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勇
- 作品数:18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黄芪对增生性瘢痕TGF-β1的表达及其Smad3信号途径的影响
- 目的 观察黄芪对日本大耳白兔增生性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Smad3信号的表达的影响,探索其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方法 用日本大耳白兔20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 d后瘢痕局部注射不...
- 张艳邱林李明勇
- 超声微泡介导ABCB1a基因siRNA质粒转染的效率及对ABCB1a和P-gp表达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研究超声微泡介导ABCB1a基因siRNA质粒转染L2RYC细胞的效率以及对ABCB1a水平和P-糖蛋白(P glycoprotein,P-gp)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脂质微泡;设计4对siABCB1a序列,并构建4种真核表达质粒pSES-siABCB1a;转染L2RYC细胞(单纯质粒组、质粒+微泡组、质粒+超声组、质粒+微泡+超声组),另设空白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质粒的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L2RYC细胞中ABCB1a基因及P-gp的表达。结果 4种pSES-siABCB1a质粒经PCR、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质粒+微泡+超声组pSES-siABCB1a质粒可高效转染L2RYC细胞,可见荧光表达,转染效率为(49.35±5.89)%;转染后ABCB1a基因mRNA及P-gp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微泡可促进外源基因体外转染L2RYC细胞,siABCB1a能有效抑制ABCB1a基因和P-gp的表达。
- 何昀李奇林温晟刘东尧李明勇王强魏光辉
- 关键词:超声微泡转染P-糖蛋白
-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诱导大鼠尿道下裂的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采用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宫内暴露诱导建立大鼠尿道下裂模型,观察DEHP的外生殖器毒性作用。方法孕鼠40只,完全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和DEHP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为500、750、1 000 mg/(kg.d)]。在怀孕天数(GD)第12~19天连续灌胃,出生后(PND)第1天即对新生鼠进行计数,称体质量和测量肛门至生殖器之间的距离(AGD);PND30测量阴茎长度,观察每组雄性仔鼠的尿道开口位置,判断有无尿道下裂及其严重程度并切取整个阴茎进行病理组织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DEHP暴露剂量增大,每窝产活仔数及雄性活仔数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减少;同时仔鼠的体质量减轻、AGD和阴茎长度缩短明显(P<0.05,P<0.01)。DEHP低、中、高剂量组诱导出雄性仔鼠尿道下裂发生率分别为10.7%、30.6%和37.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重型尿道下裂发生率分别为0、8.3%和22.2%;阴茎组织横截面石蜡切片HE染色予以验证。结论 DEHP大鼠宫内暴露成功建立尿道下裂模型,且对子代具有一定的发育和外生殖器毒性效应。
- 李明勇陈柏林邱林华燚何昀温晟龙春兰魏光辉
- 关键词:尿道下裂塑化剂SD大鼠动物模型
- 小干扰RNA抑制L2RYC细胞MDR1表达及逆转对长春新碱的耐药性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携带多药耐药基因(MDR1)小干扰RNA(siMDR1)的真核表达质粒对L2RYC卵黄囊瘤细胞株中MDR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抑制效果,并观察siMDR1作用前后细胞对长春新碱(VCR)耐药性的变化。方法设计4对特异性针对大鼠MDR1的siRNA序列,分别与pSES-HUS质粒重组获得pSES-siMDR1真核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到L2RYC细胞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MDR1的mRNA及蛋白表达。转染后的细胞中再加入不同浓度的VCR,用MTT法检测吸光度,并计算出各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结果 4对siMDR1分别转染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L2RYC细胞MDR1基因表达,pool组MDR1的相对表达量最低(0.396±0.080);MDR1蛋白表达也能被有效抑制;经不同siMDR1转染的细胞加入VCR后细胞增殖被抑制,IC50降低,pool组最显著为(1.632±0.423)mg/L,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pSES-siMDR1真核表达质粒能有效抑制MDR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MDR1表达被抑制后L2RYC细胞对VCR的敏感性增加。
- 何昀刘东尧温晟李明勇王强华燚魏光辉
- 关键词:多药耐药基因卵黄囊瘤长春新碱
- 新生儿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十年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在新生儿中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以及诊治情况,为新生儿SSSS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儿童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十年间收治的20例新生儿SSSS病例进行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共20例;前5年的1例,后5年19例,平均年龄约为18天2小时;本组病例中18例(90%)无明确的发病诱因。65%于夏秋季节患病,农村地区以及男孩多见;100%有红斑伴水疱和随后出现脱屑;10例检查心肌酶谱均异常;18例中44.4%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近3年葡萄球菌药敏试验分析显示阿莫西林/棒酸、头孢菌素类以及苯唑西林耐药率均达27.3%;85%双联抗生素治疗有效,心肌酶谱异常者均予以保心药物,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近年来SSSS患病新生儿呈增多趋势,新生儿期出现颜面部急性红斑和口周黏膜损害应更加警惕,目前高敏感率且治疗有效的药物宜选用头孢菌素类和半合成青霉素复合制剂,在病程早期可加用保心药物。
- 李明勇邱林魏光辉傅跃先田晓菲吴清华
- 关键词:新生儿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
- 转化生长因子β3与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0年
- TGF—β是指能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细胞间基质蛋白表达的一类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其特征性表现是能可逆地抑制多种细胞的生长增殖。TGF-β至少有6种亚型,各亚型之间有64%~82%的同源性。目前在哺乳类动物中检测到TGF-β1、TGF-β2、TGF—β3种亚型,由于高度保守且对受体的亲和力各不相同,
