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鹏

作品数:69 被引量:50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0篇历史地理
  • 9篇天文地球
  • 7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2篇遗址
  • 19篇考古
  • 18篇二里头
  • 16篇动物考古
  • 15篇出土
  • 13篇同位素
  • 12篇二里头遗址
  • 10篇动物
  • 9篇遗存
  • 9篇考古学
  • 9篇古学
  • 8篇遗址出土
  • 8篇稳定同位素
  • 7篇动物考古学
  • 7篇晚商
  • 7篇墓葬
  • 6篇同位素分析
  • 6篇稳定同位素分...
  • 5篇饲养
  • 4篇动物遗存

机构

  • 69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西蒙菲莎大学
  • 2篇北海道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纽约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山西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69篇李志鹏
  • 12篇袁靖
  • 9篇赵海涛
  • 9篇陈国梁
  • 5篇赵欣
  • 5篇陈相龙
  • 5篇许宏
  • 5篇吕鹏
  • 4篇何毓灵
  • 4篇牛世山
  • 4篇赵春燕
  • 3篇唐锦琼
  • 3篇谷飞
  • 3篇王明辉
  • 3篇王学荣
  • 2篇王华
  • 2篇胡耀武
  • 2篇邓惠
  • 2篇罗运兵
  • 2篇张雪莲

