连阴雨天气多;冬春季和夏季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干旱总体偏轻;四川、湖南等地夏季出现较大范围高温天气;年初和年末长江流域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降温和雨雪天气影响范围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63年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高温日数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虽然年降水量没有显著的增多或减少的趋势,但年代际波动明显,在经历21世纪10年代降水总体偏多后,2022—2023年连续两年降水偏少,未来高温干旱复合型事件和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可能更为频繁,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最新气候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可为流域气候变化研究及三峡局地气候监测研究等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 邹旭恺陈鲜艳孙林海次旺李永华秦鹏程艾泽张强
- 关键词:长江流域气候特征气象灾害
- 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 第3部分:连阴雨
- 本文件适用于区域性连阴雨天气过程的监测、评估和预报服务
- 刘川唐红玉白莹莹张驰魏麟骁杨琴李永华董新宁
- 重庆地区冬季冷暖变化及其异常成因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利用1961—2018年重庆地区34个国家气象站冬季逐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等资料,分析重庆冬季冷暖变化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冷冬、暖冬年的异常环流形势。结果表明,近58 a重庆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增加趋势(约增加0.7℃),且变暖趋势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增暖突变从1993年开始。重庆冷冬年和暖冬年的环流形势存在明显差异:前期夏、秋季的热带海温场偏冷(暖),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弱),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欧亚大陆呈明显北高(低)南低(高)分布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大槽偏强(弱);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原冷高压偏弱(强),印缅槽偏强(弱),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弱),有(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重庆地区;印缅槽偏强(弱)导致槽前偏南风偏强(弱),有(不)利于槽前暖湿空气输送和重庆地区降水,这种环流配置导致重庆地区易出现冷(暖)冬。热带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和南半球赤道中太平洋是影响重庆冬季冷暖的关键海温区,对重庆冬季气温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刘晓冉胡祖恒李永华唐红玉
- 关键词:大气环流海温
-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变化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被引量:37
- 2012年
-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大;当前期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偏高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可能偏多。太平洋区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分布呈"V"字型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南、北美西部沿海的SSTA与赤道西太平洋、南北太平洋的SSTA呈反相关分布,与西太平洋的亚洲大陆东部沿海的SSTA呈正相关,赤道印度洋及南印度洋的大部分地区的SS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A变化是一致的。当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偏高(偏低)时,夏季南亚高压位置偏南(偏北),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位置偏南(偏北),西伸(东退)明显,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偏弱(偏强),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盛行下沉(上升)运动,而整个长江流域及青藏高原东部盛行上升(下沉)运动,西南地区东部也盛行弱的上升(下沉)运动,这有利于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偏少),出现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大。
- 李永华卢楚翰徐海明程炳岩
- 关键词:夏季旱涝海表温度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