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智
- 作品数:12 被引量:96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围术期因素对肺癌术后远期生存影响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近年来,围术期麻醉管理能否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围术期因素对肺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01—2005-12-31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接受肺癌手术治疗313例患者病历资料。采用Kaplan-Merie法和Log-rank检验筛选出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主要观察终点是术后无瘤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次要观察终点是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5.2(30.4~101.4)个月,完整随访303例。肿瘤分化程度(HR=0.828,95%CI为0.712~0.963,P=0.014)、术前淋巴结转移(HR=2.033,95%CI为1.519~2.720,P<0.001)、吸烟(HR=1.394,95%CI为1.054~1.843,P=0.020)、术前合并慢性肺病(HR=2.424,95%CI为1.289~4.559,P=0.006)、术中清除淋巴结(HR=0.423,95%CI为0.279~0.642,P<0.001)、术中使用地塞米松(HR=0.712,95%CI为0.522~0.970,P=0.032)为影响患者术后DFS的独立因素;术前淋巴结转移(HR=2.154,95%CI为1.574~2.948,P<0.001)、术前合并慢性肺病(HR=2.904,95%CI为1.418~5.948,P=0.004)、术中清除淋巴结(HR=0.374,95%CI为0.241~0.579,P<0.001)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因素。术中使用地塞米松能够降低肿瘤复发风险。结论术前存在淋巴结转移、吸烟史、合并慢性肺病的患者,肿瘤的复发风险增加;肿瘤分化等级高、术中清除淋巴结与术中使用激素可以降低肺癌复发风险,延长患者DFS。术前存在淋巴结转移或合并慢性肺病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术中清除淋巴结延长患者OS。围术期麻醉管理对肺癌患者远期生存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围术期给予地塞米松有利于改善肺癌患者的远期预后。
- 朱文智季新强谭宏宇
- 关键词:肺癌围术期管理回顾性分析
- 阿片受体参与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
- 2011年
- 近年来,阿片受体在心肌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阿片受体在心肌缺血后处理过程中作用及可能机制做简要综述。
- 朱文智
- 关键词:心肌保护作用缺血后处理阿片受体
- 麻醉科护士在麻醉文书质量控制中的作用观察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麻醉科护士在麻醉文书质量控制方面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实施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的25287例病历资料,依照有无配备手术间麻醉科护士管理分为三组,将2018年1—11月病历资料中无麻醉科护士设为对照组(8847例),将2018年12月—2020年9月科室配备手术间麻醉科护士设为观察1组(9248例)和观察2组(7192例),比较三组麻醉文书质量缺陷总发生情况及麻醉文书核查表各项目缺陷发生情况。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麻醉文书质量缺陷总发生率分别为9.71%、3.57%,均低于对照组1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文书核查表共22个项目,其中三组在麻醉文书15个项目缺陷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科护士的引入在麻醉文书质量控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提高了麻醉文书书写质量。
- 刘燕邱倩孔国华朱文智
- 关键词:麻醉科医生护士
- 术前焦虑对肝癌患者麻醉苏醒与术后恢复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术前焦虑对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术后苏醒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开腹肝癌切除术的患者96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HAMA<7分)和焦虑组55例(HAMA≥7分)。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EA)评分,拔出气管导管后5 min(T_(1)),术后6 h(T_(2))、12 h(T_(3))、24 h(T_(4))、48 h(T_(5))静息及活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以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累计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药物补救情况、术后胃肠道反应情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5 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值和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焦虑组入手术室HR和MAP增高,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延长;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EA评分,T_(1)、T_(2)、T_(3)静息及活动VAS评分,T_(4)活动VAS评分,PCIA按压次数,镇痛药物补救次数均增加,术后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升高,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延长(P<0.05)。结论术前焦虑不利于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麻醉苏醒和短期预后。
- 朱文智邱倩谭宏宇
- 关键词:焦虑麻醉苏醒延迟手术后并发症
- 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部肿瘤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安全性被引量:19
- 2011年