传媒

  • 21篇南方文物
  • 17篇考古
  • 5篇中原文物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江汉考古
  • 2篇华夏考古
  • 2篇当代经济
  • 1篇殷都学刊
  • 1篇世界遗产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4篇2025
  • 4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商都城居民的动物消费:殷墟孝民屯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个案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安阳孝民屯遗址是殷墟的有机组成部分。该遗址发现了大量动物遗存,本文通过对其居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初步分析,揭示了该地点出土的商代晚期动物遗存概况,探讨孝民屯遗址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动物消费与利用情况,提供了晚商都邑城市人口的肉食等动物资源消费或利用状况的研究个案,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商时期家畜饲养业与都城的动物资源供应等问题。
李志鹏牛世山何毓灵唐锦琼
关键词:动物遗存动物考古
夏代都邑二里头的动物资源利用
2025年
通过综合利用二里头遗址2000年至2003年、2003年至2006年以及2010年至2018年发掘收集的动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夏代都邑二里头的动物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反映的一些相关问题,有助深入推进与夏代都邑的动物资源利用相关考古与历史问题的研究。
李志鹏戴玲玲赵海涛
关键词:二里头
孝民屯遗址晚商先民的动物蛋白消费及相关问题初探被引量:6
2017年
从新石器时代到晚商时期,先民获取肉食的方式逐渐从依赖性转变为开发型。晚商时期,中原地区完备的"六畜"经济,殷墟先民族属的多样化、等级差异的显著性,众多因素导致先民食物结构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孝民屯遗址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此遗址先民主要以牛、羊动物蛋白为食。通过与同属于殷墟文化保护区内的黑河路遗址先民同位素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先民的食物结构差异显著,可能与身份地位密切相关。
司艺李志鹏
田野考古中生物遗存的采样、分析与商代南方都邑遗址的多学科考古被引量:1
2024年
当下考古学日益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特征,学界日益强调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紧密结合,共同展开考古学问题研究。为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盘龙城遗址考古团队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织了“田野考古中生物遗存的采样、分析与商代南方都邑遗址的多学科考古”为主题的座谈会。依托本次学术交流,本刊以笔谈形式将与会学者讨论内容及相关研究成果给予发表,以飨读者。
孙卓李志鹏刘一婷王欣胡耀武文少卿马晓琳夏依热·肖开提
关键词:田野考古科技考古盘龙城遗址商代考古学
南方地区遗址脆弱动物遗存提取与相关问题探讨被引量:2
2024年
由于酸性土壤等埋藏环境,南方地区的动物骨骼往往保存不佳,给后续鉴定带来巨大挑战,也极大限制了南方地区的动物考古工作和研究。对此,我们初步提出“现场介入、清理四至、加固标本、托板(套箱)提取”的脆弱动物遗存提取流程,并加强相关鉴定特征与方法的积累与总结,以达到框架性地复原动物资源利用状况等学术目的,为后续科技考古检测、多学科考古提供线索与条件。
李志鹏刘一婷
关键词:动物考古埋藏
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出土家养黄牛的DNA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作为晚商的都城和当时最大都市的殷墟(1300~1046 BCE),家养黄牛是最重要的大型家养动物之一.殷墟的家养黄牛可以肉食、可以役用,骨料可做骨器,是最主要的祭牲,其肩胛骨还可以用于占卜、可以记载甲骨文.本文对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普通灰坑和祭祀坑出土的15例牛骨线粒体DNA控制区285 bp的片段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有13例获取了所需的DNA序列.DNA分析表明12例属于家养普通牛(Bos taurus),1例属于野生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殷墟孝民屯家养普通牛的单倍型类群分布频率为以T3为主约占58.3%,T4次之约占33.3%,T2最少约占8.3%,该遗传多样性在当时已经达到或保持在可能的最高水平了.推测作为都城和大都市的殷墟聚集了中国早期各个地区的黄牛.孝民屯祭祀坑和普通灰坑出土牛骨线粒体DNA单倍型类群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孝民屯用于祭祀的黄牛没有经过特殊的"母系"筛选,但不排除有对核DNA控制的特殊体质、生理或行为等性状进行有意识地筛选,以示祭祀的神圣性和特殊性.本文有限的DNA数据显示普通灰坑出土牛骨的DNA保存相对较差,暗示着普通灰坑的牛骨作为食余废弃物可能经历了更多炊煮活动中的高温处理,坑内埋藏环境不同也可能使普通灰坑的牛骨保存状况不如祭祀坑内的牛骨,普通灰坑牛骨样本DNA降解和破坏得更厉害.
赵欣李志鹏东晓玲刘铭唐锦琼张雅军袁靖袁靖
关键词:古DNA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双墩文化时期的家畜饲养策略研究——以禹会村遗址为例
2023年
双墩文化是一支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区、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年代跨度约为7500—7000BP,本文通过对禹会村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该遗址的家畜饲养策略。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猪群的稳定同位素值整体上反映出以C_3类植物为主的食物结构特征,与大、中型鹿科动物比较相似。虽然动物考古的相关分析表明遗址的猪群是以家猪为主,伴有少量野猪、返野家猪等,但猪群个体之间的稳定同位素值很相似,反映了相近的食物结构。植物考古的研究表明,禹会村遗址及所在地区,在双墩文化时期以采集为主,辅以小规模的水稻种植。在这种背景下,禹会村遗址的古人对家猪采取较为松散的管理方式,其食物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禹会村、侯家寨一期和双墩三处遗址的猪群,整体上的食物结构比较相似,但双墩遗址中3例以C_4类植物为食的猪可能非本地饲养。双墩遗址作为一处中心型聚落,其在外来稀有资源的占有上优于另外两处遗址,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随着文化的交流、社会发展,聚落间的差异和分化逐渐显现。
戴玲玲李欣冉张东李志鹏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淮河中游
先秦时期与礼仪活动相关的家犬遗存识别、分类及相关问题探讨
家犬是世界上和古代中国最早被驯化的家养动物。通过动物考古学的研究确认的迄今中国最早的家犬发现于距今大约1万年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之后是距今9000年至78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该遗址多个灰坑中埋葬有家犬。家犬不仅仅...
武庄李志鹏
关键词:礼仪活动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4号夯土基址发掘简报被引量:21
2004年
Building Foundation No. 4 of the Erlitou site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lace-area,straight ahead of Palace-foundation No. 2. Its main part was excavated from the spring of 2002 to the spring of 2003. These remains consist of the rammed-earth platform of the main pavilion and the vestiges of the eastern corridor, with the former occupying an area of over 460 sq m. Judging from the discovered vestiges, the fourth foundation can be reconstructed to represent a building complex formed of the main pavili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rridors and the yard between them. These buildings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third phase of Erlitou culture, roughly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complex represented by Foundation 2. The two compounds shared the same central axis and must have belonged to the same building group.
许宏赵海涛陈国梁李志鹏唐锦琼牛世山王丛苗赵静玉王宏章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考古新发现被引量:68
2005年
近年来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与发掘,在遗址中心区发现了宫城、纵横交错的大路、成组的大型夯土基址、随葬品丰富的贵族墓以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遗存。贵族墓中出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许宏赵海涛李志鹏陈国梁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中心区考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