- 李明勇邱林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3瘢痕形成创面愈合细胞生长因子TGF-Β2哺乳类动物
- 转化生长因子-β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构建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腺病毒载体,使其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在细胞内得到表达。方法:将含有TGF-β3基因克隆至含有EGFP的穿梭质粒,通过在感受态菌DH5α内同源重组,构建pAdxsi-EGFP-TGF-β3。PacⅠ酶切线性化pAdxsi-EGFP-TGF-β3转染HEK293细胞,多轮"乒乓感染法"扩增收集pAdxsi-EGFP-TGF-β3病毒液,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PCR和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并检测重组腺病毒液的滴度。测定重组腺病毒液转染MSCs细胞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TGF-β3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携带TGF-β3和EGF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xsi-EGFP-TGF-β3,PCR和绿色荧光证实病毒包装成功,并具有感染力,病毒滴度为2×1010pfu/ml。Western blot检测表明Adxsi-EGFP-TGF-β3感染的兔骨髓MSCs细胞有效表达TGF-β3。结论:含有TGF-β3和EGFP的腺病毒载体pAdxsi-EGFP-TGF-β3构建成功和TGF-β3蛋白在兔骨髓MSCs中有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转染TGF-β3基因的兔骨髓MSCs减轻创面愈合后瘢痕组织增生提供实验基础。
- 邱林吴清华肖军李明勇
- 关键词: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腺病毒载体
- 黄芪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观察黄芪(Radix astragali)对日本大耳白兔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0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待创面上皮化(伤后21d)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实验组A、B、C分别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黄芪注射液,对照组D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E为空白对照。分别在伤后32、43d测量瘢痕厚度、硬度,并常规做HE染色,RT-PCR观察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 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观察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组中瘢痕厚度、硬度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瘢痕组织中TGF-β1 mRNA和其蛋白水平均明显减少,呈剂量效应关系;与生理盐水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伤后32、43d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伤后32、43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通过减少TGF-β1 mRNA水平合成,减少TGF-β1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显示黄芪注射液可能是治疗增生性瘢痕较好的药物。
- 张艳邱林吴清华李明勇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1
- 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在尿道下裂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2013年
- 目的研究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1/2在正常和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尿道下裂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收集拟行尿道下裂尿道修复术患儿术中切除的包皮组织(30例)和门诊包皮环切术中切除的儿童包皮(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检测两组包皮组织中ERK1和ERK2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结果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中ERK2mRNA表达较正常水平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ERK1/2和磷酸化ERK1/2蛋白主要表达于包皮皮下问充质细胞层,其中磷酸化ERK1/2蛋白在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的表达较正常对照有明显增强趋势。结论ERK1/2的表达异常与尿道下裂发生相关,其介导的空间调控异常可能是导致尿道下裂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 李明勇魏光辉林涛何大维李旭良
- 关键词:尿道下裂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蛋白激酶类
-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7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 探讨177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研究177例SSSS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年龄和地区分布、发病诱因、临床特征、详细的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和药敏、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共177例,发病年龄中位数约为1岁3个月23天,多见于婴幼儿期,男女性别比约为8 ∶ 9,71.2%于夏秋季节患病。患儿多来自农村,148例(83.6%)无明确的发病诱因,多起病于颜面部(71.6%)。129例检查心肌酶谱104例(80.6%)异常,142例中38.7%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近3年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显示,头孢菌素类和阿莫西林/棒酸的敏感率分别为95.2%和95.0%。72.9%双联抗生素治疗有效,36.2%患儿早期予以丙种球蛋白,对于心肌酶异常患儿早期给予保护心肌药物,所有患儿痊愈且不留瘢痕。结论 对于出现颜面部的急性红斑和表皮脱屑的婴幼儿应高度怀疑为SSSS,且予以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头孢菌素类和半合成青霉素复合制剂应是首选有效的药物,同时早期合用丙种球蛋白和保护心肌药物有利于疾病恢复。
- 李明勇魏光辉邱林傅跃先田晓菲吴清华
- 关键词: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