- 腹部手术对组织创伤较重,往往导致严重的术后疼痛,阿片类药物是治疗术后疼痛的首选药物,但因其具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等副作用,给医生术后镇痛给药带来一定的顾虑[1],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
- 董长江谭宏宇朱文智姚月勤范志毅
- 关键词:氟比洛芬舒芬太尼腹部肿瘤镇痛病人控制
- 艾司氯胺酮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麻醉苏醒及术后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氯胺酮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麻醉苏醒及术后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年龄为40~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和艾司氯胺酮组(均n=30),分别术中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和艾司氯胺酮0.3 mg·kg^(-1)·h^(-1)。2组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瑞芬太尼和艾司氯胺酮。观察2组入室和苏醒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记录每组术中输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围术期不良事件及术前和术后1 d、3 d患者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结果2组苏醒期MAP、心率,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 d、3 d的焦虑评分及术前和术后3 d的抑郁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艾司氯胺酮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和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术后VAS评分和术后1 d的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瑞芬太尼组(P<0.05)。结论术中持续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能够保持循环平稳,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改善术后负面情绪,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朱文智谭宏宇
- 关键词:焦虑抑郁
- 羟考酮在全身麻醉诱导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0
- 2016年
- 目的探讨羟考酮行全麻诱导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年龄35~7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mg/kg与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行全麻诱导;O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2mg/kg、丙泊酚2mg/kg与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行全麻诱导。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1min(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min(T3)、5min(T4)的MAP和HR;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MAP均明显降低,T2时明显升高(P〈0.05),且T1时F组明显低于O组(P〈0.05);T1时F组HR明显减慢(P〈0.05);T2、T3时两组HR均明显增快(P〈0.05)。插管期间两组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咳嗽发生率明显高于O组(P〈0.05)。结论羟考酮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诱导。
- 朱文智王东信
- 关键词:羟考酮麻醉诱导芬太尼
- 电针对炎性痛大鼠脊髓P物质和谷氨酸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6年
-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弗氏佐剂致炎组(B组),电针组(C组)。电针处理在实验的第4d和第7d,电针(2/100Hz)阳陵泉和足三里两穴。观察患侧脊髓背角P物质(SP)表达的变化趋势和大鼠脊髓谷氨酸(Glu)含量。结果:与致炎组相比,正常组、电针组谷氨酸含量和患侧背角SP的表达均减少(P<0.01)。结论:电针的镇痛作用部分是通过抑制谷氨酸含量和P物质的释放实现的。
- 朱文智王国林于泳浩
- 关键词:P物质脊髓
- 鞘内注射芬太尼联合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的镇痛效果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芬太尼联合电针对大鼠慢性炎性痛的镇痛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CFA)关节炎大鼠模型,将30只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A组,仅予以鞘内置管)、致炎组(B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5μl连续1周,1次/d)、电针组(C组,模型成功后第1天和第4天,采用电针仪电针大鼠“阳陵泉”和“足三里”两穴,强度≤2 mA,频率2/100Hz,时间30min)、芬太尼组(D组,鞘内注射25μl芬太尼,剂量1μg,1次/d,连续1周)和针药合用组(E组,处理与给药方法同C组、D组)。CFA致痛后第4天模型建立成功,开始电针刺激和给药处理。从给药第1天开始,每天9:00以热板法测量大鼠痛敏分数,连续观察7 d;于给药第7天,10%水合氯醛液按375 mg·kg-1腹腔麻醉大鼠,快速取出脊髓L4-6段,以毛细管电泳仪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L4-6)谷氨酸(GLU)含量及脊髓背角P物质(SP)表达。结果B组痛敏分数,脊髓(L4-6)谷氨酸含量和患侧腰髓背角SP的表达均比其它组增加(P<0.05);与C组及D组相比,E组痛敏分数,GLU含量和SP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鞘内注射芬太尼加强了电针的镇痛作用,针药合用减轻了慢性炎性痛所致的中枢敏化作用。
- 朱文智王国林于泳浩
- 关键词:芬太尼谷氨酸P物质注射脊髓
- 芬太尼与电针合用对慢性炎性痛大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 目的:慢性炎性痛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是中枢敏化及突触可塑性发生改变的一种表现。初级伤害性传入神经元的兴奋性递质谷氨酸(Glu)和P物质(SP)对慢性炎性痛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观察芬太尼和电针合用治疗...
- 朱文智
- 关键词:电针芬太尼谷氨酸镇痛
- 文献传递